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升龍皇城

鎖定
升龍皇城(越南語: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皇城昇龍)是位於越南河內市的皇城,在部分華語地區又被稱為河內故宮,許多越南的朝代(李朝陳朝後黎朝)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首都。
皇城是由李朝建成的文化建築羣,然後由陳朝後黎朝和最後阮朝進行不同程度擴建。遺址與今天的河內皇城大致相吻合。皇宮和昇城的大部分結構在19世紀末由於法國征服河內的動亂而處於不同的保存狀態。在二十世紀許多剩餘的結構相繼被拆毀。直至二十一世紀,開始系統挖掘昇龍皇城被毀壞的地基。
河內升龍皇城在連續1000年裏都是十分獨特的人類文化、雕刻藝術、建築藝術、建設技術、城市規劃和造景藝術等價值的交匯之地。 [5] 
2010年7月31日,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會議中將昇龍皇城中央部分錄入世界遺產。 [1] 
中文名
升龍皇城
外文名
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越南語)
地理位置
越南河內市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1:30,14:00-17:00(週一不開放)
景點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
門票價格
30.000越南盾
佔地面積
18400 m²
著名景點
正北門
敬天殿
古旗台
始建年代
1010年
復建年代
2010年
所屬國家
越南
所屬城市
河內市
最佳遊玩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時長
1小時

升龍皇城世界文化遺產

升龍皇城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河內升龍皇城
Central Sector of the Imperial Citadel of Thang Long - Hanoi
入選時間:2010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vi)
地理位置:N21 2 15.072 E105 50 19.043
遺產面積 : 18.395 ha
遺產編號: 1328

升龍皇城遺產描述

越南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越南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升龍皇城位於越南首都河內市,在連續1000年裏都是十分獨特的人類文化、雕刻藝術、建築藝術、建設技術、城市規劃和造景藝術等價值的交匯之地。遺蹟區反映了從7世紀至19世紀升龍前期,升龍和河內時期的歷史積澱,許多歷史時期的遺蹟和文化層頗為連續地相互重疊。建築遺蹟有地基、柱腳、磚牆段、路段、鋪磚地板或卵石地基,以及排水系統、水井、“御河”、荷花池等等痕跡,顯示了昔日升龍皇城的巨大規模和具體面貌。這裏發掘的文物數量很多,種類豐富,如素磚、花磚、地磚、牆磚、筒瓦、瓦當、襯瓦、柱石、多段鐵木柱、宮廷用品、首飾,各時期的越南陶瓷、中國陶瓷、日本肥前陶瓷、中東陶瓷、不同年號的銅錢、“神功”炮、劍、刀、箭頭等,其中有些是珍稀或首次發現的。河內升龍皇城反映了中國與南部的占城古王國交互影響下出現的獨特文化。
201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vi),河內升龍皇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升龍皇城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河內升龍皇城成為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第900個遺址。皇城建於11世紀越南李王朝時期,是“大越”獨立的標誌。此處原是公元7世紀時,由中國在紅河三角洲的一塊土地上排水而建的一座城堡。直至13世紀,這裏一直是區域政治權力中心。皇城建築物與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反映了東南亞——確切地説紅河下游河谷——在北部的中國與南部的占城古王國交互影響下出現的獨特文化。 [2-4] 

升龍皇城遺產介紹

河內升龍皇城位於越南首都河內市,建於11世紀越南李王朝時期,是“大越”獨立的標誌。 [3] 

升龍皇城河內名稱由來

皇城建於11世紀越南李朝時期,是“大越”獨立的標誌。此處原是公元7世紀時,由中國在紅河三角洲的一塊土地上排水而建的一座城堡。直至13世紀,這裏一直是區域政治權力中心。皇城建築物與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反映了東南亞——確切地説紅河下游河谷——在北部的中國與南部的占城古王國交互影響下出現的獨特文化。 [1] 
約在公元前3000年,河內一帶開始有人居住。其城市化的雛形“古螺城”,建成於公元前200年。在北屬時代(中國統治時期),它被稱作“宋平”及後來的“龍肚”。公元886年,它成為了一座城塞,被稱為“大羅”。
升龍皇城 升龍皇城
1010年,越南李朝的初代帝王李太祖遷都大羅城。據説,當年李太祖看見紅河上升起蛟龍,故將大羅命名為“升龍”。1397年越南的首都遷到清化(西都)之前,升龍都是越南的首都,遷都清化之後,升龍成為“東都”。1408年,越南再次北屬中國明朝,東都城被中國人重新命名為“東關”。
1428年,黎朝的開國先祖黎利領導起義,越南從中國統治下獲得獨立,東關城也改名為“東京”。在西山朝時代,它被稱為“北城”。1802年,阮朝建立,都城南遷到順化,河內又被稱為“升龍”。
1831年,阮朝遷都順化--富春。升龍皇城被縮小,並按“符邦”(Vauban)式重建,改為北城治所,後為河內省省會。阮朝將其改名為“河內”。
19世紀末,遭到法國殖民者破壞,至今只留下少數遺蹟。

升龍皇城建築特點

升龍皇城反映了從7世紀至19世紀升龍前期,升龍和河內時期的歷史積澱。許多歷史時期的遺蹟和文化層頗為連續地相互重疊。建築遺蹟有地基、柱腳、磚牆段、路段,鋪磚地板或卵石地基,以及排水系統、水井、“御河”、荷花池等痕跡,顯示了昔日升龍皇城的巨大規模和具體面貌。有一處李、陳宮殿遺蹟,通過現存的柱腳基礎,可見原來有10排柱子,分為9間,寬27米,長62米。
柱子穩固地置於具有李陳特徵的蓮花狀雕刻柱石上,底下是卵石碎磚柱基,厚約一米左右。在“御河”畔發現了一種奇異建築的柱基,周圍是6個圓形柱腳,中間是1個方形柱腳,像是一座“六角樓”,供人賞景。

升龍皇城出土文物

升龍皇城 升龍皇城
升龍皇城發掘的文物數量很多,種類豐富,有建築材料,如磚(素磚、花磚、地磚、牆磚)、瓦(筒瓦、瓦當、襯瓦)、柱石、多段鐵木柱;宮廷用品、首飾;各時期的越南陶瓷、中國陶瓷、日本肥前陶瓷、中東陶瓷;不同年號的銅錢;“神功”炮、劍、刀、箭頭等兵器,其中有些是珍稀或首次發現的。
瓦當和用以裝飾屋檐的陶像有龍鳳、鴛鴦、花葉等紋樣,美麗而精巧。宮廷陶瓷印有“軍”字,種類多、水平高。發現的陶瓷器模和粘結成堆的陶瓷廢品,證明升龍曾有高檔陶瓷窯。磚上刻有具體年代,如“江西軍”(唐代),“大越國軍城磚”(丁、前黎),“李家第三帝隆瑞太平四年造”(1057年),軍隊番號“壯風軍”、“武騎軍”、“虎威軍”,州縣名如“秋物縣秋物鄉”,宮殿名如“長樂庫”(長樂是黎聖宗帝皇后)等。這些文物顯示了大越國高度的技術藝術水平及其同世界的廣泛交流。

升龍皇城考古發掘

在歷史方面,通過考古發現提供了大量科學依據,可以確定升龍城--東都--東京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弄清大羅城同李、陳黎等代的升龍城及阮代河內城的關係。
在發掘區域,找到了大羅城痕跡,證明這區域在大羅城內。在大羅遺蹟之上是李代建築遺蹟和遺物,證明誠如“遷都詔”所示李太祖是從花閭遷都至“高王在大羅城的舊都”並改稱升龍城,初時先利用這座城及其現成建築,後來才修繕、增建新宮殿。黎初時,皇城的中心是建於1428年的敬天殿。
1465年至1467年重建,殿門前的台階兩邊有石雕龍形欄,至今還在河內城內,發掘區位於敬天殿以西。到阮朝,由嘉隆皇命建的河內城同古升龍皇城相比不僅高度降低而且規模也縮小了,只有端門至敬天的中心軸和旗台、北門不變。

升龍皇城申遺成功

2010年7月31日 (即越南時間2010年8月1日 )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巴西舉行會議, 將升龍 - 河內皇城中心區列 為世界文化遺產 [1] 
升龍皇城北門 升龍皇城北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