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新村

(雲南宜良縣北古城鎮下轄村)

鎖定
南新村隸屬於北古城鎮南北村民委員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鎮政府3公里,國土面積0.67平方公里,海拔1531米,年平均氣温16.3℃,年降水量912.2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
有耕地171畝,其中人均耕地0.38畝;有農户122户,462人,其中農業人口462人,勞動力3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3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中文名
南新村
面    積
0.67 km²
電話區號
0871
氣候條件
年平均氣温16.3℃,年降水量912.2毫米
人口數量
462人

南新村歷史沿革

北古城鎮位於宜良縣城東北部,距縣城9公里。東南與匡遠鎮、石林縣接壤,西面連接嵩明縣、匡遠鎮、湯池鎮,北接馬街鄉、耿家營鄉,東北連接九鄉鄉。總面積為259平方公里,居住着漢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全鎮壩子、山巒、丘陵交錯分佈,地形複雜,溝壑交錯,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1950年前屬宜良、路南、陸良三縣插花地;1950年劃為宜良縣第一區;1956年改稱古城鄉;1958年與小河鄉合併建盤江公社;1961年為古城區;1962年3月撤銷北羊街合併北古城區,1969年名古城公社;1973年3月又從北古城分出建廣益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北羊街區,1987年改為北羊街鄉),
1983年改為古城區;1987年改為古城鎮。1999年因建柴石灘水庫將陸良縣小模古鎮小河村委會劃歸北古城鎮管轄,2006年3月因撤鄉並鎮,把原北羊街鄉和北古城鎮合併成為北古城鎮,並將小河村委會劃歸九鄉鄉。“古城”,據《路南州志》載:“元至元年間為邑市縣縣城舊址”。又系“宜良縣八古城之一”,故名。

南新村民間文化

北古城鎮傳統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如每年的正月初八趕廟會,以老戲台和土主寺為平台,以舞龍、舞獅、大香、大三絃、高蹺、花燈、歌舞等民間民俗文化節目為主要形式,在豐富羣眾文化生活中,帶動古城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從而促進我鎮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贏。因此,這一活動年年傳承,不斷髮展。北古城鎮木龍村委會阿保村、安南村委會的安南村每年到農閒季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四面八方的摔跤愛好者都會雲集阿保和安南,甚至周邊縣份的愛好者都會慕名而來。

南新村人口衞生

2008年底全鎮有農户15333户,鄉村人口56650人,其中男性28585人,女性28065人。勞動力38837人。居住着漢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2008年度,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006人,參合率達94%。 [1] 

南新村基礎設施

2008年,鎮政府加大對各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辦度,對各村組的支持累計達50萬元,投資20萬元完成了古城村委會到石場集鎮道路建設,149.2萬元完成了農田水利建設152件。各村組也不等不靠,積極想辦法發展生產、搞基礎設施建設。新爭取了古城、南北、陳家渡等3個新農村整村推進建設,陳家渡村投資近150餘萬元,搞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拆出佔道違章建築,新修環村道路,統一調整零星土地,有效整合利用土地資源,為農民開闢致富道路;南北村投資100餘萬元新建村委會辦公場所,硬化村內道路,粉刷翻新村中心小學,新修環山道路,同時積極招商引資,出租連片土地搞綠化苗木種植;古城村投資100餘萬元硬化村內道路,投資25萬元搞村莊綠化;大薛營投資70萬元新建村委會,投資100餘萬元硬化(下河營、大薛營二社)進村道路;賈王村積極爭取項目,投資150萬元新建香樹坡水庫,解決羣眾的農業灌溉問題,車田、米户、南衝等村委會圍繞烤煙生產,積極爭取煙水工程項目,解決農業基礎設施 [2] 

南新村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北古城鎮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規劃,逐步推進”的原則,緊扣新農村建設的“新”字,圍繞“環境面貌要有新改觀,生產水平要有新提高,村風文明要有新提升,經濟發展要有新產業”的理念,認真抓好宣傳發動、組織領導、科學規劃、督查指導,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陳家渡村投資近150餘萬元,搞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拆出佔道違章建築,新修環村道路,統一調整零星土地,有效整合利用土地資源,為農民開闢致富道路;南北村投資100餘萬元新建村委會辦公場所,硬化村內道路,粉刷翻新村中心小學,新修環山道路,積極招商引資,承包土地給外地人種植西瓜和花卉;古城村投資20餘萬元圍繞土主寺開發,積極爭取引水上山,發展蔬菜業和林果業;
北墩子村投資10餘萬元補貼農户圍繞早洋芋種植,積極為羣眾統一購種,統一協調銷售,認真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安南村借煙水工程立項投資130餘萬元新修灌溉溝渠;米户、清水塘、前南公路改造列項後,各相關村組積極主動配合搞好測量規劃,為道路建設做好準備;羊街村投資10萬元新修戲台,解決羣眾文化生活的硬件設施。同時大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狠抓村內臟、亂、差的治理,修建衞生公廁,積極實現人畜居住分離,不斷優化人居環境;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和普及健康知識宣傳,通過創建“文明單位”、“安全村寨”活動,開創村村爭文明、人人爭先進的良好社會氛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