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段

鎖定
半段即中元節,為福建福州傳統時令節俗。農村稱為“七月半”,俗稱“做半段”。半段,指一年之半。被列為僅次於過年的大節,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
做半段(半旦)的民俗主要流行於福州市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區、倉山區及閩侯縣的平原鄉鎮。
中文名
半段
別    名
中元節
別    名
半旦
地    區
福州
發生時間
每年中元節(七月半)

目錄

半段基本介紹

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神明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

半段起源

鄉村做半段 鄉村做半段
做半段的習俗源自於福州人慶祝豐收和祭祖,是由古代的“郊社”演變而來的,其時段多為每年中元節(七月半)之後,這正好是在每年夏收夏種或者秋收秋種結束後的農閒期間,農村也會在此時慶祝各村祖先的神誕,以祭田儀式來酬謝司土地的神明,以祭祖儀式來紀念開基闢土的祖先,同時也慶祝豐收。做半段的民俗主要流行於福州市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區倉山區閩侯縣全境。福州民間對“做半段”民俗的重視,不亞於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其他傳統節日。幾百年來,這個傳統習俗從未中斷。

半段習俗

福州郊縣的鄉村早已有約定俗成的村慶活動--做半段。這村慶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閒時間裏,且皆定在農曆七月以後。例如,鼓嶺七月初七,義序八月初四,城門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都是各村的村慶日。有的大村裏的村慶日還特意分為兩天。例如福州東郊五里亭的後浦村,前半村定在八月廿一,後半村定在十月十六。村慶日恰在農曆年過了一半以後,這一年的時間已過"半個階段"了,所以村慶活動就被稱為"做半段"。這時天氣晴朗,氣候宜人,農村多閒田,正適合於社交活動。所有相鄰鄉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錯開來,時間不一樣,每村一年一次,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請,村慶活動不停,節慶氣氛熱鬧,歷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視做半段,為了使村慶辦得隆重而體面,他們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請的物資籌備工作,養肥了雞鴨豬等禽畜,釀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總在相互提醒或轉告:"要來做半段哇!"村裏的孩子們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酒過數巡,客人酒足菜飽盡了興,便去祠堂看戲,這戲在幾天前就開始上演了。在祠堂演出含有娛神和敬仰祖先的含義。即使廟前和祠堂裏沒有空地,也得在附近選擇一塊適合地點,使演出遙對着神台。演出前,都要“唱八仙”酬神,還以放鞭炮、放煙花來增強儀式的功能。如今這種景象已不如從前繁榮,年輕人很少涉足,但閩劇仍然受到老年人的追捧,他們齊集在戲台前,一起聊聊天,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曲終告辭,村口的路上,人聲鼎沸,互致珍重。
“做半段”這一村慶活動,作為一種社交活動的載體和形式,密切了村與村間的聯繫,增進了親朋好友間的情誼。沒有送禮,不收紅包;今天你來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機會均等,每家一年辦一次,既有山野淳樸的風情,又有鄉土濃郁的氣息。做半段這鄉俗能流傳至今,足見其有一定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半段宴席

半段宴席部分菜品 半段宴席部分菜品
半段的宴席,一般在自己家大院裏或者祠堂前院辦,請廚師上門,上的菜是很傳統的福州本土閩菜,形式粗狂、真材實料、味道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