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鷂

鎖定
北鷂(學名:Circus hudsonius):是鷹科、鷂屬的一種中型猛禽。體長50釐米,翼展102-118釐米。體重300-750克。身體纖細,尾巴長而呈方形,翅尖呈圓形。有與貓頭鷹非常相似的面部圓盤。這種臉頰使該物種能集中聲音並更容易地定位獵物。雌雄異形。雄鳥的體型比雌鳥小,上體石板灰色,下體白色,與深色翼尖和黑色後緣形成對比。雌性較大。頭頂棕色,下體淺黃色有棕色縱向條紋。在兩性中,上尾覆羽都是白色的,在臀部形成一個蒼白的斑塊,在飛行中很明顯。成年北鷂都有檸檬黃色的虹膜。腿爪黃色,喙基黃色,喙黑色。
棲息於沼澤、濕地、荒地、草地、牧場和農田等開闊地區。食物中野鼠佔大部分,其他包括昆蟲、小型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北鷂是捕捉蜥蜴的專家。它們是北美大陸特有的物種。分佈範圍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延伸到美國南部的大草原。很少會選擇在北部地區過冬。冬季會遷移到南部國家,有時甚至遠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遷移的地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積雪的深度。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北鷂
拉丁學名
Circus hudsonius
別    名
北美洲鷂
美國鷂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鷂屬
北鷂
亞    種
無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外文名
Northern Harrier

北鷂形態特徵

北鷂體長50釐米,翼展102-118釐米。體重300-750克。是一種中型猛禽。它的身體比紅尾鵟更纖細,尾巴長而呈方形,翅尖呈圓形。特別吸引眼球的特徵是臀部寬闊的白色斑塊以及與貓頭鷹非常相似的面部圓盤。這種臉頰使該物種能集中聲音並更容易地定位獵物。 [1] 
雄鷂在羽毛和大小上都與雌鷂不同。它的體型比雌性小,上體石板灰色,下體白色。這都與深色翼尖和黑色後緣形成對比。白色的胸部上覆蓋着或多或少的淡紅色斑點。雌性較大。它們有一個棕色的頭頂。淺黃色的下體顯示棕色縱向條紋,主要在胸部和腹部可見。與雄性相反,翅膀的下面是黑色的,飛羽的黑色尖端模糊。在兩性中,上尾覆羽都是白色的,在臀部形成一個蒼白的斑塊,在飛行中很明顯。成年雌雄北鷂都有檸檬黃色的虹膜。在所有年齡段,它們的腿都是黃色的。喙和喙基部的裸皮區域是黃色的。喙是黑色的。 [1] 
幼鳥在外表上與成年雌鳥非常相似。上體棕色,顏色稍深一些。下體帶有肉桂色和輕微的條紋。這種輕微的赤褐色在第一個冬天褪色,使它們更像自己的母親。年輕的雄性有灰色的虹膜,在第一個冬天變黃。年輕的雌性有深棕色的虹膜,2年後才會變黃。 [1] 
北鷂與歐洲的白尾鷂密切相關。在許多方面,它們也類似於南美洲的灰鷂 [1] 

北鷂棲息環境

北鷂最初被稱為“沼澤鷂”(這個名字已被廢棄),它們經常出沒在潮汐沼澤、湧現的濕地、荒地、草地、牧場和農田等開闊地區。鹽沼或微鹹水體通常用於築巢。在這些濕地中,北鷂主要佔據最高和最乾燥的部分,這些部分主要由狐米草、長矛葉鳶尾屬植物和蘆葦構成。它們還定居在有蘆葦和莎草的淡水沼澤中。在內陸,只要有高草或草本植被,也經常出現於休耕或低產農田。 [1] 
由於體型大小和翼展的差異,兩性在不同的領地上尋找食物。雌性留在沼澤中,而雄性有時會長途跋涉,並涉足濕地邊緣的農田。雄性的領地有時可能比雌性大10倍。全年,北鷂經常光顧同一類型的棲息地。 [1] 

北鷂生活習性

北鷂遷徙

北鷂是北美大陸特有的物種。它們的活動範圍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延伸到美國南部的大草原。該物種很少有個體選擇在北部地區過冬。在寒冷有最初的跡象時,北鷂會離開加拿大、北達科他州、明尼蘇達州和紐約地區,並以20-50只為一組遷移到南部國家,有時甚至遠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遷移的地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積雪的深度。如果積雪超過幾釐米,就會阻止北鷂看到自己的獵物,這迫使它們尋找更有利的區域。 [1] 

北鷂活動

北鷂狩獵時會掠過俯瞰它們的沼澤或草地表面,不知疲倦地向各個方向開疆拓土。成年北鷂和毛腳鵟以同樣的方式前進,而其他寬翼猛禽,如紅尾鵟斯温氏鵟在天空中翱翔相當高。它不時用力拍打翅膀,但一旦發現獵物,它就會停下來,開始盤旋,迅速拍打翅膀,然後猛撲向獵物。當它成功抓住獵物時,會迅速升到空中。到了巢穴上方,北鷂小聲叫喚着來迎接它的雌性。雌鳥會用爪子抓住它的夥伴在全力飛行時釋放獵物。 [1] 
在交配之前,北鷂進行了絕對獨特的展示。兩個配偶一起飛行,直到雄性突然合上翅膀,然後進行一系列的翻筋斗和纏繞。然後雄性讓自己幾乎跌倒在地。該動作可以連續重複多次。因為雄性的翼展較短,雄性比雌性飛得更快。 [1] 

北鷂聲音

當幼鳥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時,雌雄雙方和幼鳥都會發出求救信號。它們的交流非常嘈雜。當把獵物帶回巢穴時,雄鳥會通過一些低低的鳴叫聲來聯繫伴侶。在遊蕩飛行中,成鳥會發出一系列的“KEK”或“KE”,以及刺耳的尖叫聲和呼喚幼鳥的尖叫聲。 [1] 

北鷂食物

北鷂不是大型捕食猛禽,所以它只捕食中等大小的獵物。成體北鷂的食物中野鼠佔大部分,其他成分是昆蟲、小型齧齒動物(田鼠)和爬行動物。北鷂已經成為捕捉蜥蜴的專家,蜥蜴無論逃跑的速度有多快也沒用。也吃小鳥。當北鷂很飢餓時,甚至會攻擊鴨子大小的鳥類。 [1] 

北鷂分佈範圍

留鳥: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美國。
非繁殖地:巴哈馬、哥倫比亞、古巴、多明尼加、薩爾瓦多、海地、蒙特塞拉特、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委內瑞拉和維爾京羣島。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巴多斯、伯利茲、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開曼羣島、庫拉索、多米尼克、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牙買加、馬提尼克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
遊蕩:百慕大和法羅羣島。 [2] 
北鷂分佈圖 北鷂分佈圖 [2]

北鷂繁殖方式

北鷂通常在陸地上的一個小土丘上築巢,但有時也在低矮的灌木叢頂部築巢。這種築巢方法在猛禽中極為罕見。雌雄雙方共同努力築巢。巢穴是用稻草製成的粗糙的建築,偶爾會用羽毛、松針和一些細樹枝修飾鋪墊。通常是一雄多雌制,通常每個繁殖季節有1-5個雌性配偶。北鷂每年只產一窩卵。5月初,雌性產下3-5枚淡藍色的卵,卵上有時帶有一些紫褐色的小斑點。孵化期大約1個月。當雛鳥從殼中出來時是盲視,祼體,身上覆蓋着一層細白的羽絨。幼鳥僅在孵化後45-66天之間獨立。 [1] 

北鷂保護現狀

北鷂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北鷂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沒有對北鷂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因此在某些地區,由於棲息地的退化,該物種也有數量下降的趨勢。在美國的一些州,特別是伊利諾伊州,該物種被認為是非常有益的,因為一對北鷂在繁殖季節可以獵殺大約一千隻田鼠。該物種雖然在其分佈範圍的任何部分都不常見,但不被視為受到生存威脅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