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苜蓿

(中藥材)

鎖定
南苜蓿,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的全草或根。南苜蓿分佈於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具有清熱涼血,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生津之功效。常用於熱病煩渴,黃疸,痢疾泄瀉,石淋,腸風下血,浮腫。
中文學名
南苜蓿
別    稱
刺苜蓿、母齊頭、草頭、黃花草子、金花菜
植物界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苜蓿屬
南苜蓿
分佈區域
秦嶺南坡、大巴山區
採收時間
夏季採收全草,秋季挖根

南苜蓿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南苜蓿性味

味苦、微澀,性平。

南苜蓿功效

清熱涼血,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生津。 [1] 

南苜蓿主治

用於熱病煩渴,黃疸,痢疾泄瀉,石淋,腸風下血,浮腫。

南苜蓿相關配伍

1、治黃疸:南苜蓿50克,調味煮湯食。
2、治痢疾、腸炎:南苜蓿100克,粳米100克,調以食鹽、味精,煮粥食。(1-2方出自《中醫飲食保健學》)
3、治浮腫:苜蓿葉、豆腐,調以豬油,燒食,連續食用。(《吉林中草藥》)
4、治膀胱結石:鮮南苜蓿搗汁飲。(《中草藥手冊》)

南苜蓿用法用量

全草60-90克。鮮全草90-150克。水煎或搗汁服。

南苜蓿使用注意

有虛寒體質者不宜食用。

南苜蓿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秋季挖根,洗淨,曬乾。

南苜蓿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莖匍匐或稍直立,基部多分枝,無毛或稍有毛。羽狀三出複葉;小葉片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1.5cm,寬0.7-1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疏柔毛,兩側小葉略小;托葉卵形,邊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腋生,有2-6花;花萼鍾狀,深裂,萼齒尖鋭,有疏柔毛;花冠蝶形,黃色,略伸出萼外。莢果螺旋形,無深溝,直徑約6mm,邊緣有疏刺,刺端鈎狀,含種子3-7粒。種子腎形,黃褐色。花、果期4-5月。

南苜蓿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或路旁。漢江流域有栽培。分佈於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

南苜蓿藥材性狀

全草纏繞成團。莖多分枝。三出複葉,多皺縮;完整小葉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1.4cm,寬7-9mm,兩側小葉較小;先端鈍圓或凹入,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鋸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疏被柔毛;小葉柄長約5mm,有柔毛;托葉邊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腋生;花2-6朵;花萼鐘形;花冠皺縮,棕黃色,略伸出萼外。莢果螺旋形,邊緣具疏刺。種子3-7,腎形,黃褐色。氣微,味淡。

南苜蓿相關論述

《名醫別錄》:“苜蓿,安中利人,可久食。”
[2-4] 
參考資料
  • 1.    李世全.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 2.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山東藥用植物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4.    何家慶.中國外來植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