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匯古城

鎖定
南匯古城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當時,為防禦倭寇侵犯,明政府命信國公湯和在三團地區築城,設南匯嘴中後千户守禦所。當時離海僅1.5 公里。城長、寬各1 公里,周長4 公里。
中文名
南匯古城
地    點
南匯
類    型
古城
建立時間
明洪武十九年

目錄

南匯古城基本介紹

惠南鎮東門街南匯第一中學東首,有一段古城殘垣,長約50餘米,高7-8米,南北橫貫,外側磚砌,古磚多已毀壞,內牆磚早被拆光,僅存土坡。近年加以修葺,補上新制的古式磚,牆上橫匾刻有“古城遺蹟”字樣。該城築於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以防禦倭寇入侵,時距海僅3裏,為“ [1]  ”駐地,城呈方形,寬長各1公里,城前設烽火墩11處,城牆高7.3米,底寬8米,設4城門。解放後,隨着鎮區擴大,城牆逐漸拆除,現僅存南匯縣中學東首一段殘垣。護城河經過疏浚整修後,已作為城區主要水上交通要道。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政府為防倭寇入侵,在三團地區築南匯城.城牆呈方形,長、寬各為1公里, 高2.2丈(7.3米),底寬2.4丈(8 米).設有四門:東為“觀海”,南為“迎勳”,西為“聽潮”,北為“拱 極”.四門外各有月城1座,城上設門樓、角樓各4座,敵台4座,箭樓 40座,雉樓1790垛.城外圍有護城 河,河上設有吊橋.另有水關2座: 東曰“靜海關”,西曰“通濟關”.現僅留一段殘垣約100餘米。

南匯古城歷史

城前設烽火墩11 處,城牆高7.33 米,底寬7.5 米。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面為“迎薰”門,北面為
“拱極”門,東面為“觀海”門,西面為“聽潮”門。城外圍有護城河,河面寬30 多米,深4 米多。4 門外各有月城一座,城上設門樓、角樓各四座。全城還有炮台16 座,箭樓40 座,雉堞1999 垛,作為屯兵和作戰之用。另外設東西2 座水關,東為“靜海”,西稱“通濟”。每個城門外的護城河上設有吊橋,如遇敵人攻城,就將吊橋拉起,城門禁閉,守城軍民從雉垛後面可居高臨下射殺來犯之敵。
南匯古城不僅在抗倭寇中發揮作用,而且一直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有學宮、書院;有東嶽廟、關帝廟、福泉寺、天主堂;有育嬰堂、養濟院、老人堂;有名店、旅館、戲院、圖書館,在歷史上對南匯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南匯方城築成後,歷經變亂,時受毀損。從建城至清朝末’先後11 次修葺,或將城牆加高,或將護城河拓寬挖深。後來,南匯古城經歷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仍基本完好。1959 年7 月,在大鍊鋼鐵的年代,古城牆開始被拆除,磚頭被用於建造大鍊鋼鐵的“小高爐”。
在古城牆的外面,還特意保留着“古城遺址”:那是用青磚和石灰砌造成的城牆,只有這一段,讓我們看到了古城牆的原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