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二岱村

鎖定
十二岱村位於浙江省蒼南縣仙居鄉,現有居民384多户,人口1436人。據鄭維國藏本《蒼南縣鄉(鎮)村簡史》記載:十二岱大隊(shierdai),以村名為隊名,轄一個自然村,266户,1456人,耕地面積635畝,主種水稻。建政時,為蘆浦鄉十二岱村。合作化時,屬蘆浦鄉五星高級社。公社化時,稱蘆浦管理區十二岱大隊。1961年隸屬蘆浦公社。1963年置仙居公社,劃歸其管轄。2011年始歸屬蒼南縣錢庫鎮。
中文名
十二岱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蒼南縣仙居鄉
人口數量
1436人

十二岱村基本概況

十二岱村容村貌 十二岱村容村貌
歷史沿革:
鄭維國藏本《蒼南縣鄉(鎮)村簡史》記載:十二岱大隊(shierdai),以村名為隊名,轄一個自然村,266户,1456人,耕地面積635畝,主種水稻。建政時,為蘆浦鄉十二岱村。合作化時,屬蘆浦鄉五星高級社。公社化時,稱蘆浦管理區十二岱大隊。1961年隸屬蘆浦公社。1963年置仙居公社,劃歸其管轄。
位於縣城東20.2公里,方金線內河經村之西部,與村河交織,蜿蜒曲折,地形平坦,屬水網平原。
又據《中共錢庫區組織史資料》88年版,記載:十二岱村—— 書記:黃國啓(1962年1月-1970年12月) 黃呂幹(1971年1月-1997 年 7月)
行政負責人:黃美合(1951年1月-1954年12月)黃定園(1955年1月-1961年12月)黃呂幹(1962年1月-1970年12月)黃開全(1971年1月-1985年1月)
黃步堂(1985年2月-199 年 月)
農會主任:黃國進(1949年6月-1950年12月)
歷史溯源:
奕二公生卒、入遷十二岱時間及其他考
——謹以此文紀念始祖入遷十二岱620週年
黃建文

十二岱村歷史沿革

十二岱現稱錢庫鎮十二岱村,古時全稱為東鄉金舟宋港十二派,民國初期之前,一直隸屬於慕賢東鄉十一都。始遷祖奕二公,據十二岱《黃氏宗譜》(1976年版)雲:“奕二公,晉封奉政大夫生於景泰甲戌(1454)六月初七吉時,卒於正德乙亥年(1515)四月,餘失考。配方氏生天順庚辰年(1460)正月十一日 時,卒於嘉靖癸未(1523)十二月廿七日 時。生子三(榮三、榮四、榮六),女一,墳葬將軍山。”
譜首又云:“嘗考宋時有德莊公,姓黃,居龜山(今宜山珠山),登嘉定庚辰(公元1220年)武科,載在縣誌可稽。再觀龜山譜注,德莊公之十七世孫質公,於至正丙申(1356年)、己亥(1359年)等年生壕及彝二公。彝生奕梁、奕二、奕三,奕二遷居十二派(後稱十二岱)地方。又考十二派故老皆雲:奕二公來自龜山。始則十二派宜郎為宋時德莊公之裔矣。何以族譜別有出粟濟貧作迎恩堂之德莊公,且迎恩堂在明初而作記則又云在鹹淳甲戌年,似屬自相矛盾。況奕二公又突然而起,不註明誰子誰孫,更令人茫然莫辨。此修譜者之過也。附記於此,析衷有識之士,今續修是譜亦自奕二公起,非敢自矜創見,實不敢疑以傳疑雲。”
查閲民國丙子年(1936)版《龜山黃氏宗譜》記載:彝公,生(於)至正己亥(1359年),卒(於)建文辛巳(1401年)。現在的問題是作為父親的彝公在公元1401年就去世了,而作為兒子的奕二公怎麼可能在公元1454年才出生呢?到底錯在哪裏?誰的生卒年搞錯了?宗譜又沒有註明始遷祖入遷十二岱的具體時間。我思考了很久,再仔細查閲宗譜,期望能找到蛛絲馬跡。果然,譜上的一篇《新遊十二派序》顯露端倪。
“今觀宋港,自(明朝)開國以來,無論前後左右,凡鄰是地者,皆目之為宋港。迨黃東為通判,則又曰黃判橋。蘇越開市於家,則又曰蘇家店。黃氏散居十二處,則又曰十二派。是地雖無定名,無永名,而當其稱謂已久,鮮有不交口一詞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予遨遊海內,寄跡甌陽,且有年矣。一日,偶過宋港之北,突為風雨所阻,投宿無由,有屬途人指予而言曰,‘此去十二派(該版本原文錯訛為“十二岱”)不遠,宜急趨之。’遂造其廬,見琴書滿架,有古學士之風。叩而即之,童子嬉然而出,謂客何來而冠履如是?餘以實告。俄一老翁幅巾博帶,延留止宿。是夕也,陳觴設饌,不減雞黍之風。請謁維殷,依然二子之見。問其姓,則曰黃,問其地,則曰吾祖自赤岸以來共分十二派,誠慮後之子孫忘其派,並忘其派之次第,故定其名曰十二派,非所謂十二代也。……時建文四年歲次壬午巧月(1402年農曆七月)之吉 雲間(現上海松江)儒生張齊賢記。”
這篇“遊記”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啓示是:第一,十二岱地方原屬宋港地域;第二,十二岱原稱“十二派”; 第三,地名的來歷,為紀念自赤岸以來,“黃氏散居十二處”;第四,早在公元1402年農曆七月之前,已有我黃氏始祖居住在十二岱村;第五,對於張齊賢夜宿十二岱究竟發生在哪一年月?筆者認為就是在書寫“遊記”的那一年那一月,也即公元1402年農曆七月,但也可能發生在當年的六月左右。而浙南黃氏研究會會長黃正瑞先生,據“予遨遊海內,寄跡甌陽,且有年矣。一日,偶過宋港之北……”(我翻譯為:我遊歷全國,暫住温州平陽,有些年頭了。一天,偶然經過宋港的北面……)指出,此“遊記”是張齊賢在上海回憶當年的情形而作,事件應發生在前一年,也即公元1401年。此可存一説。
乾隆八年十二岱修譜時,元錦公説,“吾宗之譜舊有成書,不幸兵燹之後散失無存,是文已不足徵矣。”可見,現存乾隆以前的宗譜人物記錄多有遺漏或差錯,特別是生卒年月出錯,甚至張冠李戴的都在所難免。但各個時期文化人所寫的譜頭、譜序,包括記錄下書寫譜頭、譜序的時間,我認為往往比較準確可信。因為譜序這東西一旦散失,要嘛就根本無法憑記憶再度恢復,要嘛通過其他途徑解決,比如找到原作者後人手中的原稿重新補錄,或者查當地當時的有關史志等文獻資料重補。可以説存在即可信。
譜上《時思堂記》寫於明洪熙元年乙巳年(1425)十月,作者是仙源陳弘韶。開篇就寫道,“時思堂者,東鄉十二派之宗祠也。黃氏世傳已久,祖功宗德之遺子若孫,不忍忘其所自出,乃於宅之左建一宗祠,四時奉祀。”又説,“以時思之義名之宗祠也宜矣。”可見,十二岱宗祠早在明朝洪熙元年(1425)已經存在。宗祠位置就處於奕二公居屋之左邊,名曰時思堂。
《迎恩堂記》為褒揚德莊公善行和感念皇上表彰恩典而作,寫於宋鹹淳甲戌年(公元1274年)四月。宗譜上《諸公傳贊》裏卻又説,“德莊公樂善好施,洪武初年(洪武1368—1398年),邑大飢,公出粟二千石,賙濟貧乏,州縣以狀聞,上御賜璽書以旌獎之,公侍亭以祀榮恩名曰迎恩堂。”這裏説德莊公樂善好施的事件發生在洪武初年完全是錯誤的,因為德莊公卒於宋端平乙未(公元1235年)八月十五,且距離奕二公七代人之久。
綜合各方信息來看,民國版龜山譜記錄還是比較完整可信的。
彝公,生(於)至正己亥(1359年),卒(於)建文辛巳(1401年)。筆者懷疑譜上記錄彝公卒於建文辛巳(1401年)可能系修譜先生的疏忽,導致排版出錯字。因為張齊賢在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寫《新遊十二派序》時,他還活得好好的。就算是照黃正瑞先生推定的張於公元1401年夜宿十二岱,當時彝公的表現也絕不像是一個將死之人。再説辛巳與辛卯因形近而易錯辨,正確卒年應為辛卯年(公元1411年)。
長子奕梁,據龜山黃氏譜記錄生於洪武甲戌年(公元1394年)。據河西岸黃氏新譜記載生於洪武甲午年,又查《歷代紀元表》洪武年間並沒有甲午年,此實為修譜師之謬誤。準確應是龜山譜所言生於洪武甲戌年(即公元1394年)。具體月份時辰今已無從考證。
次子奕二,龜山譜沒有生卒記錄。據十二岱譜記載生於景泰甲戌(1454年)六月初七吉時,這與老大奕梁(據龜山譜,生於洪武甲戌年)的生年,整整相差一個甲子60年,顯然與現實不符。又據龜山譜,奕大(壕公三子)生於建文已卯年(1399)。作為堂兄弟的奕二,應該比奕大小,但小得有限度,有可能只差幾月或幾天,甚至只有幾個時辰。所以,兩家人就開心的拍板決定大的就叫奕大,小的就叫奕二。這樣,奕二公也生於建文已卯年(公元1399年)。另外,對於奕二公的生卒具體月份、時辰,我們一仍採用十二岱譜上的記錄,也就是説,奕二公生於建文已卯年(1399)六月初七吉時,卒於景泰乙亥年(1455)四月。配方氏生於建文庚辰年(1400)正月十一日 時,卒於天順癸未(1463)十二月廿七日 時。為什麼呢?宗譜把人的生卒年份搞錯,往往事出有三:第一,修譜師做事欠思量,在以干支紀年時,沒有同時加上當時朝代年號。這樣的譜在當時同時代的人看來,可能是清楚、明白的。可是,六十年一甲子,經過幾個輪迴之後,後人就搞不清楚了。第二,因字形些許相近(或相似),排版、印刷出錯時,又細心度不夠,沒能及時發現並糾正過來。第三,生卒失考或空缺,主要為原譜散失或人物失聯或沒有有心人關注、記住等等。宗譜上人的生卒月份、時辰記錄,一般不易出錯,有記即可信。
奕二的三子榮六,也即我三房的始祖,雖宗譜上記載着生卒失考。但有一個地方透露了一點信息,那就是《諸公傳贊》裏説的,“榮六公存心博濟,與人相接以義為重,毫無計利之心。晚年頗享有資,曾築廈堡橋以便行,弘治癸丑(1493年)九月鼎建。”可以佐證,到了公元1493年榮六公也已屆暮年。由此反推奕二公的生年定論也是相當合理可信的。當然,這裏説的榮六公出資築“廈堡橋”,一方面是出於我們的榮六公對慈善公益事業的熱心;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從小與父親奕二一起居住過廈堡,對廈堡是有感情的。
三子奕三,龜山譜也沒有生卒記錄。據西堡同治(1868)譜記載,“奕三公配◇氏生卒俱逸,(生)男四(個),長、次、三仍居廿九都斗門頭,四榮勝居西堡,妣葬河西岸前垟今名蒲浦墩。”又“始遷祖諱奕三公系二十五都龜山彝公之三子也,自大明年間來徙十一都西堡創宇立業,至蒲浦斗門頭而卒。妣生卒逸,葬河西岸名蒲浦墩。” 又據斗門頭譜(1974年版)記載,“始遷祖奕三公,智謀超羣,慷慨自許,辭桑梓擇仁裏。大明年間由江南河西岸來遷廿九都蒲浦陡門頭居焉,蓋發祥之祖自此始矣。配◇氏生卒失考,生子四,公葬港下垟大墳墩,坐壬向丙兼子午。配葬江南河西岸蒲浦墩。”近年,斗門頭新修宗譜不知以何為據,將奕三公出生年份推定為“公元1525年左右”,這明顯不合情理,親兄弟之間怎麼可能年齡相差百年以上呢?按照六十年一甲子,就是減去兩個甲子後,説奕三公生於永樂乙酉年(公元1405年)倒也是可能的。黃正瑞先生確信龜山譜的記錄,認為彝公卒於建文辛巳(即公元1401年)沒錯,奕三公也生於同一年(公元1401年)。具體月份時辰今也已無從考證。
張齊賢借宿十二岱時,所見的“幅巾博帶”的老翁和“兩個童子”都是誰呢?按年齡推算,老翁便是彝公,那時侯的人也顯老相些,四十來歲的人,在現在還算是年富力強的壯漢,在那時便算是老翁了。“兩個童子”,一個是時年九歲的奕梁,另一個是時年四歲的奕二(據黃正瑞先生的説法,一個是8歲的奕梁,一個是3歲的奕二)。可能因為最終是奕二在十二岱開枝散葉吧,所以説始遷祖是奕二公。
“見琴書滿架,有古學士之風。”加上“幅巾博帶”從中可以看出,彝公絕非一般的莊稼人,至少應算是家境不差的耕讀人家的秀才吧!有這麼好的家學淵源,奕二公耳濡目染的,後來便出息了,晉封為奉政大夫,那可是正五品官啊(明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只可惜,正像乾隆八年元錦公説的,由於戰亂,舊有成書,散失無存。再加上其他複雜的原因,沒有史料存留。導致後人根本無法詳細瞭解我奕二公到底曾在哪兒做過官?是否進士或更高學位出身?出過什麼政績?一概不知深為遺憾。
據吳萬里寫於大明洪武三十年菊月(即公元1397年農曆九月)的譜《序》説到,“……由龜山而移蒲浦西堡、宋港(當時十二岱屬宋港範圍),遂定居焉。由是創業置產,開基築橋,教子耕讀,……自始祖景仁公而下,五世為一圖,並附行實於後,詳而不雜,簡而無遺,世系宗派昭然而揭,親疏少長,秩然有序。以為平陽黃氏十二派之譜蓋得先賢歐、蘇之遺意,可以垂示不巧,以為子孫永遠可徵之圖也,誠可尚已。……”這裏的景仁公是誰?據河西岸《黃氏宗譜》記載,宋治平丙午年(1066),景仁公由閩之赤岸遷居西堡,後由西堡分居九龍河西岸。他是河西岸的肇基祖。
綜合吳《序》推知,彝公舉家從西堡入遷宋港十二岱時間在公元1397年之前,1394年(奕梁出生)之後,具體約在1395年左右。
經過探軼我們大致得知:在過去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
約公元1395年左右,一次偶然的機會,彝公至東鄉宋港之北,發現該地風光秀美,地勢高大起伏,左右顧盼如七星之羅列,因名之曰七星墩。認為七星之土交集一鄉,是“地顯靈異”,是個難得的風水寶地。地傑人靈嘛!於是很快地就舉家從西堡入遷此地。讀書人特別重情義講孝道有擔當,彝公自覺上祖自赤岸以來散居十二派,慮後之子孫忘其派,並忘其派之次第,故重定地名為十二派。當然,我們現在對其當年入遷居住的具體位置,是無從考證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在十二岱底頭厝(處)。一村有底頭厝(處)與外頭厝(處)之分,本身就意謂着有屋內、屋外之區分。後來,老大奕梁長大之後又遷居到鄰村河西岸,老三遷居到西堡。再後來,或許是出於生計吧,奕二公又從十二岱一度入住廈堡(今錢庫陳家堡)。奕三公又轉從西堡入遷瀆浦斗門頭。從地理位置上講,十二岱、河西岸、西堡(舊時也稱河西堡)、廈堡(現稱陳家堡)四個村落,依次從東到西,都是處在同一條線上的連片地段。從河西岸、西堡的地名稱呼來看,都似乎相對於十二岱而言的,可見,我十二岱早年也是本支黃氏後裔聚居的一個副中心。
時光如白駒過隙,世事如白雲蒼狗。轉眼已過六百餘年矣。而我十二岱黃氏後裔須臾不敢忘卻《時思堂記》所言,“望白雲之飛,則思親舍之於其下。聞風木之賦,則思子欲養而親不在。其孝思之情,固有不能自己者。”每念及此,不由思接萬里,感慨萬端矣。
黃建文2015年7月22日重改於蒼南靈溪
註解:吳萬里,字伯仁,江南吳庫人,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考中舉人。授兵部給事中,蘇州通判。載自《蒼南千年紀事》
村名來歷——
漫話十二岱村名由來
説起“十二岱”這個村名,很多人都會感到好奇,為什麼叫“十二岱”?“十二岱”屬於蠻話地,有時又被人稱作“十二代”,由此又衍生出一個關於“十二岱”的美麗的民間傳説: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本地有一位先祖,一天,他上山去割柴,當在雙疊巖棋盤峯旁割完柴草並捆紮好後,覺得有些累,便想休息一下再挑回家,猛回頭,看到近旁的棋盤石上有兩位童顏鶴髮的老人在弈棋,一時好奇就上前坐在旁邊觀看,幾局棋罷,覺得有點肚餓,下意識地用手摸了摸口袋,不想,早上帶來的乾糧,卻已黴壞不能吃了,再抬頭一望,原先插在一旁的“串擔”也變成一棵粗大青翠的毛竹。正感到詫異間,弈棋的兩位老人笑笑對他説,“時候不早了,你該回去了”,聞言,割柴人匆匆收拾了一下,準備挑柴回家,發覺連柴刀的柄也朽壞了。往回趕時,路也變得不認識了,到了村裏,竟連家也找不到了,看看人竟也找不到一個熟面孔。唯見河埠頭一石臼,還是舊物,仔細一打聽,原來已經過去十二代人了。割柴人至此方悟奇遇仙人,正可謂:天上才一日,人間越千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村莊叫做十二代。再後來,又覺得人還是要千秋萬代生生不息,不止於就十二代,於是更名為十二岱(代同岱諧音)。從此,就這樣叫開了。
傳説畢竟是傳説,不必信真。好事者的杜撰嘛!但有一點信息是真實的,在農耕時代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十二岱人始終以種田為主業,以割柴、賣柴為副業,遠近聞名。
取名“十二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據十二岱《黃氏宗譜》上的一篇寫於公元1402年的《新遊十二派序》言,“今觀宋港,自(明朝)開國以來,無論前後左右,凡鄰是地者,皆目之為宋港。迨黃東為通判,則又曰黃判橋。蘇越開市於家,則又曰蘇家店。黃氏散居十二處,則又曰十二派。是地雖無定名,無永名,而當其稱謂已久,鮮有不交口一詞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予遨遊海內,寄跡甌陽,且有年矣。一日,偶過宋港之北,突為風雨所阻,投宿無由,有屬途人指予而言曰,‘此去十二岱不遠,宜急輒之。’遂造其廬,見琴書滿架,有古學士之風。叩而即之,童子嬉然而出,謂客何來而冠履如是?餘以實告。俄一老翁幅巾博帶,延留止宿。是夕也,陳觴設饌,不減雞黍之風。請謁維殷,依然二子之見。問其姓,則曰黃,問其地,則曰吾祖自赤岸(今福建霞浦)以來共分十二派,誠慮後之子孫忘其派,並忘其派之次第,故定其名曰十二派,非所謂十二代也。”
譜上《宋港十二派》又云,“……十九世慕橋公因宗族失散遂修是譜,然昭穆雖詳,而世派不無舛錯。至二十二世榮六之先世奕二公,又復徙居廈堡(今錢庫陳家堡),因松山自赤岸以來共分十二派,公慮後之子孫忘其派,而因忘其祖之所自分,故名之曰十二派,是地雖同而稱名各有取義,而鄉人共目為十二代者,蓋相傳之失其真也。”
從宗譜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可知:第一,“十二岱”實名當為“十二派”;第二,地名的來歷,為紀念自赤岸以來,“黃氏散居十二處”。
對此,我縣地方史研究者陳文苞同志提出疑義,他認為“十二岱”最早可能應為“十二埭(dài)”。古時江南垟地方常受洪澇災害,為治理水患,修理大規模的陡門難度很大,無論人力物力都難以統籌,所以有些地方只能簡單地修“埭”(埭,音dài指堵水的土壩,類似小陡門。)以蓄水。比如夏口林仲彝修三大陡門,有的村就在河道上修“埭”。不少地名就以埭為名,地名埭就編號,就像龍港的二河、七河,西一街、西二街。錢庫有“河家埭”,宜山的“八岱”,就是第八個“埭”。所以十二岱,人們都以為是“十二岱”,實際可能為“十二埭”,即第十二個埭。地名中往往隱含着大量信息,比如東門垟,以前就叫東門楊。因為楊氏家族居住東門的垟心地。正好楊與垟蠻話發音一樣。所以也就叫東門垟。就像前庫,雖然被改為錢庫,但是蠻話人還是發音稱“前庫”。“十二派”只是黃氏始祖遷居後的命名,遷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黃氏始祖約於明初才遷入,之前的地方就叫岱。他還説,十二岱《黃氏宗譜》上的那篇《新遊十二派序》開篇即言“古來地無定名,而亦無永名”,又説,“是地雖無定名,無永名,而當其地稱謂已久,鮮有不交口一詞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講的很好,把他心裏想説的,都説出來了。“十二(埭)岱”,儘管黃氏先祖稱為“十二派”,但是蠻話人(其它村的人)還是稱呼“十二岱”。
乍一聽此説即新鮮又有理,但總缺乏有力的文字佐證。如真像他所言,為何宗譜竟一字不提。文苞説,“十二派”是我祖遷居來後的命名,我祖遷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可據我在《奕二公生卒、入遷十二岱時間及其他考》考證,我十二岱始祖約於公元1395年左右入遷此地。入遷之前,此地還尚荒蕪。只是相中此地風光秀美,地勢高大起伏,左右顧盼如七星之羅列,舊名稱之為“七星墩”。也並沒有什麼“埭”。我們認為,十二派,後人訛稱之十二代,後又改稱為十二岱,因“岱”是東方萬物之始,更代之處,稱羣嶽之長泰山為岱宗。“代”音近而義較勝,爰改今名。其實自赤岸以來到那時分居各地的實際已不止十二支派,為什麼一定要叫“十二派”呢?原來這“十二”只是個象徵數字,象徵多的意思,為什麼偏要用十二來象徵多呢?套用紅樓夢專家周汝昌解説“金陵十二釵”的話來説,因為“十二,這是我們的民族喜愛的數字, 講這種十分通俗的數字的數理,須推源到我們的古《易》之學。因為説起來很費篇幅,如今姑且只講一點吧。《易》是由陰陽構成的,而我們的數字也有陰陽之分,即‘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故在《易》中陽爻以‘九’為計爻之辭,陰爻以‘六’為計爻之數。‘六’的兩倍(疊坤卦)即是‘十二’。所以在我們中華文化上,‘九’是陽數之極(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二’為陰數之最(太陽曆的月份是十二)。”這才是正確完整的答案。(黃建文)

十二岱村社會建設

十二岱村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程共投資100萬餘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2公里,低壓線路3.2公里,新裝、增容公用變壓器3台,新增容量540KVA,綜合配電櫃3台,改造更換15米電杆24基,12米電杆64基,改造表計350多隻。
村委辦公樓前用電宣傳欄格外醒目。宣傳欄裏把安全消防知識、綜合電價表和村民每月用電情況等公佈得明明白白。
改革開放後,十二岱村昔日低矮破舊的毛坯房變成了新穎實用的磚混鋼筋房屋,坑窪不平的鄉間小道變成了筆直平坦的水泥公路。田裏蔬菜翠綠,果實累累,寬廣的馬路邊一排排電杆、條條銀錢豎立其中,展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幅幅新農村、新生活的畫面清晰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