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二字要單獨的看,首先是“神”。神是人的本質本源,有神故有心,有心故有思維,然後才有生命活動。明,則是明白透徹。神明的本意是指有人修煉到了很高的程度,內外如一到了徹底的境界,神直接體現在人的思維言行中。
所謂敬若神明,意思是相信且敬重對方,彷彿對方心神明透,智慧圓滿如聖賢一般。
神明基本解釋
編輯神明中醫學含義
編輯①指神志或精神。
《素問·脈要精微論》:“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②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現象及規律。
《素問·五運行大論》:“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
《素問·移精變氣論》:“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③玄奧,神秘。
神明引證解釋
編輯1、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
②《孝經·感應》:“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唐玄宗注:“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④《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你便有口無心許下,神明都記著。”
⑧ 巴金《家》四:“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2、特指太陽神。
3、明智如神。
①《淮南子·兵略訓》:“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
4、謂人的精神,心思。
①《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③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説新語·賢媛》:“發白齒落,屬於形骸;至於眼耳關於神明,那可便與人隔。”
[3]
5、神聖;高超。
①《易·繫辭上》:“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朱熹本義:“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神明古建築神明台
編輯神明簡介
神明台,漢武帝所建台名。在建章宮中,用以安置銅柱仙人,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長生。東漢 班固 《西都賦》:“神明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注引《漢書》:“孝武立神明台。”《三輔黃圖·建章宮》:“神明台在建章宮中,祀仙人處,上有銅仙舒掌捧銅承雲表之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二月,臨渤海,幻想通過望祀之屬,有機會到達蓬萊仙庭。因柏梁台遭了火災,武帝到甘泉聽取各地官吏彙報。公孫卿説:“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不少方士也説古帝王有的建都於甘泉。因此,以後武帝往往在甘泉接見諸侯大臣。有人建議,樓台被燒,再建必須更大,才能消災。於是造建章宮。其東則鳳闕,高20餘丈。其北開鑿泰液池(或“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並建神明台、井榦樓,高50餘丈。
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台,鑄有銅仙人手掌承露盤以儲露水,據説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長生。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神明相關記載
1、《史記·孝武本紀》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裏,祠后土。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户。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榦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2、《史記·封禪書》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裏,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報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户。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榦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