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西廂

鎖定
“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雜劇《西廂記》通稱。
中文名
北西廂
作品年代
元代
作    者
王實甫
類    別
雜劇

北西廂內容簡介

相對於李日華所著明傳奇“南西廂”而言。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就作品而論,有兩座高峯,這就是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又稱“北西廂”或“王西廂”)和曹雪芹的小説《紅樓夢》。著名的中國戲曲史、文學史學家趙景深在《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序》中稱“《西廂記》和《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與倫比的‘雙璧之作’”。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中,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更是被稱為“天下奪魁”之作,“是中國戲劇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周錫山《〈西廂記〉新論》)。著名戲曲理論家蔣星煜説:“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上承唐傳奇《鶯鶯傳》,下啓明清傳奇《牡丹亭》、清小説《紅樓夢》、《金瓶梅》等,可以説,《西廂記》是一千多年來中國戲曲發展的最高成就”(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表達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幾乎是完美無缺的,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情節之跌宕、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都堪稱是絕唱,被譽為“花間美人”。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元雜劇中最優美最動人的經典愛情戲;是中國古典愛情戲劇中的“扛鼎之作”;更是“北曲壓卷之作”。它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戲劇傑作,其影響巨大深遠,像《西廂記》這樣的劇目在中國戲劇史上找不到第二部。王實甫《西廂記》自誕生到目前為止有700百年左右的歷史。如果從它的文學源頭唐傳奇元稹的《鶯鶯傳》算起,至今有1200年的歷史。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後世《牡丹亭》和《紅樓夢》等作品,故有“先西廂,再牡丹,後紅樓”之説。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表現愛情的戲劇,是中國第一愛情戲劇作品。明代的王驥德説:“古戲必以《西廂》稱首”。現代的郭沫若講:“《西廂記》是超過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恆的而且普遍的生命。”

北西廂崑曲西廂記

《西廂記》節目單封面 《西廂記》節目單封面
2008年11月11日,北方崑曲劇院在王實甫《西廂記》原著和清代葉堂乾隆版甲辰本《西廂記全譜》的基礎上,經過整理,製作上演了崑曲“大都版《西廂記》”,全劇分上下本,共十二折,分別是驚豔、詠月、拈香、圍寺、悔婚、聽琴、回簡、賴簡、問藥、酬簡、拷紅、送別。這是迄今為止,在崑曲舞台上,在文詞和曲譜上最接近於王實甫原著和葉堂原譜的一個演出版本。該劇在2009年6月由文化部和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上獲優秀劇目獎(銀獎)。

北西廂西廂記主創

劇目策劃:胡明明
劇本整理:王仁杰、胡明明、張蕾
導演:郭曉男
譯譜唱腔整理:王大元
作曲:楊乃林、翁持更
舞美設計:黃楷夫
燈光設計:胡華慶
服裝設計:王秋平
造型設計:李學敏
指導教師:周志剛、胡錦芳、喬燕和
主演:魏春榮飾崔鶯鶯,王振義飾張生,倪泓飾紅娘
演出單位:北方崑曲劇院

北西廂演變

《西廂記》的文學源頭為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形成最早為唐德宗貞元末年(約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約1200年。《鶯鶯傳》並不是唐傳奇中最優秀的作品,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作品。有“今世大夫極談幽玄,訪奇述異,無不舉此(指崔張故事)以為美談”之説。《鶯鶯傳》中的基本矛盾是張生與鶯鶯的矛盾,是愛情與負心的矛盾,結局是悲劇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現了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史稱“董西廂”。在“董西廂”中,人物基本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張生與鶯鶯共同追求愛情幸福而與封建家長之間的矛盾,成為愛情與禮教的矛盾,結局是喜劇性的,“董西廂”用崔、張二人共同追求幸福愛情的動人故事,取代了《鶯鶯傳》“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
到了元代,《西廂記》終於定型,主題逐漸從一個“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發展成“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愛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從説唱文學過渡到元雜劇。
王實甫的《西廂記》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豐滿,個性化;藝術上更加精美成熟,;結構嚴謹完整,情節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寫與人物性格、戲劇情節緊密相關;語言華美、富有個性化。王實甫以讚揚的筆調,細膩的筆觸,充分描寫了鶯鶯和張生作為初戀的少男少女的真實而強烈的感情,而不再認為這是一種罪過,也不再考慮是否會誤國誤身。簡而言之,雜劇中的鶯鶯,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個具有鮮活生命的尋求愛情幸福的純情少女。作者對愛情給予了的高度肯定,對人的正常的權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王實甫的《西廂記》打破了傳統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格局,學習南戲的體制,首創性地以五本二十折(或作二十一折)的宏大篇幅,來給以足夠的表現;又打破全戲由一角唱到底的體制,讓張生、鶯鶯、紅娘甚至配角惠明都唱,一出之中也靈活轉換唱的角色,用豐富變化的手段來表現豐富變化的內容。
現 在通行的《西廂記》刊本以暖紅室復刻凌濛初本為底本,並以王驥德、金聖嘆、毛西河、劉龍田、何璧、張深之諸本以及《雍熙樂府》參校。校點時,參用了《集評校注西廂記》(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和《西廂記新注》(張燕瑾、彌松頤校注)的研究成果。

北西廂歷史評價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賈仲明《凌波仙》)。
“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明:王世貞《曲藻》)。
“讀《西廂記》,必焚香讀之;必對花讀之;必與美人並坐讀之;必與道人對坐讀之”。(金聖嘆)
“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敍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古戲必以《西廂》稱首”。(明王驥德《曲律·雜論三十九》)
“《西廂》無所不工,《西廂》之妙,以神以韻”。(明王驥德《新注古本西廂記附評語》)
“令前無作者,後掩來哲,遂擅千古絕調。” (明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序》)
“吾於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鮮瑕者,惟《西廂》能之。”(清初李漁《閒情偶寄》)
《西廂記》評本數量之多和評論的名家之多,皆遙遙領先於其它戲曲、文學名著,不僅在中國文藝史上而且在世界文藝史上也是罕有倫比的。
《西廂記》在明清兩代有著名的徐士範、李卓吾、徐文長、王鳳洲、沈璟、湯顯祖、王驥德、陳繼儒、徐奮鵬、凌豫初、閔遇五、金聖嘆、毛西河、周昂等十數家評本,薈萃明清一流文藝理論家,並多有理論建樹,尤其如金批《西廂》,乃代表中國評點文學的高峯著作之一,與金批《水滸》同為後世之楷模,直接啓示了毛聲山《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毛宗崗《三國演義》評點本、張竹坡《金瓶梅》評點本、《聊齋志異》諸種評點本和《紅樓夢》脂硯齋評點本及哈斯寶譯評本、三家評本等一系列評論和理論名著的產生,對明清兩代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影響巨大而深遠。
《西廂記》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漸得各國研究家的正確評價。如俄國柯爾施主編、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説:“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這樣完美的劇本。”
日本河竹登志夫的《戲劇概論》將《西廂記》和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並列為世界古典三大名劇,則從更廣闊的世界戲劇史的高度,給《西廂記》以精當的評價。

北西廂社會影響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周錫山《西廂記》新論)2001年12月吉林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愛情劇目之一,是“四大愛情戲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牆頭馬上》、《倩女離魂》)。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藝術上的異常精美成熟,而且還在於它體現豐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內涵。郭沫若説:“《西廂記》是超過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恆的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全集》15卷)
在中國戲曲史上,有些戲曲名著,並不一定是文學名著,而《西廂記》既是戲曲名著,又是文學名著。“如果有人問,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劇作是哪幾部?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應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王季思《四大名劇》,嶽麓書社1992年第1版)
《西廂記》是元代戲劇中的最高成就,是中國第一部才子佳人的作品,是中國第一部舞台喜劇。
元代,關漢卿和王實甫被譽為元代的雙子星座,若以單個作家論,關漢卿最富開創性,有奠基意義,貢獻卓著;若是以單部作品論,《西廂記》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精緻的典範之作。
《西廂記》被金聖嘆稱為“第六才子書”,金批本大約完成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它與金批《水滸》(稱為“第五才子書”)一樣,在清一代頗負盛名,婦孺皆耳熟能詳,成為《西廂記》諸版本中流傳最廣,翻印最多的一種。
金批《西廂記》,即把它等同於《離騷》《史記》《杜詩》等儒家經典,把它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去評價,這在當時,沒有一定的膽識是根本無法做到的。
《西廂記》中的張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知識分子”;崔鶯鶯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懷春少女”;尤其紅娘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登上文學殿堂的“草根”。在中國文學的人物形象中,有兩個人物是家喻户曉,一個是“孫悟空”,另一個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
《西廂記》的社會影響巨大,它的藝術生命力和舞台生命力特別強。無論是古老劇種、新興劇種、大劇種、小劇種皆有餘本戲或折小戲被搬上舞台。
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中,有“先西廂,後牡丹,再紅樓”之説。“《西廂記》描寫的知音互賞式的愛情模式為中國和世界文藝發展史所作出的巨大的首創性的傑出貢獻,並引領《牡丹亭》《紅樓夢》等取得領先性的傑出藝術成就”。《牡丹亭》是《西廂記》出現三百年之後才出現的,而《紅樓夢》則更晚。《紅樓夢》中借鑑了大量《西廂記》的描寫手法,故有“第二西廂”之説,為此,《西廂記》和《紅樓夢》則被譽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與倫比的“雙璧之作”,(趙景深《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序》)其文學藝術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無人出其左右。
“其實《西廂記》不僅僅是一部元雜劇,它可以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從這裏進去,唐傳奇、唐詩、宋詞、元雜劇,一氣貫穿。元雜劇中取材於唐傳奇的當然還有,但是崔鶯鶯的故事太迷人了,從這個故事中獲取資源的創作活動持續了好幾百年。更何況《西廂記》文
辭之高華優美,幾乎登峯造極。”(江曉原:迷戀《西廂記》)

北西廂海外影響

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目前被譯成外文最多的中國戲曲名著。自1872年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0多年。目 前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已有英、法 、德、意、拉丁、俄、日、朝、越等文種的譯本。在日本,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譯成日文竟有8 種版本。
《西廂記》是最早在西方國家公映的中國影片。1927年由黎民偉的民新公司根據王實甫元雜劇改編出品拍攝,由侯曜執導的古裝無聲片《西廂記》是目前留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古裝電影。1928年夏天,該片在巴黎公映。

北西廂演出背景

明清時代,多有人以南曲翻作王實甫《西廂記》。其中流傳較廣的有陸採的“南西廂”和李日華的“南調西廂記”,崑曲舞台上流行的是李日華的本子,《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明富春堂本的書名直接題為《李日華南西廂記》,內容與《六十種曲》本相同,《南西廂》共36出,但其成就和影響遠不及“王西廂”。
後世很多劇種,都有《西廂記》的全部或部分改編本,在戲曲舞台上歷久不衰。可以説,在戲曲四大名劇中,《西廂記》是惟一一個被幾乎所有劇種改編或移植過的劇目。也是幾乎被所有歷代戲曲名家演出過的劇目,或本戲,或摺子戲。
目 前崑曲舞台上演出的大多是“南西廂”折戲或串折,以“北西廂”為藍本的演出本很少。
1982年12月,北方崑曲劇院首演馬少波根據王實甫《西廂記》改編的“馬西廂”,全劇十場,分別是:驚豔、聯吟、寺警、悔婚、聽琴、傳書、賴簡、佳期、抗辯、惜別。該劇導演李紫貴,作曲傅雪漪,美術設計魯田、王龍根,燈光設計朱金亮,蔡瑤銑飾崔鶯鶯,許鳳山飾張生,董瑤琴飾紅娘,王小瑞飾崔母,張國泰飾法本,周萬江飾惠明,王寶忠飾法聰,副導演叢兆桓,舞台監督張兆基,場記秦肖玉、陳婉容,配器司笛王大元,司鼓楊來友。
1995年,北方崑曲劇院復排“馬西廂”,蔡瑤銑飾崔鶯鶯,王振義飾張生,史紅梅飾紅娘,王小瑞飾崔母,侯寶江飾惠明,曹文震飾法本,田信國飾法聰。
1997年,北方崑曲劇院再度復排“馬西廂”,王振義飾張生,董萍飾崔鶯鶯,王瑾飾紅娘,白曉君飾崔母,侯寶江飾惠明,曹文震飾法本,田信國飾法聰。
但“馬西廂”無論詞或曲都離王實甫元雜劇原著相距甚遠,有相當部分詞曲為新作,屬變異作品。
2008年11月11日,北方崑曲劇院演出的“大都版《西廂記》”在詞曲上採取的是隻刪不增的原則,在結構上保留了“楔子”,是目前為止最接近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的一部崑曲作品。
2009年6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崑劇節上北昆的“北西廂”獲“優秀劇目獎”第二名,劇中三個主要演員王振義魏春榮倪紅分獲“優秀表演獎”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五名,一下就佔了該獎項的三分之一。該戲還因獲得第四屆中國崑劇節優秀劇目獎第二名而自動獲得了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的參賽資格。一個戲,在劇目和演員上,獲得如此成績,應該説是北昆多年來含金量最高的一個劇目,也是繼兄弟院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之後社會影響很大的一個劇目。那麼,“北西廂”是如何誕生的,它前後又是如何運作的,其中一些背後的內幕鮮為人知。為了更好的總結和借鑑,現特發一組北昆“北西廂”誕生前後的系列文字和材料,以饗關心愛護和支持“北西廂”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