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至

鎖定
北至,讀音是běi zhì,漢語詞語,指太陽北行極致,日北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 [1] 
中文名
北至
拼    音
běi zhì
釋    義
即夏至
出    處
《西京賦》

目錄

北至釋義

北至(日北至),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陽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點,其後即南移,故稱。在廿四節氣中“二分二至”是反映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規律的節氣。夏至是太陽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此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夏至這天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從節氣規律來説,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而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北返,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的白晝逐日增長。夏至則是太陽南行的始點,夏至對於我國北迴歸線以北地區來説,自此後白晝逐日變短、光照減弱;但對於我國北迴歸線以南地區(雲南、兩廣、閩台等地)來説,夏至後太陽光再次直射,白晝未短、光照仍在增強。 [1] 
在“二至”中,冬至對於我國全國各地的的意義同一樣,標示太陽光循環的起始,白晝逐日增長。而夏至不同,夏至對於我國北迴歸線以北地區來説,標示着自此開始白晝漸短;對於北迴歸線以南地區來説,並無此代表白晝漸短的意義,因夏至後太陽直射點從北迴歸線南移會再次直射,白晝仍在增長。

北至出處

張衡西京賦》:“日北至而含凍,此焉清暑。”
清夏炘《學禮管釋·釋冬夏致日春秋致月》:“致,極也。測量之法須逐日為之,久乃得日、月之真度。春、秋非不測日,但日行出入於赤道,有北至、南至之殊,而以冬夏為之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