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白座村

鎖定
北白座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1]  ,位於萊蕪區北27公里、雪野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19公里處。村中現有462户,1285口人,土地面積822畝。
中文名
北白座村
面    積
822 畝
人口數量
1285人

北白座村歷史沿革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雪野保白座峪”。據《劉氏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劉姓由博平(今茌平縣)遷此。張姓早居,原名黃樓座子。因山峪中遍生白草,改稱白草峪。後演化成白座峪,因兩個白座峪,按地理位置該村居北,故稱北白座峪。該村的舊村址位於新村西南,即現在的水庫裏面。1959年至1960年因修建雪野水庫搬遷至此。新搬遷時兩個自然村,西邊一個叫劉家窯,東邊一個叫馬頭崖,兩村中間相距不到一華里,後隨村莊發展,兩個自然村連到了一塊。
據村中老人講,相傳該村先人是冀州(河北)棗強搬來的,村中有張、劉、楊、朱四大姓,張、劉兩姓居多。原先還有韓姓,人口不多,最後一個韓姓人1970年左右去世。據説還有沙姓和于姓,老年人也不記得,只是從沙家林、於家溝坡名得知。 抗日戰爭初期,因襲舊制,雪野周圍一帶的村莊分別屬於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所轄,當時區以下設鄉(鎮),鄉(鎮)直接領導村,北白座村屬七區管轄;1941年春,根據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萊蕪縣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北白座村屬萊北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複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北白座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北白座村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北白座村屬雪野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北白座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轄上游、大廠、西峪、安子灣、雪野五個鄉,北白座村隸屬雪野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北白座村隸屬雪野鄉;2001年初,撤鄉並鎮後,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北白座村隸屬雪野鎮。2020年7月,撤銷萊蕪區雪野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雪野街道,北白座村隸屬雪野街道。 [1] 
雖是偏遠山村,但文化底藴豐厚,村裏從若干年前就有戲班子(現在的老年人也記不清何年成立)。當時演出劇目較多,據説能演七天七宿(晚上)不重複。每年春節過後,從正月初二開始,劇團人員先“扮玩”、踩高蹺、到大街小巷踏街,然後開始唱戲,一直唱到初八、九,然後到正月十五、十六再唱。不僅在本村唱,還到周圍鄉鎮演,活動區域覆蓋方圓近百里,名角“淘氣子”、擅演“孫悟空”,軟硬功夫皆精,戲班子從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後。1959年至1960年期間,村裏又從外地請來兩位老師,兩個冬天又教授了十幾出新戲,也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村裏又投資新購置了部分服裝、道具和樂器,使劇團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如今雖説是時代進步了,活兒也忙了,電視、電影都進村入户了,但酷愛藝術的人們仍沒使劇團失傳。前幾年村子立集,請東平豫劇團演出,他們也自己組織演出,村民看着仍然覺得有滋有味。如今戲班子的各色行頭,一應俱全,如有需要可隨時“開戲”。
北白座村人傑地靈,在近代出現了一些知名人物。如中醫先生楊振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雪野、腰關、上游一帶行醫,是周圍比較有名的醫生,尤精小兒科和婦產科,治瘡也往往是藥到病除。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裏也出現了一批參加革命較早、功勞卓著、在周圍影響較大的人物。如楊春生,又名楊恆、楊魁一,即楊振明之子,1918年出生,抬頭寺高等小學畢業後即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抗戰期間,先後在雪野區、上游區任區長、區教導員。1945年調往東北,先後任縣委書記、哈爾濱區委書記。解放後,任黑龍江省物資廳廳長等職。1986年離休,1999年去世。楊春山,1919年出生,抬頭寺高等小學畢業後即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抗戰期間在雪野區任公安員等職務,1946年調入東北。解放後,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車間主任,北京齒輪廠廠長(地專級)職務。1986年離休,1992年病逝。張慶福,1920年出生,1939年入黨,抗戰時即參加革命。解放後,任泰安地委秘書科長、黨校副校長,泰安師專校長等職,1998年病逝。朱茂貴,1922年出生,1939年參軍到萊蕪獨立營,解放後,在淄博市公安局任職,1985年去世。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還有一大批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投身革命隊伍。有8位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比較著名的革命烈士有劉慶祥,1939年在本村入黨,1940年調雪野區工作,1942年調往歷城縣工作,後任歷城縣邵而區教導員,1947年秋被敵人暗害。張慶勝,1939年入黨,曾任本村黨支部書記,1943年參軍,在縣獨立營任排長,1944年在在大舟山戰鬥中犧牲,縣民政部門為其立碑。
北白座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抗戰期間泰安地委、專署機關,八路軍四支隊領導廖容標、劉國柱、歐陽平,八路軍後方醫院都先後在該村駐紮過。1939年4月,日本鬼子到這裏掃蕩,打死一名村民,搶走無數財物,並放火燒燬全村房屋。同年7月,日偽再次襲擊該村,打死一人,燒燬房屋幾十間,燒死牛、羊和其它財物若干。日寇的暴行罄竹難書,北白座村民將世代牢記這深仇大恨。
解放後,翻身當家作主人的北白座村人煥發了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建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走集體化的道路,並充分發揮集體優勢,興修水利、深翻土地,努力改變生產條件。1957年冬天修建第一座小型水庫,使近50畝土地澆上水。40多年過去了,這座水庫仍在發揮作用。村莊搬遷後,原來的1000多畝水澆地全部被淹,剩下幾百畝全是山嶺旱田地。為此在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於1972年在村東北的大崮山下,修建了蓄水100多萬方的高山石壩,隨後又開通了東西兩條幹渠,使全村絕大多數土地得到了灌溉。村莊搬遷後,交通十分困難,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1966年,北白座和南雙王、北雙王、南白北座村由公社統一籌劃,完成了四村的連村公路建設。1996年,由當時的雪野鄉和水利局投資,四村出工,又將連村路取直加寬,鋪上瀝青。自此,該村的交通有了質的改善,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白座人堅定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路子,在雪野水庫搞起了網箱養魚和淤沙開採,村民收入大增。發揮山場大,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養羊。近兩年,有些頭腦精明的人還在山上發展柴雞養殖,開闢了新的生財之道,北白座村民的生活正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北白座村教育

北白座村歷來重視教育。該村1930年左右就建了學校,當時的教師是劉京文、張子安,1937年冬停辦。1946年又恢復辦學,在廟東尼姑院的三間北屋裏,後斷斷續續,直到解放後。1952年,才正式辦起公辦小學,在當時的大廟裏,北大殿為教室,西殿為教師辦公宿舍,一至四年級複式教學。1959年村莊搬遷後,學校先是遷到兩個自然村中間的嶺上,後又兩度搬遷,1985年才遷到現址。1967年至1975年村小學曾附設初中班,後設聯中到南白座,再後初中生到雪野中心中學上學.幾個村設聯小,在北白座小學。目前,教育部門通過合班並校,決定東站裏、石泉、北雙王、南白座、北白座五村在北白座村建聯小。村裏已打好地基,準備建二層教學樓。文革前,村裏第一個大學本科生即山東農業大學畢業的張迎春,在泰安農科部門工作,現已退休。自文革後恢復高考以來,村裏先後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就達35人,有3人現正讀研究生。

北白座村經濟發展

隨着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步伐加快,村民生活正大步向着小康目標邁進。現在沿集市兩側蓋起了二層樓,不少户都買上了摩托車,有的買上了農用車和小汽車。60%的農户安裝了程控電話,成為電話村。閉路電視也通進了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如今村民正憑藉臨近馬鞍山山場面積大的優勢,大搞封山造林和山區綜合開發治理,發展生態旅遊。北白座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