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相鎮

鎖定
北相鎮,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地處鹽湖區北部,東與馮村鄉相鄰,南與姚孟街道相接,西與臨猗縣楚候鄉接壤,北鄰泓芝驛鎮,距鹽湖區人民政府約1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66.15平方千米。 [4] 
1949年,北相鎮境域屬安邑縣第四區;1984年9月,由北相公社改為北相鎮。 [1]  截至2018年末,北相鎮户籍人口為40040人。 [4]  截至2020年6月,北相鎮下轄3個社區、19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北相村。 [1] 
2018年,北相鎮有工業企業14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3個。 [4] 
中文名
北相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
地理位置
鹽湖區北部
面    積
66.15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北相村
電話區號
0359
郵政編碼
044006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舜帝陵景區
車牌代碼
晉M
人    口
40040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北相鎮建置沿革

1949年,屬安邑縣第四區。
1959年,為運城縣北相公社。
1983年,屬運城市。
1984年9月,由北相公社改為北相鎮。
2000年6月,屬運城市鹽湖區。 [1] 

北相鎮行政區劃

北相鎮區劃沿革

1984年9月,北相鎮下轄28個村。
2010年,增設文化產業園社區,北相鎮下轄1個社區、28個村。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下轄文化產業園1個社區,北相、南相、曹允、王桐、北任留、南任留、滕家卓、古上、東任留、侯家卓、自治莊、麻家卓、張村、李村、陳邵、東古、西古、古南莊、東翟底、店上、相莊、寨莊、西曲馬、東曲馬、楊包、東張賀、西張賀、振新莊28個行政村。 [1] 

北相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北相鎮下轄3個社區、19個行政村:文化產業園社區、鹽湖工業園社區、感恩廣場社區、北相村、南相村、曹允村、王桐村、南任留村、北任留村、麻家卓村、張村、李村、東古村、西古村、東翟底村、西曲馬村、東張賀村、西張賀村、楊包村、相北村、相西村、相東村, [2]  鎮人民政府駐北相村。 [1] 

北相鎮地理環境

北相鎮位置境域

北相鎮地處鹽湖區北部,東與馮村鄉相鄰,南與姚孟街道相接,西與臨猗縣楚候鄉接壤,北鄰泓芝驛鎮,距鹽湖區人民政府約1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66.15平方千米。 [4] 

北相鎮水文

北相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涑水河1條,從東至西流經南任留、北任留、麻家卓等村,長7.2千米。 [1] 

北相鎮自然災害

北相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降温災害,四年1次,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4月,嚴重的一次大風降温發在生2010年4月15日,造成北相鎮1300畝蘋果和棗絕收,直接經濟損失120萬元。 [1] 

北相鎮自然資源

2011年,北相鎮有耕地38089畝。 [1] 

北相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總人口3703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10人,城鎮化率1.9%;總人口中,男性18488人,佔49.92%;女性18545人,佔50.08%;以漢族為主,達36662人,佔99%;有彝、維吾爾、回3個少數民族,共371人,佔1%。2011年,北相鎮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0.8‰,人口自然增長率1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59.8人。
[1] 
截至2017年末,北相鎮常住人口為32551人。 [3] 
截至2018年末,北相鎮户籍人口為40040人。 [4] 

北相鎮經濟

北相鎮綜述

2008年,北相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350元。
2009年,北相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724元。
2010年,北相鎮生產總值4.6億元,社會總產值2.5億元,財政收入400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元,比2009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78元,同比增長18%。
2011年,北相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740元。 [1] 
2018年,北相鎮有工業企業14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3個。 [4] 

北相鎮農業

北相鎮是鹽湖區主要的糧棉生產基地。2011年,北相鎮農業總產值8385萬元,比2010年增長0.98%。北相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北相鎮生產糧食10500噸,其中小麥10800噸,玉米20200噸。北相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大棚蔬菜等。2011年,北相鎮棉花種植面積26300畝,產量475噸。北相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北相鎮生豬飼養量3200頭,年末存欄3000頭;羊飼養量8945只,年末存欄4840只;牛飼養量1722頭,年末存欄328頭;家禽飼養量13.1萬羽,上市家禽85500羽。2011年,北相鎮生產肉類757.4噸;畜牧業總產值200萬元。2011年,北相鎮水果種植面積8400畝,產量25925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 [1] 

北相鎮工業

2011年,北相鎮工業總產值為34.5億元,比2010年增長17%;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4%。2011年,北相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職工27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6億元,比2010年增長12%。 [1] 

北相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商業網點193個,職工2003人。2011年,北相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485萬元,比2010年增長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759萬元,比2010年增長5%。 [1] 

北相鎮郵電業

2011年,北相鎮郵政業務收入為15000元;電信業務收入為40萬元。 [1] 

北相鎮社會事業

北相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926人,專任教師140人;小學4所,在校生918人,專任教師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95人,專任教師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6所。 [1]  北相鎮主要學校有運城衞校、運城大學、運城師範學院

北相鎮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各類科技人才876人,其中專業科技人才113人,經營管理人才372人,技能人才121人,農村實用人才270人。 [1] 

北相鎮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4個;流動電影隊1個,年放映60場次,觀眾達5300人次;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9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3人。北相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曹允蒲劇團。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100%的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60%以上;有廣播喇叭200只,入户率100%,通響率100%。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有中央、省、市等50多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户,有線電視用户數為6991户,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1] 

北相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5個,其中衞生院1所;病牀91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2.5張;專業衞生人員7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2.1人。2011年,北相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2萬人次,出院病人5000人次。2011年,北相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2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3000人,參合率95.3%。 [1] 

北相鎮社會保障

2011年,北相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44户,人數858人,支出92.82萬元,比2010年增長79.3%,月人均90.2元,比2010年增長56.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1人,支出18700元,比2010年增長1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9人,支出11.1萬元,比2010年增長53.6%;農村醫療救助61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04人次,共支出10.75萬元,比2010年增長23.6%;農村臨時救助12人次,支出1120元,比2010年增長46.7%;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6.1萬元,比2010年增長7%。 [1] 

北相鎮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5千米,投遞點35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徵訂報紙36份、期刊6000冊;有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5個;有固定電話用户4000户,移動電話用户9000户。 [1] 

北相鎮供電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35千伏變電所1座,有主變壓器2台。 [1] 

北相鎮交通

截至2011年末,北相鎮有縣鄉級公路2條,總長12千米。 [1]  北相鎮境內有運泓路,運稷路橫貫南北,南風大道段至運(運城)稷(稷山)一級公路南北貫通,又有舜王路橫穿東西。

北相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北相鎮因古時該地人們多姓相,又是交流重鎮,故名相城。春秋時,晉大夫裏克被戮,妻司城氏攜少子季友逃避於安邑相城,為相里氏,今北相、南相2村由此得名,鎮依村名。 [1] 

北相鎮著名人物

北相鎮境內著名人物有辛亥革命烈士李歧山和文學家、戲劇家、翻譯家李健吾。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薛維棟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西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10月:1820-1821.
  • 2.    北相鎮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3-26]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83.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