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艾蒿

鎖定
南艾蒿(學名: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是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短,常具匍匐莖,並有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50-100釐米,具縱稜,中上部分枝。葉紙質,上面濃綠色,近無毛,被白色腺點及小凹點;苞片葉不分裂,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5毫米,無梗,直立,在分枝上排成密或疏鬆的穗狀花序;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瘦果小,倒卵形或長圓形,稍壓扁。花果期7-10月。 [1] 
南艾蒿為舊大陸南温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廣佈種,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山坡、路旁、田邊等地。 [1] 
入藥,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消炎、止血作用。 [1]  幼苗及嫩莖葉可食用。其含有揮發油、膽鹼、維生素A樣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D、澱粉酶、碘等成分。 [5] 
中文名
南艾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3] 
菊目
菊科
蒿屬
南艾蒿

南艾蒿形態特徵

南艾蒿
南艾蒿(37張)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短,常具匍匐莖,並有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50-100釐米,具縱稜,中上部分枝,枝長5-6(-8)釐米,斜向上貼向莖部;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脱落無毛。葉紙質,上面濃綠色,近無毛,被白色腺點及小凹點,幹後常成黑色,背面除葉脈外密被灰白色綿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形或寬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具柄,花期葉均萎謝;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長5-10(-13)釐米,寬3-8釐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稀線形,長3-5釐米,寬3-5毫米,先端鋭尖,不分裂或偶有數枚淺裂齒,邊反捲,葉柄短或近無柄;上部葉5-3全裂或深裂;苞片葉不分裂,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5毫米,無梗,直立,在分枝上排成密或疏鬆的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狹而長或為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背面初時微有蛛絲狀柔毛,後脱落無毛,邊緣狹膜質,中層、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背面無毛,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8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扁,扇形,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或長圓形,稍壓扁。花果期7-10月。 [1] 

南艾蒿近種區別

南艾蒿與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形態相似,但毛茸較艾蒿少,兩性花較艾蒿多(艾為8-12朵。南艾蒿為8-18朵),可與艾區別。 [9] 

南艾蒿產地生境

南艾蒿為舊大陸南温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廣佈種,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及小亞細亞、歐洲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及東部國家都有。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山坡、路旁、田邊等地。 [1] 

南艾蒿栽培技術

採收加工: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葉置烈日下曬乾後,入石臼中或放在竹箕中揉搓成艾絨,除去渣滓。 [4] 

南艾蒿主要價值

南艾蒿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消炎、止血作用。 [1] 
性味功能:苦、辛、温;祛風逐濕,消腫止血,安胎。 [4] 
主治:感冒、頭痛、久痴、風濕關節痛、神經痛、瘡疾、吐血、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痛經、頑癬、腳癬、濕疹、皮膚瘤癢、繡球風、鵝掌風、小腿潰瘍、痛宜初起、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凍瘡。 [4] 
相關研究:表明南艾蒿的乙醇提取物可明顯抑制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3種病原菌(炭疽病原膠孢炭疽菌、根腐病原茄鐮孢、黑斑病原人蔘鏈格孢)的菌絲生長,南艾蒿可作為三七的病害的農藥用植物源。 [6] 

南艾蒿食用價值

幼苗及嫩莖葉可食用。其含有揮發油、膽鹼、維生素A樣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D、澱粉酶、碘等成分。 [5] 

南艾蒿植物文化

南艾蒿又名劉寄奴,《唐本草》記載:劉寄奴,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浙江一些地方又叫作消飯花。劉寄奴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來命名的中草藥。劉寄奴本來是中國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説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裏為誰搗藥?治什麼病呢”?童子説:“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採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道:“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搗成的藥漿一併拿回,用此藥給人治療,頗有奇效。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藥,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 [7-8] 
參考資料
  • 1.    南艾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艾”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3-02-07]
  • 3.    南艾蒿 Artemisia verlotor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8]
  • 4.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編著,福建藥物志 第2卷[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06:320
  • 5.    陳國強主編. 民間藥食兩用植物[M]. 福州: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0: 153-154
  • 6.    向維, 白小雨, 唐詩, 黃榮韶, 張平剛, 韋繼光, 李良波. 南艾蒿對幾種田七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試驗[J]. 湖北農業科學, 2016, 55(13): 3337-3339,3348
  • 7.    林捷,胡冬平,降孟聳等編著. 認識中國植物 華東分冊[M].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8.06: 98-99
  • 8.    馮倩麗著,草木十二韻[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8:15
  • 9.    李學芬,林開中.貴州蒿類的藥用植物及功用[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5,17(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