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狄樂

鎖定
北狄樂,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音樂。皆馬上樂。
中文名
北狄樂
性    質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音樂
形    式
馬上樂
來    源
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之音樂

北狄樂主要樂器

以鼓吹樂器角、笳、笛、觱篥等為主,樂曲、歌辭最初也是主要反映遊牧民族的生活。鼓吹本軍旅之音,騎在馬上奏之。

北狄樂歷史沿革

淵源於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之音樂,傳入內地後,在漢代發展成鼓吹樂。自漢以後,北狄樂總歸鼓吹署。拓跋鮮卑所建北魏之樂府始有“北歌”,亦名“真人代歌”,上敍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150章,令宮女早晚在掖庭中歌唱。時除鼓吹樂器外,還與絲竹合奏。周、隋之際,始與西涼樂雜奏。至唐代,其可知者有鮮卑、吐谷渾、部落稽(步落稽、即稽胡)之馬上樂,存有53章,但大都以鮮卑語記錄,未譯成漢語,而名目可解者僅有6章: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淨王太子、企喻等,多為十六國北朝時期鮮卑歌曲。此樂對我國鼓吹樂之形成和發展產生頗大影響。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