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宋石刻公園

鎖定
南宋石刻公園位於素有“太湖氣魄、西子風韻”之譽的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寧波東錢湖東岸上水下莊黃梅山麓。公園佔地6.7公頃,由寧波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斥資3000多萬,為期一年建造完成。
中文名
南宋石刻公園
地理位置
寧波市東錢湖上下水莊黃梅山 [2] 
開放時間
08:30-17:00(停止售票16:30,最晚入園16:30) [2] 
佔地面積
6.7 公頃
屬    性
“太湖氣魄、西子風韻”

南宋石刻公園公園簡介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
公園的石刻以南宋石刻為主,涵蓋部分明、清期間的作品,共200餘尊石像生。南宋石刻以造型準確,形體動作多樣、表情生動而著稱。園中的文臣、武將、蹲虎、立馬、跪羊分別代表了“忠、勇、節、義、孝”,相當鮮明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人文景觀。
中國的石刻作品基本都集中在佛教石窟和皇家陵園,但南宋例外。偏安江南的南宋帝王,夢想身後能安息到河南鞏縣的宋皇陵,因此南宋皇室身後都草草暫厝,沒有留下能代表這一時代風格的宏大陵園石刻。東錢湖及周邊地區是南宋最重要的四位宰相墓園所在,史浩、史彌遠、鄭清之、史嵩之他們的政治生涯幾乎涵蓋了南宋歷史最重要的高、孝、光、寧、理五個時代,他們的墓道石刻填補了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研究空白。
“北有秦陵兵馬俑,南有錢湖石刻羣”——在我國石刻史上,南宋時期神道石刻資料較少。
寧波南宋石刻公園 [1]  內人物簡介:
一、下水綠野南宋石刻羣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
冀國夫人葉太君墓道 葉氏(1033—1118),慈溪人,19歲嫁配史簡,25歲夫亡,生遺腹子史詔(史浩祖父)。葉氏性格剛強,立誓守節,後史詔以八行垂訓被朝廷舉薦,家門漸漸興旺,子孫相繼入朝,一舉成為四明望族。享年86歲。葉氏墓初無石刻。南宋時後代增置墓道石刻,包括文臣、武將、站馬、蹲虎、跪羊、石筍等各一對,並壘成小池於墓道西側。在墓西南側建無量壽庵供奉。1935年,史氏後裔餘姚分支修太君墓,重豎墓碑一塊,上書“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造“鳥鳴橋”,並立“昭茲來許”碑一方。造像、牌樓毀圮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93年,史氏後裔集資捐修石階、圍牆,並從附近遷來南宋石刻虎、羊、筍等近十件。
清史在鼎《冀國夫人葉氏墓》:生前苦節耐時光,漠漠幽魂節更長。春露秋霜六百祀,墓旁猶覺姓名香。
越國公史詔墓道 史詔(1057——1129),字升之,冀國公史簡之子,早立志,律身甚嚴而事母極孝。受業於四明名士樓鬱,“遇大比,輒引避;……誓終身母子不相離。”“善居鄉里。民有爭鬥,從先生求直,不復訟官。”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取士,詔補太學上舍太守,史詔避官,奉母遷居東錢湖大田山而未應命。宣和年間(1119——1125)再詔不赴,宋徽宗書以旌之,賜號“八行高士”,後稱“八行公”,並建“八行堂”紀念之。建炎四年(1130)卒,終年84歲。後追封越國公,危素撰墓誌。史詔墓道石刻是其被追封為越國公後補設的,為南宋早期作品,具有極高史料價值。
宋·史彌大《謁越國公墓》:滿眼松楸護石塋,此來倍覺暗傷情。煙雲深處眠翁仲,俎豆香時薦特牲。一寺迫回溪水曲,萬山青向墓門橫。楊花無限營春思,送我輕舟十里程。
官葬河頭西岙石刻 今存石虎、石羊各1對,墓主不詳。
二、黃梅山—大慈寺南宋石刻羣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
下莊齊國公史漸墓石刻 史漸(1124——1195),字進翁,號東皋,史浩堂弟,史嵩之祖父。幼年喪父,由母王氏撫養成人。40歲入太學。生7子,5人中進士。祖以孫貴,累封贈至太師齊國公。葬於東錢湖上水下莊黃梅山南坡辨利寺後山(今下莊),太常博士葉適撰墓誌。史漸墓前石刻建於南宋紹熙五年(1195)前後,墓道全長170餘米,分三平台,前後兩端各有牌坊1座,牌坊間列置石筍、石虎、石羊、石馬、石武將、石文臣等各1對。
下莊中散大夫史涓墓道石刻 史涓(1120—1202),字澤翁,史浩弟。補承議郎,卒贈中散大夫。墓道現存石像生6尊,包括武將2尊,文臣2尊,石馬1匹,石虎一隻。
大慈山丞相史彌遠墓道石刻 史彌遠(1164——1233),字同叔,史浩第三子。淳熙六年(1179)入官,十四年舉進士。累官至丞相。紹定七年(1234)卒,歸葬於母葬地大慈山,追封衞王,理宗御書神道碑額“公忠翊運定策元勳之碑”。史彌遠墓及墓道構築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前後,規模極為宏大,原長200餘米,享殿前後各一組石像生。盡毀。墓道左首大慈寺,創建於六朝,紹興二十年(1150)重建,史彌遠請為功德寺,時有僧人千餘。南宋時,五位日本高僧得道於此,回國傳法在日本建了大慈寺兩座,尊東錢湖大慈寺為祖庭。
明·屠隆《史彌遠墓》:霜落蒼藤老樹枯,眼看巨石壓重湖。墓前只有山僧住,黃葉青燈照野狐。
清董沛《史彌遠墓》:丞相墓前野草枯,御題碑碣半模糊。不知此地牛眠老,勝似天童嶺上無?
慈溪西龍首山石刻 今存完整石文臣1件,墓道有石筍殘件,墓主不詳。
寶華寺後山史氏祖塋墓道 史浩入相,宋孝宗詔賜家廟,祀及五世。後罷政回到東錢湖,淳熙十五年(1188),因慨念始祖暨高祖俱無墳墓,於是卜地東錢湖下水之原,營造五穴,俱為衣冠葬。這是史氏家族最早卜葬東錢湖畔的記載。寶華寺在大慈寺邊上,與大慈寺同為史彌遠功德寺。墓道依山勢而築,有石羊、石虎、石馬、文臣、武將各1對,皆以太湖石雕琢,半數已殘。墓前後有石牌坊構件數堆,殘件特徵與史彌遠墓道石牌坊相似,是研究宋《營造法式》的重要實物。
三、橫街—韓嶺南宋石刻羣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
橫街採坑丞相史浩墓道石刻 史浩(1106——1194),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歷官三朝,為政一生。紹興五年(1194),卒於裏第(生平詳見上編)。嘉泰元年(1201)樹碑,宋寧宗御書“純誠厚德元老之碑”,敕封魏王、越國公。墓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現存文臣、武將、石馬各1對。
橫街七坑墓道石刻 墓主不詳。今存文臣、武將、石馬、石虎各1對,一文臣頭部殘。
橫街金夾岙史宇之墓道石刻 史宇之(1216—1293),字子發,史彌遠幼子,紹定六年(133)賜進士出身,累官至兵部尚書、觀文殿學士、正奉大夫。有政聲。墓道今存文臣、武將、石虎各1對。
橫街吉祥安樂山史師仲墓道石刻 史師仲(1082——1124),字希道,史浩之父。累贈太師越國公。墓道基本被破壞,但出土墓誌銘一方,銘文為“史氏祖塋,宋累贈太師越國公希道夫君、累贈越國夫人洪太君墓”。
橫街採坑史守之墓道石刻 史守之(1166——1224),字子仁,史彌大之子。從楊簡、袁燮遊學,非其叔史彌遠之作為,中年避勢遠嫌,退居月湖,閉門講學,彌遠畏之。以朝奉大夫致仕。為寧波一大藏書家。墓道有石文臣、石武將、石虎、石馬、石羊,雕刻有神采。
橫街吉祥安樂山零星石刻遺存 橫街吉祥安樂山有水孔潭、石馬弄、燕子窩和採坑四組石刻,均為舊墓道破壞後的散件遺存。體量、風格均相似,為梅園石質。
韓嶺茅嶺史若湛墓道石刻 史若湛(生卒年不詳),字純翁,史漸兄,以子補入太學恩封修職郎。今存石虎、石羊各1對。
四、東吳南宋石刻羣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5張)
寶華山兵部尚書史彌堅墓道石刻 史彌堅(1166—1232)字固叔,史浩幼子,為慈湖學派領袖楊簡高足。進士出身,累官至直奉大夫兵部尚書。卒贈資政殿大學士。墓道長30米,寬4米,今存石文臣、石武將、石馬各1對,石羊1只和兩座牌坊殘件。
明·王應鵬《史彌堅墓》:丞相豐功在史臣,至今人重玉堂親。我來細剔殘碑蘚,拱木陰陰鳥自春。
古野岙司封郎中史彌鞏墓道石刻 史彌鞏(1171—1250),字南叔,史漸次子。嘉定十年(1217)進士。官各地均有政聲。召為司封郎中。且避侄史嵩之入相,引嫌乞辭,以直華文閣知婺州。墓毀,今存石虎1對。
世忠寺史榘卿墓道石刻 史榘卿(生卒年不詳),字景義,史賓之之子,歷官承務郎、温州永嘉縣尹。
五、寶幢南宋石刻羣
寶幢省岙鄭國公史彌忠墓道石刻 史彌忠(1161—1244),字良叔,史漸長子,史嵩之父。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知廬陵、守吉州、提舉福建鹽茶,有政聲。卒贈少師,封鄭國公。墓道現存文臣、武將各1對,石馬3匹,石羊1只。
育王樓通奉大夫史賓之墓道石刻 史賓之(生卒年不詳),字子西,史彌堅三子。累官至中奉大夫、荊湖北道轉運使,墓毀,有石文臣、石武將、石馬、石虎、石羊各1對,已遷至育王樓賓館內。
六、福泉山南宋石刻羣
福泉山墓道石刻 墓主無考,傳系史彌遠後裔。有石文臣、石武將、石虎、石馬、石羊各1對,其中1文臣殘。雕刻精緻,為東錢湖南宋石刻代表作品。
茶場石刻 從福泉山各地搬遷而來,有石羊、石鼓凳、柱礎、馬槽各1對。
忠應廟石刻 系從福泉山搬遷而來,墓主無考。有石虎、石羊各4只,其中2石虎、石羊的底座呈太湖石狀,推斷為同出一墓道。
七、高錢—青山南宋石刻羣
高錢青雷山余天任墓前石刻 余天任(生卒年不詳),南宋理宗嘉熙時宰相余天錫之弟,本昌國(今舟山定海)人,因祖父餘滌教授史浩子孫,遂家於鄞。官臨安尹兼户部侍郎,累官至刑部尚書。墓毀,今存石文臣、石武將、石虎、石馬、石羊各1對。
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19張)
高錢前夾岙石刻 有石文臣1個,墓主不詳。
青山岙高閌墓前石刻 高閌(生卒年不詳),字抑崇,宋鄞縣人。紹興元年(1131)進士,賜三品服除禮部侍郎,因直言秦檜被罷官。卒贈少師。墓道今存石文臣1對,石虎、石羊各1只。
尊教寺後山史巖之墓道石刻 史巖之(1193——1270),史彌忠三子,史嵩之弟。嘉定十年(1217)進士。仕至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史巖之孝母,鑿東錢湖霞嶼“補陀洞天”石窟,供母親禮佛。墓道今存石文臣、石武將各1對,石羊1只。
寶陀洞天石刻 淳熙五年(1178)史浩建月波寺、月波樓,築寶陀洞天石窟於月波山下。其址今在東海艦隊司令部內。
八、霞嶼南宋石刻羣
補陀洞天石刻 補陀洞天石窟位於東錢湖霞嶼島上,相傳為南宋大學士史巖之為供其母進香所開鑿,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洞室全長41.1米,高2.8米,寬3米。內供奉觀音等塑像,其工程浩大,雕像刻鑿精美,為南宋明州石雕藝術之佳作。所居的霞嶼島東依福泉崇山峻嶺,山嵐終年鬱積,湖面水霧澹澹,有島鎖嵐霧,景凝雲靄之感,素有“霞嶼鎖嵐”美譽,為“錢湖十景”之一。
九、環湖散佈的南宋石刻羣
上水排祭嶺嶺腳石刻 有石文臣、石武將、石馬各1對,體量、風格接近史詔墓道石刻。
上水姑野岙石刻 有石文臣、石武將、石馬各1對,石翁仲頭部殘。
橫溪大岙丞相鄭清之墓道石刻 鄭清之(1176—1251),字德源。累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生平詳見上編)。其墓道今存石馬2匹,殘剩馬頭,長1米;婦人啓門石刻1件。
洋山村石刻 有石武將2件,其1殘;石羊1頭。系從他處搬遷來,墓主不詳。
仇悆墓前石刻 仇悆(生卒年不詳),字泰然,宋益都人,大觀(1107——1110)進士,累官至左朝議大夫、寶文閣學士,曾兩知明州(今寧波),兼制置使,卒葬東錢湖畔。
十、附錄:車廄史嵩之墓道石刻
史嵩之墓在距東錢湖30公里的車廄(今屬餘姚河姆渡鎮),但東錢湖畔有史嵩之故宅,今存宅前石橋一座。史嵩之(1189——1257),字子由,慶元府鄞縣人,東錢湖史氏的第五代傳人。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歷官大理少卿兼京西、湖北制置副使、刑部侍郎、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參知政事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淳祐二年(1242),進高、孝、光、寧帝《紀》,《孝宗經武要略》,《寧宗實錄》、《日曆》,《會要》、《玉牒》,封永國公。四年,遭父喪歸家。寶祐五年(1257)卒,贈少師、進封魯國公。葬於慈溪石台鄉(今屬餘姚市河姆渡鎮車廄),守墓的史氏後裔在那裏已形成村落。
(墓道石刻等描述鑑賞待實地考察後補充)
清·黃宗羲《過史嵩之墓》:莫道荒煙蔓草墟,千秋有恨尚留諸。墓林遺穢何心也,石槨鳴琴是禮歟?方恨誅奸無特筆,誰將奪諡尚濃書!西天福地殘碑下,但見僧人出荷鋤。

南宋石刻公園公園特點

造型寫實,有時代特徵。
形態生動的儒將武士俑 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然而戰爭與防禦一直是這個時代的主題。故在東錢湖南宋石刻造像中,最明顯地表現出造像工匠對於將軍武備的重視。絕大多數武將的鎧甲兵器,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這種寫實的功夫,為歷史石刻武將中的佼佼者。但是在開禧北伐失敗後對收復失地的無望心態,以及缺少悍將的江南,武士文相、北人南相是當時的一大特點,因此石刻中的武將都是一副儒將之風,內文外武,心文形武,是石刻武將的一大特色。
文弱傳神的士大夫文臣俑 北宋本是文弱王朝,唐代的建功邊關、出將入相的傳統在北宋蕩然無存,士大夫是主宰社會的主流階層。南宋的半壁江山,更是文臣執掌兵權,以守禦為國策。故南宋一代,士大夫更為温文爾雅,循規蹈矩。東錢湖南宋石刻中的文臣,多心懷惴惴,謹慎低調,表情含蓄,慈祥和藹,表現了文臣士大夫很高的內涵和修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格意識和審美標準。採坑史守之墓道文臣,蓄山羊鬍子,温文儒雅,謙遜和藹,形神兼備,更傳達了這一時代特徵。
馴順温良的墓道瑞獸 東錢湖南宋石刻中的瑞獸,無一不給人以馴服温順的感覺。虎不威、馬不烈、羊不犟。這顯然是一種時代性的象徵,霍去病墓道石獸的渾厚自信沒有了,唐昭陵六駿的神秀靈動沒有了,有的是南宋式的穩定安詳。也許這個社會太敏感於不安份的個性,太需要太平寧靜的環境感,所有的猛獸烈牲,一律排斥於這個時代的審美之外。故其造型,裝飾性大於自然形態,然在技術處理上,卻靜中有動勢,粗中見細膩,剛中有柔意。
刀法細膩,雕刻如塑。
1、刀鑿無痕,力求精細。東錢湖南宋石刻在雕刻工藝上都不留刀鑿痕跡,追求一種塑像的細膩效果,這是在“寫真”指導思想下的產物。尤以福泉山無名氏墓道石刻中的文臣最有代表性。
2、多種技法,塑造細節。石像的細節部分用高浮雕、鏤雕、透雕等技法的綜合運用,表達了所塑造的對像的某些細節,給人以真實的厚重感。如燕子窩石馬及鞍具的雕刻紋飾,都令人叫絕。
3、線刻忠於造型,裝飾巧在突破。在人物衣褶帶紋的線刻中,力求表現質感和厚度,沒有一根不合理的線條,沒有一根只用於勾勒輪廓的線條,所有的線刻都忠於造型的真實性。但是在真實之中,卻有洗煉的概括,衣褶組織粗中有細,簡中存繁,乾脆簡潔卻有回味之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處理都一一與實物對位,在紋樣的裝飾中,石刻手法十分大膽,瑞獸的形體常常被局部抽象變形,雄虎的花紋以雲狀或者葉狀紋,這種突破常在不經意之處,卻具藝術的魅力。
中規中矩,力避張揚。
1、衣冠甲冑,皆合記載。東錢湖南宋石刻的人物,不論是文臣的衣冠,或是武此的鎧甲,大至形制,小至花飾紋樣,都可與有關歷史記載一一對應,嚴格採取寫實的態度。比如文臣頭戴的進賢冠、冠頂的梁數所表現的階級官品,所着的右衽寬袖長袍,束帶,袍下露裳(袍)蔽足,腳上所登的厚底淺幫的雲頭履,胸前垂曲領方心,雙手執笏,都符合典籍,也可在宋畫中找到對應。武將的纓盔披甲、臂上的護袖、小腿上的護腿、以及由革帶索定的胸前橫貫的勒帛絲繩,和腰間所圍的護腰,包括甲冑的皮編鐵鑲,均無不符合當時的格式。
2、姿態心境,皆合禮儀。東錢湖南宋石刻造像的所有姿態,均採取為儀仗拱守之勢,無一出格表現。這與其時的佛教造像和北宋皇陵石俑中所表現的人格個性(如山西長治佛寺、重慶大足石刻)形成顯明對比。這一現像不能不聯繫南宋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給人以禮儀之鄉、儒風氤氲的印像。
3、紋飾細節,皆合自然。人物衣着的紋理大致可分為垂、拉、擠、飄四種,東錢湖南宋石刻的人物造形中,文臣的衣紋全部是垂掛紋,武將為扎擠紋,絕無飄動、抻拉的表現。也即是所有的人物均採取一種靜態的姿勢,甚至處於沒有自然風吹拂的環境。一切都合乎這種靜態所造成的自然肌理,表達人物內心的平和單純,心無旁騖,氣沉丹田的形態。然而匠人在細節處理中,常常於一個繩結、一個花紋中,融入靈動的心機,使靜態之中潛藏動的內力。
4、建築構件,皆合《法式》。在東錢湖南宋石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當年的墓廬、牌坊上的石質構件。從這些構件中可以看到一個很為顯明的特點,那就是這些建築的、或者表示建築的構件,都符合北宋官制的《營造法式》。下莊省岙史師禾墓道的石牌坊,不論是結構、柱式,還是博風、懸魚、斗拱、瓦當,都符合北宋的《營造法式》,也成為《法式》在南宋貫徹推行的物質證明。
風格分期明顯,各呈時代特徵。
1、以越國公史詔墓道石刻代表的南宋早期風格(約1120—1190)。 此期的石刻主要分佈在冀國夫人葉太君墓道、越國公史詔墓道、寶華寺後山史氏祖塋墓道、七坑墓道石刻、龍首山石刻、排祭嶺嶺腳石刻和姑野岙石刻。這一時期正值南國立國初期,百制初創,社會節儉,石刻以簡樸風格為主,造像自然少刻意雕琢,墓道形制不大,有較強的民間化色彩。
2、以丞相史浩墓道石刻為代表的南宋中期墓道(約1190—1220)。 此期石刻主要分佈在丞相史浩墓道、修職郎史若湛墓道、齊國公史漸墓道、中散大夫史涓墓道,此期為南宋中興時代,社會風氣積極上進,士大夫各盡職守,謙和低調。石刻風格也節儉樸質,少鋪張,造像神態清和淡泊,文臣表情寧靜若思,武士有儒雅之氣,石獸忠誠馴服,但規制已經表現出鋪排的傾向。
3、以丞相史彌遠墓道石刻代表的南宋晚期風格(約1220—1280)。 此期的石刻主要分佈在丞相史彌遠墓道、兵部尚書史彌堅墓道、通奉大夫史賓之墓道、鄭國公史彌忠墓道、司封郎中史彌鞏墓道、兵部尚書史宇之墓道、銀青光祿大夫史巖之墓道,以及表現於福泉山墓道石刻、忠應廟石刻、洋山村石刻、官葬河頭西岙石刻、前夾岙石刻、刑部尚書余天任墓前石刻、贈少師高閌墓前石刻、仇悆墓前石刻和丞相鄭清之墓道石刻等。此期南宋經濟繁榮奢華,社會心態偏安自得,表現在石刻風格中,比中期有明顯的奢華意識,刀法裝飾,雕琢工細講究,用材除取當地梅園石、光溪石外,有外地的類太湖石採運。造像神態平庸自得,文臣武將儀仗性強,缺少表現心理的內涵,石獸講求氣勢,多昂首而有不可一世之勢。
民間化傾向越益明顯。
1、就地取材,尚儉杜奢。 東錢湖南宋石刻的石材,基本上為梅園石或者光溪石。這兩種石材都出產於鄞州區境內,梅園石略呈紫色,光溪石顯紅頭。該兩石均為沉積的水沉巖,質地細膩,適於細部雕刻,是當地民間主要的建築石材。唐代建造它山堰,就用了光溪和梅園的當地石材,可見該二處石宕開採已久,且至今仍有出產。史氏有能力從外地購置更好的石材,而且後期史氏某些墓道實際上也有太湖石使用,但總體上都就地民間取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家族尚節儉、杜奢華的家風。
2、隨物賦形,崇尚節儉。 東錢湖南宋石刻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利用整塊石材的時候,基本以原石材的形體為依據,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因此有些石質造像雖然縱橫不成比例,但是整體觀之,仍渾然一體,並無異樣。這種隨物賦形的傳統,得益於民間工匠的經驗,既體現了崇尚節儉的民間精神,又是對霍去病墓石刻和歷代佛教石窟隨材取形的歷史傳統的繼承。
3、吸收民間工藝,匠氣與靈動並存。 中國民間雕塑的人物造型多取法於佛像雕塑技法,由於佛像的規制與透視的原因,常常頭大身小,上身長下身短,通體不成比例。與唐陵和北宋皇陵的專業御用工匠手下的人物造型相比,或者與東錢湖明代餘有丁墓道造像相比,東錢湖南宋石刻就更顯出民間工匠手藝的特點。看來雖然史氏貴為宰執國公,但是在當時修墓築塋時,並沒有動用皇家藝匠,大多數都是四明及浙東民間匠人的手藝。民間匠人在審美上的靈動與幼稚的匠氣,都在這些石刻中、尤其在動物的造型中得到和諧的並存。
4、太師椅所表現的時尚追求。 綠野的史詔墓道中,有一把石椅,這是東錢湖南宋墓道石刻中的規制之外的器具。這恰恰是一種當時的時尚和身份的象徵。宋以前,漢地只坐凳而沒有椅子,椅子是從西域的“胡牀”發展過來的新的日用器具。在宋代,椅子開始時只給有皇帝的老師——太師身份的人享用,其後也只有貴胄勳爵才有資格享用,因此有“太師椅”之稱。史詔死後贈“太師越國公”,是有資格享用太師椅者,所以特別地以石椅配祀墓道。這也是東錢湖南宋石刻不失時機地表現一下民間心態的例證。

南宋石刻公園交通線路

1.自駕車:到達東錢湖後,往啓新高爾夫球場方向開。過了啓新高爾夫球場後的第一個紅綠燈往左拐,再沿主幹道開大約4公里左右即可。自駕線路(上海出發):上海--滬杭高速--嘉興樞紐--杭州灣大橋北岸引線--杭州灣大橋--杭州灣大橋南岸接引線--繞城高速--姜山出口下
2.市內交通:寧波市區可乘906路到象坎,再換乘960路或968到南宋石刻羣下車即可(960四十分鐘一班);901路到紅林,再換乘960路到南宋石刻羣下車即可(960四十分鐘一班);357路到邱隘青年路,再換乘960路到南宋石刻羣下車即可(960四十分鐘一班);地鐵4號線到東錢湖在東錢湖遊客服務中心坐環湖線966,960,968到南宋石刻公園下車即可。
人文景觀——南宋石刻公園
南宋石刻公園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園內的石刻構件是當今世上規模最大的南宋石刻文化遺存。這裏的每尊南宋石雕都是國之瑰寶。
園內樹木葱鬱、小橋流水、亭台樓閣、轉曲廊橋、親水棧道、人工瀑布、雕刻牌樓、石板小道……中國江南特有山水元素盡在南宋石刻公園呈現,點綴出一處處詩情畫意的美景。
公園主要石刻景點有:南宋石刻羣、百代師表、墓道遺址、三字經文化廣場、十二生肖文化廣場、梵塔林影等一處處人文景觀,均留待您一一細心品味與感悟。
沿着196級台階登上百獸坪,兩旁68尊形態各異的石獅子歡迎您的到來。站在坪頂,沐浴清新山風,呼吸新鮮空氣,一覽眾嶺青翠;遠處青黛色的福泉山脈好似一幅大寫水墨畫,令人遐想,讓人沉醉;看那羣山萬翠之間,波光粼粼的東錢湖似羞澀少女般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呈現在您的眼前;俯視山間,南宋石刻公園的美景盡收眼底,這是一方鍾靈毓秀之地。在這裏,自然與人文交融,寧靜與幽雅一體。風有清新,水有輕靈,山有峻秀,景有風情,物有神韻。
位於溪邊的宋韻茶樓隱現於綠樹叢中。遊玩至此,休憩片刻,品福泉龍舌,聞縷縷茶香,看溪水流淌,聽雀鳥爭鳴,觀魚翔淺底,感受身心放飛的自由,盡將所有的喧譁與煩憂拋在身後。
當分針悄悄泛過3圈的漣漪,3小時的遊程讓您樂此不彼。南宋石刻公園的獨特魅力讓您久久難以忘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