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平南詞

鎖定
南平南詞是流行於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認為是江南的南詞於清嘉慶年間由蘇州傳入南平之後逐漸與當地的民歌小調融合發展而成,是福建省五大麴種之一。 [1] 
南平南詞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執不同樂器列坐周圍,按照不同的行當輪遞配合説唱。其旋律婉轉曼妙,唱腔舒緩典雅,唱詞清新流麗,聲調呢噥柔婉,是閩北人民熟悉和喜愛的民間曲藝形式。 [2]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劇院)獲得“南平南詞”保護單位資格。 [3] 
中文名
南平南詞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編號
Ⅴ-16
申報地區
南平市區及周邊將樂、沙縣等縣市
遺產類別
曲藝
流行地區
福建北部南平市
始興年代
清代
經典劇目
《出獵回獵》《昭君出塞》等
代表人物
黃冰

南平南詞歷史沿革

南詞屬於曲牌類曲藝,是詞話的分支,為閩南地區民間説唱之一。南詞沒有確切的史籍明證源於何時何地由何處傳入福建。大多數行內人士認為,大致在清代中葉以後,由江蘇傳來。又因為傳入途徑的不同,南詞有贛派南詞與蘇派南詞之分。一路由江西傳入福建,稱為贛派南詞,流行於閩西的長汀、龍巖和閩南的漳州、龍海、漳浦、詔安等地;另一路直接由蘇州傳入福建,稱為蘇派南詞(即南平南詞),流行於閩北南平、沙縣、將樂、邵武、建甌等地。 [4]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流寓於北京的戲劇家、乾隆間的進士蔣士銼在《京師樂府詞·唱南詞》中創作了一首描繪南詞演唱情景的詩“三絃掩抑平湖調,先唱灘頭與提要。高談慷慨氣粗豪,細語纏綿發忠孝。”詩中留下了對南詞的樂器、調子、演唱形式以及藝術特色的描述,算得上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有關南詞的文字。不過這時候,只是在蘇州產生了清唱體的南詞(後來稱蘇州灘簧小調),還沒有專播到南平地區。南詞在18世紀後期,傳説後來有位來自蘇州的李姓商人與一些儒士、商人合作,在南平成立了第一個南詞班社“靜逸軒”,南詞才逐漸在南平流傳開來。 [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南平市在原有南詞清唱組織基礎上,組成了南詞業餘劇團,使南詞向舞台戲曲方向發展。1960年又創辦了南詞藝術學校,培養了第一批專業從藝人員,並組成了專業南詞實驗劇團。除進行南詞戲演出外,仍保留和發展了曲藝南平南詞的演出與創作在1964年全省職工文藝會演中,南平市代表隊創作並演出的南平南詞説唱《老崔戰烘房》,首次借用了北方大鼓的表演形式,改集體自拉自唱的坐唱表演為單人或數人站立擊鼓表演(另設伴奏人員),改原來的“中州韻”道白為普通話道白。改原來第一人稱的自唱和第二人稱的對唱為第三人稱表白式演唱,形成了現代南平南詞的主要表演方式,另外還有琵琶彈唱,表演唱等形式。演員也多由女性擔任。服裝為鮮豔民族彩服,或現代時裝。演唱時的表演也吸收了戲曲中的表演程式,演員有時要模仿戲曲中不同行當的表演,對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南平南詞 南平南詞

南平南詞藝術特點

南平南詞演唱特色

南平南詞
南平南詞(4張)
早期的南平南詞大多以崑曲戲文為主,旋律柔美優雅,婉轉動聽。後來,為了使典雅的崑曲文辭變得通俗易懂,南詞演唱時逐漸改長短句為七字句,融進了本地民歌小調及民間音樂,以適應城鄉廣大聽眾的口味。 [5] 
南平南詞表演者有時也參加當地士紳或親友家的喜慶壽誕宴會,以及當地迎神賽會、菩薩壽誕廟會和一些宗教儀式。不同於其他説唱鼓書、彈詞較為單調的説唱形式(只有一人或二人説唱,或樂隊伴奏員幫唱),南平南詞已有角色之分,更多地包含着戲劇的表現形態,在這種演唱中表演者要根據各類宴會、廟會、壽誕等的要求,演唱符合其內容的祝詞、戲文。 [5] 

南平南詞表演形式

南平南詞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操鼓主唱,操鼓者常為主要演員,不用道具,沒有化妝。其餘演唱者七至十餘人不等,圍坐於方桌四圍,每人手持一件樂器,邊奏邊唱,以唱為主,間以道白。此外,南平南詞在演出開始前或間歇時間,總要演奏一些器樂曲(俗稱“十番”)以靜場。這種演唱前加奏音樂,中間插入伴奏及結尾又由樂隊的音樂衝向高潮至完全結束的方式,形成了南詞曲藝不同於其也説唱表演的獨特之處。 [5] 

南平南詞基本曲調

南平南詞的基本曲調是“八韻”,也就是《天宮賜福》曲目中的基本曲調。一共有八句,每一句算一韻。八韻音樂優美動聽,悠遠婉轉,唱詞較少,旋律性強,拖腔較長,所以在各個劇目中運用時,常做靈活變化。南平南詞的器樂曲,指的是演奏的一些曲牌,如【月兒高】【平沙落雁】【關公圍城】等。 [4] 

南平南詞經典劇目

早期南平南詞曲目多系從崑曲演變而來,清唱戲文。為了使聽眾聽懂南平南詞,改文雅艱深的長短句為較為通俗的七字句。常見的曲目中《天官賜福》為各地南詞社所共有,為藝人必學必唱的曲目,其他《斷橋》《秋江》《出塞》《花魁袖吐》《覆缽》《僧尼會》《合缽收妖》《蘆林相會》《昭君和番》《陸文龍祭江》等,後又增加了《賣草墩(國)》《打花鼓》等民間生活內容的曲目。現留有的曲目大部分存於福建省藝術研究所,曲目有《一見才郎》《十八板》《九子升官》《三更天》《女告狀三星》《三星天官》《小鯉魚》等;20世紀50年代以後創作的作品有《當代七品官》《頌王傑》《常青指路》《罷宴》等。 [7] 

南平南詞流行地區

南平南詞主要分佈在南平市區及周邊將樂、沙縣等縣市。 [8] 

南平南詞傳承保護

南平南詞流傳現狀

南平南詞在發展中出現了問題,後繼乏人,困難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2006年)。 [1] 

南平南詞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劇院)獲得“南平南詞”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平南詞項目保護單位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劇院)評估合格。 [11] 

南平南詞傳承人物

黃冰 黃冰
黃冰,男,1979年進入南平市閩劇團,擔任演奏員、作曲。1985年進南詞劇團,師承鄭飛景老師,開始學習南詞音樂。同時,接受葉友璜、沈麗水等前輩指導,為南詞説唱、南詞戲編曲、設計南詞音樂及唱腔。2008年取得二級演奏員職稱。2010年,獲福建省政府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平南詞代表性傳承人”。 [9] 
盧麗萍,女,南平市南詞實驗團黨支部書記、團長,中國劇協會員,國家二級演員。1996年演出南平南詞説唱《人民保護神》獲福建省首屆曲藝節金獎、優秀演員獎。 [10] 
王文緒,男,漢族,1946年7月出生,現任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團長,國家二級編劇。南平南詞曲目作品有《正氣歌》《罷宴》《人民保護神》。其中《罷宴》榮獲中國第一屆曲藝節創作、演出(牡丹)獎。《人民保護神》獲福建省首屆曲藝節創作、演出金獎。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省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 [10] 

南平南詞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南平南詞社會影響

南平南詞原係一種坐唱曲藝,因為少有傳統程式的束縛,有利於編演現代戲。1953年,在原有南平南詞清唱的琴社基礎上,南平成立了第一個業餘劇團,並排演了第一個傳統小折戲《井台會》,演員從清唱坐彈開始走上舞台,按行當角色化妝演出。隨後,經不斷吸收民歌小調和曲藝藝人的加工發展,南詞戲逐步成為一種地方劇種。 [2] 

南平南詞榮譽表彰

1982年,南平南詞《當代七品官》參加全國曲藝優秀節目會演獲創作、演唱二等獎。 [6] 
1993年,南平南詞《罷宴》參加全國第二屆曲藝會演,獲“牡丹獎”,並獲創作、音樂、表演、伴奏等單項獎。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