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竹港

鎖定
南竹港,原稱竹港,1994年上海市地名辦定其標準名稱為“南竹港” [2]  。古稱竹岡塘,俗稱竹岡。 [5]  ,長江支流黃浦江的支河,位於上海市奉賢區西部。北起黃浦江,南流經南橋、新寺、柘林,原入運石河,長約19.4公里。1991年~1994年,完成“竹港南伸工程”,向南延伸入杭州灣,竹港成為繼金匯港後的奉賢區境內第二條“北通黃浦南通海”的骨幹河道。1999~2000年核定南竹港長度為20.659公里(不包括閘外出海河段)。 [2] 
南竹港南口建有節制閘,近北河口段建有船閘。受益農田面積2560公頃(25.6平方公里)。 [2]  可通航20~60噸位船隻。 [5] 
中文名
南竹港
別    名
竹岡塘、竹岡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黃浦江的支河
地理位置
上海市奉賢區西部
流經地區
上海市奉賢區西部
發源地
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浦秀村東北
主要支流
浦南運河、上橫涇、下橫涇、運石河
河    長
20.66 km
流域面積
25.6 km²
平均流量
33 m³/s
河口位置
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鹽場

南竹港幹流概況

南竹港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南竹港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南竹港,北口在莊行鎮(原鄔橋鎮)浦秀村東北的“克洛浦”(口碑小地名,該處在建國前有外國人蓋的俱樂部),納黃浦江水東南流300多米,折而直南流,終入柘林南的運石河“亙長三十九里”。1969年11月,對北口段截彎取直,將北河口由原位東移200米,過奉賢區城西廓、越浦南運河穿新寺、柘林,入運石河,長度18.8公里。1991年~1994,縣政府和市水利局先後批准縣水利局制訂的將竹港南段自運石河向南延伸入杭州灣,1999~2000年核定南竹港長度為20.659公里(不包括閘外出海河段)。 [2]  河底高程-0.5米,底寬8~10米,邊坡1:2。建橋樑19座。 [5] 
南竹港北端入黃浦江口 南竹港北端入黃浦江口
南竹港奉賢區城郊段 南竹港奉賢區城郊段
南竹港奉賢區柘林鎮新寺村段 南竹港奉賢區柘林鎮新寺村段
南竹港奉賢區柘林鎮段 南竹港奉賢區柘林鎮段
南竹港出海閘及港口 南竹港出海閘及港口

南竹港水文特徵

歷史上由於古海塘以略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亙奉賢全境,而將全縣河網分劃成為“塘內”(即全縣3個地形區中的“塘內地區”、“西部低窪區”)、“塘外”(即3個地形區中的“夾塘地區”)二級水系,水文特徵不盡相同。 [3] 
塘內地區在並港建閘大包圍控制格局形成之前,縣內通黃浦江河道口門敞開,內河常水位年平均一般為2.10~2.20米,內河水位升、降變化,系由天氣(降水或乾旱)、黃浦江潮汐活動、上游洪水下泄等自然因素的單獨作用或共同作用所致,無法進行人為調控。靠近黃浦江的河道,其水位變化以受上游洪水下泄和黃浦江潮汐活動的影響較為明顯,距黃浦江較偏遠的河道,其水位變化以受乾旱或強降水等天氣因素影響較明顯。 [3] 
1979年,奉賢區(原奉賢縣)按上海市浦東片水利綜合治理規劃,開始實施並港建閘大包圍控制工程。至1988年大包圍控制格局形成並漸臻完善。通過通浦與泄海河口水閘工程的引、排、擋、蓄運行,可以人為地調節塘內地區內河水位的升降變化(尤其是對黃浦江潮汐活動、上游洪水下泄的人為工程調控)。因此塘內地區內河水位升降變化,主要由晴熱乾旱或持續降水、強降水等天氣因素所致。但通過河口水閘的引、排、調蓄,最高水位或最低水位持續時間比大包圍控制格局形成前,明顯縮短。1989年後,塘內地區內河常水位控制為2.50~2.60米。 [3] 
根據南橋水位站多年實測資料表明,自1980年以來,奉賢區(原奉賢縣)出現年降水量增大,暴雨、大暴雨頻次增多的趨勢。因此1989年大包圍控制格局形成後,內河最高水位值與1989年前沒有明顯變化,但最低水位值則從未低於2米高程,比1989年前穩定增高,這是河口閘羣工程調節控制的結果。 [3] 
據《奉賢縣誌》,南竹港引、排水流速分別為0.65米/秒和0.44米/秒,流量分別為53.2立方米/秒和33立方米/秒,受益農田面積3.84萬畝(25.6平方公里)。河道常水位2.2米。 [5] 

南竹港主要支流

浦南運河與南竹港在奉賢區城郊交匯 浦南運河與南竹港在奉賢區城郊交匯
浦南運河,位於奉賢區、浦東新區境內。西起奉賢、金山兩區界河龍泉港,往東與巨潮港、南沙港、南竹港、橫涇港、金匯港、航塘港、奉新港、南門港、四團港等相交,東至浦東新區泐馬河,長40.2公里。底寬15米~30米,底高-1.0米~-0.5米。1958年疏拓,稱浦東運河,1975~1977年間經多次拓浚完成。1994年將浦東運河東西向河段(東至大泐港北口)改為今名。2003年開挖河道1.8公里,東接南匯區(今浦東新區)境內泐馬河,底寬22.0米,底高程-0.5米。通航60噸~100噸船舶。 [4] 
下橫涇,自胡橋鄉八橋村奉金界河俞涇東流,經法華橋和新寺鎮,終於新寺鄉林家村,沿途與沙港、竹港、橫涇港諸骨幹河道相交匯,全長約11公里。舊縣誌稱其“止水靜深,不必時加撈浚”,然歲月曠久,淤積也甚。1980年和1982年新寺鄉先後疏浚其中自新塘村至橫涇區間,又越橫涇拓浚至林家村。自新塘村至林家村的3444米河段,現河底高程0米,底寬2~4米,邊坡1:2。其他區間河底高程1.2~1.6米,底寬狹者2米,寬者6米。 [6] 
上橫涇柘林鎮段 上橫涇柘林鎮段
上橫涇,位於下橫涇南約3.2公里。自奉金界河俞涇東流,經胡橋鎮、孫橋,越竹港,於柘林鎮東會橫涇港,全長約11.2公里。昔為定水深河,因久不撈浚漸趨淤淺。解放後不加整治。今其竹港以東段已淤塞幾廢;竹港以西段河底高程1.2米,底寬約6米,邊坡1:2。 [6] 
運石河與南竹港在柘林鎮南交匯 運石河與南竹港在柘林鎮南交匯
運石河,沿古石塘而流。據傳系清雍正初築華亭石塘時鑿以運石。西口在今金山衞南門,全長24.6公里。位於本縣境內者,西起漴缺,東於柘林鄉奉海村入新農河,全長約9公里。今其河底高程約1.2米,底寬6~10米,邊坡1:2。 [6] 
流程在一個鄉(場)境內的支流河道情況表
鄉(場)名
河名
長度(公里)
始鑿(浚)年月
江海
澱港
竹港
柘瀝港
4.40
1976.1
蕭塘
李家港
紅衞港
北橫河
竹港
竹港
竹港
橫涇港
橫涇港
白廟港
2.23
2.29
4.85
1971.11
1973.12
1978.12
塘外
光耀港
衞季村
大門村
2.08
1978.1
鄔橋
向陽河
紅衞港
沙港
沙港
竹港
竹港
1.68
1.62
1976
1977
[6] 

南竹港治理開發

南竹港形成疏浚

竹港(1994年市地名辦定其標準名稱為“南竹港”),前身為竹岡塘,其古源頭北口在今閔行區境內吳淞口南岸,為奉賢縣古“三岡幹河”之一。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宋、元以來,三岡幹河皆承浙省當湖、本郡泖湖諸水。” [2] 
奉賢縣內竹岡塘古道北口在今鄔橋鎮浦秀村東北的“克洛浦”(口碑小地名,該處在建國前有外國人蓋的俱樂部),納浦水東南流300多米,折而直南流,終入柘林南的運石河“亙長三十九里”。明天順四年(1460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咸豐三年(1853年)、光緒三年(1877年)有不同規模的疏浚。爾後,終民國未復疏浚,日見淤淺。 [2] 
1969年11月,奉賢縣革委會組織勞力,依古道全線拓浚竹港,但對北口段截彎取直,將北河口由原位東移200米,納浦水徑直南流,過奉賢縣城西廓、越浦東運河(今浦南運河)穿新寺、柘林,入運石河,工程長度18.8公里。河道斷面為:浦東運河以北段河底高程-0.5米,底寬10米;浦東運河以南段河底高程0米,底寬8米,全河邊坡均取1:2,拓浚工程歷時1個月竣工,計用工55萬工日,挖土方136.28萬立方米。工程受益農田2560公頃,通航能力:浦南運河以北段60噸級,浦南運河以南段40噸級。 [2] 

南竹港南延入海

南竹港是奉賢區(原奉賢縣)西部地區引、排水重要河道,又是沿河的西渡、蕭塘、南橋、新寺、柘林等城鎮及周邊農村生活供水的主要取水河道,1988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水源保護區”。為提高竹港引水、排澇能力,改善河道水質,1991年,縣政府和市水利局先後批准縣水利局制訂的將竹港南段自運石河向南延伸入杭州灣,並在南口海塘上(鹽場塘)建閘控制的工程方案,通稱“竹港南伸工程”,分二期實施。 [2] 
第一期工程分開挖段與疏浚段。開挖段北起運石河,穿華亭東石塘,至沿村河,工程長度373米,河底高程-0.5米,底寬10米,邊坡1:2.5。兩岸青坎各寬4米,青坎地面高程4.50米。設計工程土方6.35萬立方米。疏浚段北起柘林鎮區上橫涇,南至運石河,長度500米,用機械疏浚,設計土方2.39萬立方米。並修建疏浚段兩岸立式護坡。 [2] 
1991年10月30日,縣人民政府批准第一期工程,核定土方、拆遷等經費51.75萬元,加綠化經費1萬元,均由縣級財政投入。由工程所在地柘林鄉人民政府按經費包乾組織實施。工程於1991年11月20日動工,同年12月11日河道工程竣工,用工10.82萬工日,完成土方8.75萬立方米。疏浚段兩岸護坡工程也於1991年12月底告竣。
1993年10月,核准列入市水利基建項目的竹港南口節制閘(即今南竹港出海閘)獲得批准,於是奉賢區(原奉賢縣)決定實施竹港南段延伸第二期工程。 [2] 
第二期工程分“主河”與“配套河”2項,“主河”又分陸地段和灘塗段。 [2] 
主河陸地段北起沿村河,南至節制閘址,工程長度1668米,其中,自沿村河向南1068米區間的河道斷面同第1期;再南至閘址的600米區間,河底高程-0.50米,底寬15米,邊坡1:2.5。全段青坎寬均為4米,青坎地面高程4.50米。設計土方量30.81萬立方米。 [2] 
主河灘塗段,即在杭州灣灘塗上挖水閘出海河。設計長度1220米,河底高程0米,底寬10米,邊坡1:3。設計土方8.32萬立方米。 [2] 
配套河為開挖主河西側養蝦塘排水溝和小引水河,合計長度5400米;疏浚主河南口兩側的鹽場塘河1860米。合計土方9.15萬立方米。 [2] 
第二期工程合計總土方48.28萬立方米,預算投資466.54萬元。1993年12月25日開工,由江海、新寺、胡橋、鄔橋、柘林5個鄉的3150名民工,攜8台履帶式推土機進行施工作業。以縣排灌管理所為主,設工程項目部負責開河事項,由縣水利局統一協調開河、建閘事宜。1994年2月初,5個鄉民工完成工程任務,計開挖主河陸地段1650米和全部配套河工程,完成土方40萬立方米(主河陸地部分的18米閘區段以及灘塗段,由縣水利局視建閘工情,另擇時實施)。1995年4月25日竹港節制閘全部竣工,灘塗段的出海河也隨之全部形成。至此,竹港成為繼金匯港後的奉賢區(原奉賢縣)境內第二條“北通黃浦南通海”的骨幹河道。 [2] 
1999~2000年奉賢區(原奉賢縣)第二次水資源普查中,核定南竹港長度為20659米(不包括閘外出海河段)。流程歷鄔橋、西渡、南橋、江海、新寺、柘林6個建制鎮境域。南口建有節制閘,近北河口段建有船閘。受益農田面積2560公頃。 [2] 
2001年12月,又用挖泥船疏浚北起浦南運河,南至柘林的河段(次年3月畢工),挖土方6.8萬立方米。 [2] 

南竹港河道建築

南竹港船閘 南竹港船閘
南竹港船閘,原稱竹港套閘。位於鄔橋、西渡兩鎮界河南竹港北口段,外閘首北距黃浦江582米。1986年1月14日開工興建,同年11月27日竣工。共投用技工3.33萬工日、普工2.04萬工日,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石方6748立方米、混凝土方7260立方米,耗用水泥2289噸、鋼材291噸、木材385立方米,工程總投資438萬元。該閘規模為閘首孔徑10米,閘室寬14米,有效長度180米。外閘首底板高程-1.00米,牆頂高程5.50米;內閘首底板高程-0.50米,牆頂高程5.00米。採用平面直升式鋼閘門,16噸繩鼓式啓閉機,動力為11千瓦電動機2台。並有內、外河引航道、導航墩和1座汽10噸橋樑,以及管理用房、管理區圍牆、區內道路、綠化等配套工程和輔助設施。該閘設計最大排水流量9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58立方米/秒,通航等級100噸。 [1] 
南竹港出海閘 南竹港出海閘
南竹港出海閘,位於柘林鎮境內鹽場海塘上,系拆除原鹽場西水閘重新設計建造,為南竹港延伸入杭州灣的口門控制工程。因南竹港向南延伸入杭州灣,將柘林西部對蝦養殖區一分為二,且新出海閘閘址定在原為供對蝦養殖區引排水的水閘原址上,為不影響對蝦養殖區引、排水,該工程由1座節制閘和2座涵閘組成。節制閘設計規模為:單孔、孔徑10米,閘首底板高程-0.50米,牆頂高程,外河側6.70米,內河側5.50米,閘門採用平面直升式鋼閘門,配16噸繩鼓式啓閉機,啓閉動力為11千瓦電動機1台。設計最大排水流量122立方米/秒。兩座涵閘設計規模為:箱式,雙孔。分置於節制閘閘首東、西側。東、西兩座涵閘孔徑均為2×3.00米,洞身長20米,底板高程-1.50米,牆頂高程5米。東涵軸線距節制閘閘首中心42米;西涵軸線距節制閘閘首中心46米。兩涵閘均採用平面直升式鋼筋混凝土板梁門,用10噸手、電兩用螺桿式啓閉機啓閉。洞身上部各建有面積31.7平方米的操作房1座,用引橋與大堤相連接,設計最大引、排水流量,東涵洞為8立方米/秒,西涵洞為10立方米/秒。1993年10月5日開工,東、西兩座箱式涵閘於1994年3月底完工,4月5日經驗收,交付柘林鎮使用。隨後歷時2個月拆除、清理原鹽場西水閘,於1994年7月中旬,在水閘舊址開工興建節制閘,至1995年4月25日全部竣工。整個工程歷時568天,實際工作日419天。共完成土方11.08萬立方米、石方9605立方米、混凝土方5370立方米,耗用水泥2260噸、鋼材175噸、木材282立方米,工程總投資920萬元,其中縣財政配套50萬元。 [1] 

南竹港航道航運

南竹港,自黃浦江至浦南運河段,可通航60噸位船隻,浦南運河以南段可通航20噸位船隻。 [5]  南竹港北口段鄔橋、西渡兩地界河,建有南竹港船閘,原稱竹港套閘,外閘首北距黃浦江582米,通航等級100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