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卑南遺址

鎖定
卑南遺址是中國台灣地區的史前時代遺址,距台東市西北方約6公里,從台東新站後方延伸到卑南山的山麓,總面積至少有20萬平方米,是一個面積非常廣大的遺址,年代約跨於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時間(距今約4000餘年前到2000年前左右)。
中文名
卑南遺址
性    質
史前時代遺址
發    現
1930年
地理位置
中國台灣台東市

卑南遺址遺址概況

卑南遺址全景 卑南遺址全景
1930年發現,1980~1982年發掘 。發現多根排列有序的高大板岩石柱,有可能是房屋的支柱。主要遺蹟是千餘座用石板拼築成的石板棺,多成羣分佈,可能是家族墓地。棺中一般只有一人,也有二人或多人一棺的。當時流行拔除側門齒或犬齒的習俗。有些死者頭部扣蓋一件打破的大型陶罐。隨葬品有石器、玉器和陶器等。
與卑南遺址同類的遺存集中分佈在台東平原及台東縱谷一帶 ,命名為卑南文化,年代約距今3000~1000年。

卑南遺址發現搶救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本佔領初期來台考察的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台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敍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人的傳説,推測這裏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據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蹟。
卑南遺址考古 卑南遺址考古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台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台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 (今台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均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豔。卑南遺址為台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卑南遺址遠古聚落

卑南遺址人類模型 卑南遺址人類模型
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米,南北寬5.5米。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鋪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穀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穀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卑南遺址出土陶器 卑南遺址出土陶器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裏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裏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卑南遺址遺址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耳飾 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耳飾
(一)台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
(二)台灣出土文物最多的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三)台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的遺址。
(四)台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五)台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的遺址。
(六)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羣遺址。
台灣"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台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的價值。

卑南遺址遺址公園

卑南文化公園 卑南文化公園
基於卑南遺址的重要性,宋文薰教授於1982年即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經過長期的反覆討論,1991年政策決定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第一期計劃面積18.4公頃。規劃設計工作配合試掘成果,委請中冶環境造形顧問公司統籌辦理,並自1994年起陸續發包施工。到1999年止,第一期計劃的主要設施已大抵完成。遺憾的是施工期間遭逢鄰近農民要求拓寬園區道路的抗爭,經多年協調無功,以致遊客中心完工後使用執照遲遲無法取得。後來經台灣當局行政管理機構觀光發展推動小組積極介入,始獲基本解決。2002年12月,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台灣第一個遺址公園由此誕生。
整個公園的規劃理念,是將遺址視作一個蒼穹博物館。為表現與遺址共存的理念,又期望發揮廿世紀末建築科技水準,有關全區配置、建築景觀設計乃至材料之選擇皆考慮再三。配合地下遺物分佈之疏密,公園西側緩坡地規劃為設施利用區及原生植栽區,東側則以大草坪方式呈現。遊客服務中心順應坡地地形設計成四階的單層建築,上覆以大跨距集成材桁架結構及鉛灰色不鏽鋼瓦,構造俐落輕巧,空間流暢明快。入口廣場呈圓弧形,以集成材與鋼管組成懸樑、殼狀構造,表現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露天表演場利用自然地形設置圓弧形觀眾席,與周遭平緩起伏地形相呼應。整個公園的設施,都謙和的融入綠色的自然環境中。 [1] 

卑南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