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沱組

鎖定
南沱組(Nh2n),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原稱“南沱冰磧層”,屬南華繫上統,分佈於中國康滇古陸兩側。本組為冰川泥礫堆積,由灰綠色、紫紅色泥砂膠結的礫石組成,不顯層理。厚60—110米,與下伏蓮沱羣呈微不整合關係。
中文名
南沱組
外文名
Nantuo Fm
階代碼
Z1
地區代碼
33,34,38,40-42,44,47-51
命名者
威理士

目錄

南沱組命名

威理士(B.Willis)1907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宜昌三鬥坪鎮南沱一帶長江沿岸,參考剖面位於宜昌縣蓮沱鎮王豐崗。

南沱組沿革

1907年威理士命名“南沱冰磧岩”。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建立南沱組,包括下部“南沱粗砂岩”和上部“南沱冰磧層”。1963年劉鴻允、沙慶安將“南沱組”一名限用於“南沱冰磧層”範疇,沿用至今。

南沱組特徵

南沱組構成

主要為巨塊狀冰磧泥礫岩,總體綠灰色,少數為紫紅色。礫石大小不一,分選性差,形狀多樣,成分複雜,常見礫石上有擦痕或釘字形凹坑。上部夾薄層砂岩透鏡體;頂部可見層理明顯的粘土質砂岩和砂質粘土巖,常含零星小礫。厚度由數十米至百米左右。產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densa, L. Leguminiformis, Trachysphaeridium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 Minutum,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南沱組為南沱冰期的堆積物,後期冰川開始消融,局部呈現冰水沉積特徵,可見紋泥層、墜石等。張惠民等(1982)測得其古緯度為19 。

南沱組接觸關係

在蓮沱王豐崗,該組底部以一層灰綠色塊狀泥砂質礫岩與下伏蓮沱組頂部之灰綠色和紫紅色凝灰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和凝灰質細砂岩互層接觸,頂部以黃綠色含礫砂質粘土巖與上覆陡山沱組底部之灰白色硅質白雲岩分界。與下伏蓮沱組或大塘坡組假整合接觸

南沱組分佈

此組廣佈於揚子地層分區和江南地層分區的範圍。

南沱組備考

編撰者:邢裕盛
作者1:李四光
年份1:1924
作者2:趙亞曾
年份2:1924
作者3:Willis, B.
年份3:1907
系名:新元古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