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

鎖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 [2]  成立於2004年7月,同年9月正式掛牌運行。 2005年7月正式啓動組建工作。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
所在城市
南京
成立於
2004年7月
正式掛牌運行
同年9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簡介

高新院是以重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新型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的專業科學研究實體,旨在培育學校未來重大科學研究領域,促進新型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開拓學校重大航天研究領域,形成基礎研究領域重大標誌性原創性成果。
高新院下屬三個研究機構,分別是納米科學研究所,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和微小衞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納米科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子物理力學、納機電和納智能系統、全壽命安全保障、微智能測控及其在空天飛行器中的應用。近年在納智能系統,納器件原理設計和能量轉換、能量耗散、驅動原理等研究方面做出一系列創新工作,有望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特色鮮明的交叉前沿科學研究基地。
仿生機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主要開展生物和仿生無障礙機器人、輕質高強耐損傷仿生材料和減摩耐磨表面仿生和技術的研究,發展至今,在國內仿生科學和技術領域已經成為領軍團隊之一,為提升我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交叉學科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帶頭作用。
微小衞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在飛行器設計、力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多個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單位,主要開展微小衞星及擴展平台的研製工作。該中心主要從事微小衞星的研究與開發,通過微小衞星的研製帶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領域的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推動航天相關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並具有承擔國家航天領域重大項目的能力和為航天科技服務的能力。
研究院的建設目標:探索科研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組織與管理的新模式,以良好的運行機制和優惠政策為保障,以重點學科、科技創新平台為依託,以學科帶頭人與首席科學家為核心,圍繞前沿性研究和重大項目凝聚學術隊伍,形成若干個優秀創新團隊,培育新興交叉學科,支持鼓勵優秀團隊和人才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從而提高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研究院組織結構 研究院組織結構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研究團隊

納米科學研究所
納米科學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經發展成為能夠連續穩定產出納米科學領域國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優秀團隊。團隊包括郭萬林教授、劉心聲教授在內的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1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40人。培養出一批優秀研究生,其中有一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5名博士生獲得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 納米所主要研究領域為納尺度物理力學、納智能材料與器件、高效能量轉換納米技術、功能蛋白質和離子通道的結構-功能關聯、生物力學、生物信息學與分子仿生、大規模科學計算與多尺度模擬,微智能測控及其在空天飛行器中的應用,全壽命安全保障。近年在納智能系統,納器件原理設計和能量轉換、能量耗散、驅動原理等研究方面作出一系列創新工作。承擔了國家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培育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防科工委基礎研究項目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其他省部級基金多項江蘇省科技項目前期預研項目等。先後獲得部級科技獎2項,發表Physics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Nano Letters等納米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7篇,影響因子大於3的重要論文四十餘篇,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及分會場主題邀請報告37次;共舉辦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4次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
2002年3月,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依託機電學院“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而成立,幾年來,研究所迅速發展壯大,現研究團隊包括學術帶頭人戴振東教授以及郭策教授等專職人員12人,在讀博士、碩士生四十餘人。形成了以機械電子、信息控制、材料化學、神經科學為核心的學科交叉交融的研究團隊。研究所致力於材料結構和機電系統的仿生研究及材料結構的防護研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863計劃、973計劃,航空基金,教育部留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形成了(1)仿生與生物機器人,(2)生物運動力學,(3)輕質結構與材料,(4)摩擦學與表面工程等4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3DOF特種仿生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基礎研究與開發,及與上述機器人配套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神經信息學、輕質幾何構型及材料的仿生製備研究、IPMC驅動感知一體化材料製備及測試、摩擦體系熱力學及表面仿生技術的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