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紋鮑

鎖定
半紋鮑,是腹足綱原始腹足目,鮑科的一種。貝殼較小,成卵圓形,稍堅厚。螺層約三層,殼頂鈍,其高度與殼高近等。殼面被一條帶有突起和5個開孔的螺肋分成左右二部,殼面紅褐色雜有灰綠色,有的布有不規則的放射狀灰白色帶。
暖水種,產在海南島。澳洲、錫蘭、菲律賓等地均有分佈。生活在低潮線附近 ,肉供食用,產量不多。 [1] 
別    名
海耳
鰒魚
中文學名
半紋鮑
拉丁學名
Haliotis semistriata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腹足綱(Gastropoda)
亞    綱
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
鮑科(Haliotidae)
鮑魚屬(Haliotis
半紋鮑(Haliotis semistriata

半紋鮑形態特徵

貝殼小,卵圓形,殼寬約為殼長的3/4,殼高約為殼長的1/4-1/5。螺層3層,縫合線甚淺,殼頂稍突出,微高於殼面,常被磨損,由第二螺層中部至體螺層邊緣排列的一行突起整齊,不甚高,末端4-5個開孔。殼面粗糙,常有不甚整齊的隆起,螺旋肋及溝往往是右半側顯明,而左半側不清楚,殼表面為暗綠色,有時棕褐色,常帶有白色雲斑。
殼內面銀白色,具綠色和珍珠閃光,殼口長園形,外唇較薄,內唇邊緣向內延伸形成微向內凹的遮緣。 [2] 

半紋鮑地理分佈

國內分佈:中國南海。
國外分佈:本種為暖海種類,分佈於澳洲、錫蘭、菲律賓 [2] 

半紋鮑生境及習性

耳鮑和半紋鮑 耳鮑和半紋鮑
生境:生活在潮間帶下區,低潮線附近,以足吸着子岩石下或岩石縫間生活,肉可食用,貝殼亦可入藥。 [2] 
生殖特性:鮑魚雌雄異體,性成熟時,雄鮑性腺為淡黃色,雌鮑為深綠色,每年的7~8月,是鮑魚的繁殖季節,其繁殖的最適温度為20℃左右。繁殖時,雌雄鮑分別將卵與精子排入水中,在海水中受精發育。受精卵經過浮游的擔輪幼蟲和麪盤幼蟲階段,之後沉於海底變態成幼鮑。鮑魚的生長比較慢,1年後貝殼長至2~3cm,2年後長至4~5cm,6~7年後才能長成殼長10 cm以上的鮑魚。 [3] 
活動習性:鮑魚大多數情況下都隱蔽在岩礁的背光或石縫中,營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據研究,鮑魚隨着季節的變化作垂直性移動,如春季水温回升,鮑魚移向較淺的海區;夏季高温季節則移回深水區;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具有向深水移動的傾向。 [4] 

半紋鮑經濟價值

鮑魚足部肥大、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研究表明,每100g幹鮑魚含糖33.7g、脂肪0.9g,另外還含有鈣、磷、鐵、碘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鮑魚是世界公認的美味佳餚和珍貴食品,享有“餐桌黃金”的美譽。
中醫認為,鮑肉味甘、鹹、性温,有潤肺益胃、調經、利腸、滋腎補虛之功能;鮑魚的貝殼在中藥上稱為石決明,內含碳酸鈣、殼角質、氨基酸以及多種微量成分,具有平肝清目、滋陰補陽的藥效。 [4] 
參考資料
  • 1.    張璽, 齊鍾彥. 中國動物圖譜: 軟體動物[J]. 第一冊. 科學出版社, 1964.
  • 2.    張璽. 中國經濟動物志 (海產軟體動物)[M]. 科學, 1960.
  • 3.    劉孝華. 鮑魚生物學特性及人工養殖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 37(13): 5872-5874.
  • 4.    高元彧, 耿曉修, 鄭永華, 等. 八大海珍品之首——鮑魚[J]. 水利漁業, 2007, 27(4):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