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眼橋

鎖定
千眼橋建於明朝,總長2930米,石材全為花崗石。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構成,橋面寬1米,有1100多孔,所以古橋又稱“千眼橋”,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並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中文名
千眼橋
地理位置
都昌縣多寶西山的鄱陽湖水底
所處時代
明朝
長    度
2930 m

千眼橋歷史沿革

2012年4月由於鄱陽湖進入枯水期,這座古石橋終於露出了其“廬山真面目” 。 [1]  2013年10月,鄱陽湖進入枯水期,位於湖底的一座明代古石橋也隨之露出真容。 [2] 
2014年12月30日,隨着湖鄱陽湖由於水位持續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3] 

千眼橋建築結構

千眼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西山蔣公嶺腳下的鄱陽湖水底,屬於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930米,寬1 . 2米,長條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因為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 ,也稱“千孔橋” 。

千眼橋主要功能

千眼橋自古以來,是都昌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的必經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
明崇禎四年,為官都昌的錢啓忠領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在此橫跨江流,建造此橋,故又名錢公橋。從此,千眼橋成了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 [1] 

千眼橋古時今日

全國最長湖中石橋江西鄱陽湖"千眼橋"修復完成 已對公眾開放
“千眼橋”是江西鄱陽湖上的一座古橋,修建於明代,豐水期沉沒在鄱陽湖底,枯水期時才露出“真容”。近日,這座橋建橋以來首次大修宣告完工。
歷經兩個月的時間,江西鄱陽湖“千眼橋”維修工程日前正式完成,“千眼橋”位於江西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至九江廬山市的湖牀上。橋長2657.2米,是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橋面寬0.82米,由長條形的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樁深深地插入湖泥中支撐橋體。因為泄水孔多達948個,所以被稱為。“千眼橋”這座橋始建於明代,是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在古時候,千眼橋是鄱陽湖兩岸的必經之路。在橋建成之前,兩岸百姓往來,漲水時可以渡船,枯水期時則只能靠淌水踏泥通過,可以説苦不堪言。明代崇禎年間,都昌籍官員錢啓忠提出集資修橋,一呼百應,歷時五年終於落成,後人又把這座橋稱作“錢公橋”。明清時期這座橋是兩岸民眾便捷來往的交通要道。
如今,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兩岸羣眾往來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橋”,它卻變成枯水期時鄱陽湖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吸引着各方遊客前來參觀。
千眼橋
千眼橋(16張)
江西文物部門表示,每年鄱陽湖進入枯水位時,石橋就會露出水面。由於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時間浸泡在水裏,加上泥沙風浪的衝擊,古石橋橋身損壞嚴重。為此,文物部門專們撥款90萬元對橋墩、橋面進行維修加固,這是這座古橋自建成以來的第一次“大修”。維修工程從2016年12月就開始,為期2個月,這次維修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仍然採用花崗岩等材料,力圖恢復百年古橋的歷史面貌。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