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二次

鎖定
古天文學名稱,古代人為了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稱之“十二次”。
中文名
十二次
所屬領域
古天文學

十二次解釋

十二次 十二次
古代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情況和氣節的變換情況,把周天分為十二的等分,叫做十二次。他們採用的方法是把黃赤道帶天區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部分,並依次命名為星紀玄枵(xiāo)、娵訾(zou1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十二次的創立大概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創立年代在春秋時期或更早。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為標誌,但由於有些星宿跨屬相鄰的兩個次的,因此十二次中的各次的界限其實與二十八宿不能完全對應。如上表:

十二次作用

十二次的創立一是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説明節氣的變換;二是用來説明歲星(木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以此來紀年。

十二次與十二宮的關係

古代西方也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分,叫做黃道十二宮,與我國的十二次劃分的界限劃分稍有差異。

十二次詳解

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 古代把木星的恆星週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家)的話説:“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近年關於哈雷彗星軌道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應為公元前1057年。當時歲星確實正在鶉火之次,所以伶州鳩的這個説法,應是周初時的實際觀測。如果這個結論可靠的話,那麼,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中國科學史家錢寶琮認為,十二次的劃分原是基於二十八宿的四宮(即四象),每宮各分三次。由於四宮所跨的赤經廣度並不均勻,所以十二次的赤經廣度也參差不齊。不過後來就發展成按赤道度數等分的制度。《漢書·律曆志》中載有十二次起訖度數,它們是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以後一直沿用這種分劃原則。不過因歲差的影響,起訖度數是逐漸變化的。明末以後用十二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如譯摩羯宮為星紀宮等。但各宮的起點改為與十二中氣相對應,並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

十二次對照

青龍七宿為: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朱雀七宿為: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白虎七宿:為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玄武七宿:為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獐。
太陽入午宮為歸垣,纏房、星、昴、虛四日宿為升殿。
太陰入未宮為歸垣、纏心、張、畢、危四月宿為升殿。
土星入子醜宮歸垣、纏氐、胃、柳、女四土宿為升殿。
木星入寅亥宮歸垣、纏角、井、奎、鬥四木宿為升殿。
火星入卯戍宮歸垣、纏尾、翼、觜、室四火宿為升殿。
金星入辰酉宮歸垣、纏亢、鬼、婁、牛四金宿為升殿。
水星入巳申宮歸垣、纏箕、軫、參、壁四水宿為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