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極冰架

鎖定
所謂冰架,是指與大陸冰相連的海上大面積的固定浮冰。南極冰蓋覆蓋面積達1398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之間,最厚的有4800米,總體積達2450萬立方公里。這頂巨大的“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以每年1—30 米的速度,從內陸高原向中周沿海地區滑動,形成了幾千條冰川。冰川入海處形成面積廣闊的海上大冰舌,終年既不破碎(邊緣除外),又很少消融,這就是海上冰架的來源。
中文名
南極冰架
外文名
Antarctic iceshelf
覆蓋面積
1398萬平方公里
平均厚度
2000—2500米之間
總體積
2450萬立方公里

南極冰架摘要

南極冰架 南極冰架
規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極特有的景觀。在南極大陸周圍,越接近大陸的邊緣,冰厚變得越薄,並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寬廣的冰架。也就是説,冰架是南極冰蓋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羅斯冰架菲爾希納冰架龍尼冰架和亞美利冰架。加上這些冰架,南極大陸面積可增加150萬平方千米。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邊緣,斷裂的冰架漸漸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1] 

南極冰架簡介

威爾金斯冰架 威爾金斯冰架
南極冰架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0%, 最大的兩個冰架即羅斯冰架與菲爾克納冰架,都在西南極。由於冰架表面平坦,因而是南極洲機場選區點之處。不少國家的南極考察站,都建造在冰架上。羅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300米到760米,因此,上面的“浮動城市”也逐年向海洋中推移。
冰架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降雪的堆積而造成的。近年來,澳大利亞冰川學家發現,厄麥裏冰架底部的海水也在不斷的凍結,從而增加了自身的厚度。夏季冰架外緣與南極表層温暖的水接觸處,消融成水,並在風、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斷裂,形成海上平台型冰山。據估算,每年從南極冰蓋崩裂入海形成的冰山有50億噸,其中由冰架送出的冰山佔了84%。可見,南極冰架是南極洋上冰山的主要來源。從遠望鏡中望去,厄麥裏冰架像一條看不到頭尾的水晶堤。
冰架是一個巨大的低温體。據澳大利亞冰川學家在厄麥裏冰架上越冬觀測,表層100米冰層的年平均温度低達-20℃左右。在冰架附近,一般都有一個特別寒冷的低温水體——“冰架水團”。我們投放了“温差深自動記錄儀”的探頭,果然測到了本航次中的最低的海水温度記錄-23℃。生物拖網也取得了與其他海區不同種類的浮游生物。 這表明,冰架對它臨近海區的水文特徵及生物的種類分佈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南極冰架形成

最近英國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一些南極的冰架是由於底部水的二次凝結而逐漸形成的,而並非由降雪堆積而成。現在,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公佈了他們的調查結果,為冰架的形成和運動的理解開闢了新的思路,也對全球變暖條件下冰層運動的預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南極冰架倒塌證據

冰架倒塌 冰架倒塌
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聲稱,他們已經找到全球變暖導致南極冰架倒塌的直接證據。
科學家們稱,人類活動釋放出的温室氣體改變了南大洋的風向,從而使朝向南美洲的南極半島氣候變暖並導致了2002年的“守護神B”(Larsen B)冰架崩塌。
2002年,“守護神B”冰架崩塌在威德爾海內,面積達3,250平方公里,比盧森堡公園和美國羅得島州的面積還大。
2017年,史詩級冰架——拉森C崩塌,曾引起全球沸騰,拉森C事件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臨界點”。 [3] 
多數氣候學家表示,電廠、工廠及汽車的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出温室氣體,使地球氣候變暖,並帶來更多的侵蝕、洪水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他們對於個別災難與全球變暖之間的聯繫十分敏感,比如熱浪或風暴。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南極冰架坍塌後顯露出海底生態系統中的一些稀有品種,其中包括一些未知品種的甲殼類和海葵類生物。

南極冰架專家分析

英國比利時的專家們認為,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暖並使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變薄,增強了順時針環繞南極洲的風力。
南極半島上2,000公尺高的山脈曾為“守護神B”冰架抵擋了來自東面的暖風。
截止2006年的過去40年中,南極半島東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温為2.2攝氏度。當暖風掠過山脈進入該地區,其氣温可達5.5攝氏度,最高可達10攝氏度。
金稱,關於南極洲的氣温記錄可追溯至約50年前,然而,海底沉積物證實“守護神B”冰架已堅守了5,000年。他説:“南極大陸更南側的氣温十分穩定。尚未發現人類活動對該地區產生影響的直接證據。”
英國南極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拉普利(Chris Rapley)表示:“不斷升温的熱浪正向南方延伸。”他説,如果氣温持續變暖,其他冰架終有一天也要面臨崩塌。
“守護神B”冰架崩塌並未使海平面上升,因為崩裂的冰塊都懸浮在海面上。金説,一旦移除這些冰塊,南極的大陸冰川將加速流入海洋――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目前有數據顯示,南極洲東部兩大冰河已有浮冰流入海中。
2019年,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0月24日發表的一項氣候學研究,一份跨越6千年的冰川記錄顯示:幾百年來,南極半島東部的冰架一直在變薄,這或將導致冰架坍塌。 [3] 
研究人員認為,冰架加速變薄在一定程度上與南半球環狀模(SAM)發生變化有關,這種變化驅動南極半島東部西風變強、大氣變暖和冰架消融,同時使海洋暖水進入韋德爾環流,這可能加劇冰架底部的消融。類似地,近年來愈加頻繁的SAM變化可能反映了温室氣體水平和臭氧消耗的主導性影響,並會導致未來冰川質量損失加速。 [3] 

南極冰架解體消失

威爾金斯冰架解體消失 威爾金斯冰架解體消失
美國地質勘探局2009年4月中旬發表新聞公報説,該機構與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研究人員通過衞星圖像和其他最新勘探技術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解體的南極沃迪冰架現已完全消失,而另一個名為拉森的冰架的北半部分也不見了,自1986年以來,拉森冰架消失的面積超過8500平方公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月21日拍攝的南極東部冰架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月21日拍攝的南極東部冰架的
歐洲航天局也發表公報説,最新衞星圖片顯示,連接南極夏科島和拉塔迪島的威爾金斯冰架出現新裂縫,這有可能加速該冰架的斷裂。在過去一年裏,該冰架的面積減少了約1800平方公里,佔其總面積的14%。目前,威爾金斯冰架的平均寬度只有2.7千米,最狹窄區域的寬度僅剩900米。過去50年裏,靠近南美洲的南極半島的氣温升高了2.5攝氏度,遠遠超過全球平均升温,氣温迅速升高可能是南極冰架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
2022年3月25日報道,南極地區東部、約1200平方公里的康格冰架於15日前後崩解。英國南極考察處海洋地球物理學家羅布·拉特説,氣候變暖增加了冰架崩解的可能性。法國、意大利合建的康科迪亞南極考察站本月18日測得零下11.5攝氏度氣温,創歷史最高紀錄。這一數字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約40攝氏度。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