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廝門

鎖定
千廝門曾是重慶最古老的城門之一,自從於一九三零年拆除城牆、修築碼頭後,七十年來歷經改造,變化巨大,有關城門的遺蹟已經保存得很少。從史料上得知,千廝門有甕城,甕門西向,城門隔江面對江北老城保定門。
中文名
千廝門
地    址
重慶
起    源
嘉陵江流域在此門卸貨入倉
旅    遊
洪崖洞屬於千廝門開發片區

千廝門簡介

重慶古城曾經有十七座城門,對應着九宮八卦,為九開門八閉門之建制。千廝門屬於開門之一,與之比鄰的洪崖門則是閉門,閉門有名稱但無城門,洪崖門因洪崖洞而得名。洪崖洞位於滄白路懸崖陡壁之下,每到雨後,崖上流水傾瀉如簾,狀若飛瀑,此景被稱為洪崖滴翠,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居住在洪崖洞的人們為了進出方便,在陡坡上開出了一條狹窄的石梯步道,出口就在原來的張培爵大將軍紀念碑旁邊,但人們主要的通道還是走千廝門正街。從千廝門正街出來,即可分別通往朝千路、姚家巷、千廝門行街、水巷子街和新城門街。

千廝門起源

民謠有云:“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嘉陵江流域的糧棉都在此門卸貨入倉,所以説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雲,也是千廝門得名的由來。千廝門名稱的使用,至少在宋朝就已經出現,在蒙古入侵宋朝的史料中有明確記載。千廝門名取自《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梁,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蓋以當年城門內有貯存糧棉的千倉萬倉而得名,是祈禱風調雨順,豐收滿倉之意,預祝農事豐收。
西蜀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北征時,命李福為江州都督,並大量囤積糧食,以備軍用。據《華陽國志》和《太平寰宇記》記載,當時“造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州所理在巴城北故倉城”,這些記載表明,糧倉就建在城北靠嘉陵江一側,就是後來的千廝門一帶,這便是千廝門得名由來。

千廝門發展歷史

上的重慶城,其範圍在現今七星崗到朝天門之間,城區中心就在太平門、道門口、小什字一帶。千廝門距城市中心較近,嘉陵江水域常年水位平穩,非常適合船隻停靠裝卸貨物,很自然,千廝門就成了重慶城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進出的貨物主要是鹽、紙、棉花、煤炭和時鮮蔬菜。當時重慶的街坊內流傳有俚語云:“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就是反映了這種情況。
貨物集散功能帶動了街市的繁榮,木船運輸時期如此。到二十世紀初,川江上輪船運輸業開闢以後,客貨運全面開展,千廝門內外商貿活動十分活躍,街市也空前繁華。
千廝門與重慶市民的密切相關還有這裏曾經是一處水碼頭,這是當時城市用水的主要取水點。與其相應的是千廝門內還有一條街道叫水巷子,一起形成了取水、儲水、供水配套體系。千廝門外以前有一條小巷就叫水碼頭巷,一直通往江邊,小巷裏曾居住有幾十户人家,1996年修建濱江路的時候,該巷子拆除了。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維持整個城市供水需要的勞動力是非常龐大驚人的。據資料表明,重慶城區直到1932年才建成自來水廠,開始時管網未完備,只能給部分地區供水。許多地方的用水還得依靠人力到江裏去挑水,直到五年後城區管網才基本完備。
抗日戰爭爆發前重慶城區人口有三十五萬,為保證城區居民的吃水、用水,此前在兩江各碼頭上從事挑水的力夫多達兩萬人。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事,然而它畢竟是事實。
水巷子這條老街現在還存在,位於“家樂福”超市的背後。水巷子街道的名氣是很大的,抗日戰爭時期許多著名文人曾經在這裏居住過。數十年後,他們對這裏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許多人在他們的回憶文章裏寫到了當年在水巷子的生活點滴。

千廝門演變

應當説,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後六十年代這一段時期,是川江水運的穩定發展期,也是千廝門碼頭繁榮的鼎盛時期。那時,千廝門外沿江碼頭設置有六七座,一直綿亙至洪崖洞江邊。千廝門外除有正街外,還有紙鹽河街,還有天成巷,江邊有貨棧和加工作坊。據老人們回憶,那時候街上酒店、商號、茶館、客棧一家接着一家,街市上商人、船員、居民、力夫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入夜,酒店茶館內燈火通明,生意非常興隆,食客們猜拳行令,一醉方休,茶館內川戲坐唱,鑼鼓喧鬧,胡琴悠揚,夜闌方罷。
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水上客運還比較景氣的時候,嘉陵江上每日有輪船開往合川、北碚,那時候千廝門正街上旅客來往人數很多,街上整日熙熙攘攘,十分熱鬧,那些小飯店、冷酒館、雜貨鋪,生意做得很紅火。
新中國成立以後,水上運輸業大規模發展,船員人數增多,但新一代船員的消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能滿足於河街一帶的檔次,船員們購物娛樂都向解放碑方向靠攏。尤其在港口裝卸貨物實行機械化改革以後,主要作業地點轉移到三碼頭、梁沱等地,千廝門碼頭的貨物集散功能喪失了,千廝門河街也逐漸沉寂冷清。

千廝門現狀

歷史在不斷推移,由於公路、鐵路、航空運輸不斷髮展,水路客運受到嚴重分流,在此背景下,千廝門碼頭的客運功能也走向終結。現在,因地處一隅,通道不暢,千廝門外的幾處碼頭均不再承擔客運業務,僅作為一些水運企業的後勤基地使用。
近些年來,城市建設進度日新月異。無數高樓大廈的快速崛起迅速改變着城區的面貌,但也不可避免地將這座古城的許多歷史痕跡完全抹去,讓我們在體驗着建設成就的愉悦之時,不免也生出一些惋惜之情。
在嘉陵江濱江路修建以前,我們還能從隨山勢起伏的新城門街的走向和千廝門正街街口方向來依稀判斷城門的所在方位,去追憶那種原始的壁壘和威嚴。濱江路修建後,沿江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環接濱江路的朝天門隧道穿山而出,將最能體現城門位置的千廝門正街街口一段齊頭切去,這裏的地形已經完全難辯舊貌。只剩下七十年代時港口局建在街口作為路標的一碼頭牌樓的半邊門柱,或許還可聊供遊人們憑弔。

千廝門發展

此前幾年裏,千廝門正街龐大的開發工程正在不斷拓展。先是千廝門綜合市場工程挖去了棉花街整整一個山坡,直指嘉陵江邊,將千廝門正街攔腰截斷,曾經繁華的千廝門正街成了一條斷頭小巷。望街裏深處走,那石板路、吊腳樓、小酒店,依稀是舊時風貌。後來,洪崖洞民俗文化項目確定,原有的居民全部搬遷,所有的房屋全部拆除,只剩下一片斷壁殘垣。那種景象,不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有誰能相信,這段老街曾經有過黃金般的繁榮。

千廝門旅遊

洪崖洞屬於千廝門開發片區,是渝中區舊城改造的重點。怎樣開發改造這一片破舊窳敗的棚户區,貧民窟,一直是城市管理者的心病。現在,這個綜合開發項目圓滿完成,重慶人民又多了一個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山城重慶又多了一處標誌性的景觀。遺蹟和文物積澱着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建設和開發是必須的,對遺址和文物的規劃保護也同樣重要,
洪崖洞工程儘管不是文物的再生或修復,但這種形式還是應當肯定的。筆者對於洪崖洞的最初印象是:妙手神工,化腐朽為神奇。而且,這裏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區位優勢還將不斷體現。
還在幾年前,當嘉陵江濱江路竣工以後,路過的人們都對千廝門至洪崖洞一帶橋下破舊窳敗的面貌皺眉嘆息。現在,洪崖洞民俗觀光工程填補了這處空白。那依山臨江、巍峨凌虛的仿古建築羣,溶入了高樓林立,長橋飛奔的城市景觀中,足可使遊人歎為觀止,流連而忘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百多年以前,外國輪船剛在川江上出現時,川江的船工和灘民曾經羣起而反對,因為將威脅他們的生存狀態。但輪船最終還是進入了川江,中國人自己也接受了這種先進的運輸工具。江邊一帶的河街和碼頭曾經因水運的發展而繁榮,領受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騷。

千廝門評價

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許多盛滿歷史文化積澱的街道和建築將無可奈何地拆除,那些古老的、意味深長的地名街名,最終只能保存在人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