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板大鼓

鎖定
北板大鼓又名清口梅花調,即梅花大鼓。起源於北京,又名清口大鼓,過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
中文名
北板大鼓
別    名
清口梅花調
地    點
北京
詞    性
名詞

北板大鼓內容簡介

北板大鼓 北板大鼓
現在還在改革進展的“梅花”是天津的“津派梅花大鼓”,幾十年來天津的梅花大鼓一直沒有停止過改革的步伐。早年在天津有名弦師祁鳳鳴、花派名演員周文茹,又有名弦師韓德榮等創出了《羅昌秀》、《回民英雄馬本齋》,把梅花大鼓發展了一步。同時名弦師李墨生和花五寶等在原《紅樓夢》的節目上也進行了音樂改革,如《傻姐泄機》、《紅旗譜》等。有了這些改革的基礎,在八十年代起,弦師韓寶利先生、京韻大鼓演員趙學義女士等人為青年演員籍薇開始研究、創新梅花大鼓唱腔,先後推出了新唱法的《黛玉葬花》以及創新曲目《二泉映月》、<張學良>等,取長補短地把白派、韓派、盧(花)派的新梅花大鼓的精華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種更新的梅花大鼓,跟上了時代潮流。青年演員籍薇在演唱《黛玉葬花》中還大膽地學唱了一段越劇唱腔,這種不斷創新的“津派梅花大鼓”備受觀眾歡迎。一個梅花大鼓演員,必須具備“唱功”,還要有“打功”(打鼓的功夫),表演動作無所謂多少。它的可聽處在於這個曲種音樂性強,三絃的定位度是同度不高不低,指法聲音都好發揮。在唱段中有較大的“上下三翻、過門和鼓套子”,聽起來很過癮。這些都是它的魅力。

北板大鼓演出形式

演出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除一般的一人演唱外,還有“雙唱梅花”、“男女對唱梅花”“羣唱梅花”、“叼燈梅花(含燈大鼓)”等。此外還有換手“五音聯彈梅花”,即演奏員換手彈、拉、打、擊曲牌[柳青娘]、[萬年歡]、[鬼拉腿]、[馬號]、[夜深沉]。這種聯彈發明者是在清末的子弟票房內產生的。經過數百年一代傳一代,各名家大都不斷地發展,韓德壽先生(韓德福長兄)就發展出了[馬號]的曲牌,據説是從軍隊的軍歌和軍號曲調中借鑑來的。霍連仲先生加上雙琴換手梅花聯彈,桂秋華加上風琴換手梅花聯彈,都是各有千秋。盧成科先生在四十年代時彈“三翻”曾加彈“流行歌曲”腔調,很受聽眾歡迎。
因有以上這些特點,梅花大鼓才是京、津兩地不可少的一個曲種。唱至今天盛時是過去了,北京專業曲藝團體中專門唱梅花大鼓的演員幾乎將要絕跡。近年來梅花大鼓在票房中雖不多見但也不乏有幾位票友登台演唱,李燕生十幾年如一日不斷努力追求“梅花”,每排必唱《黛玉葬花》、《寶玉探病》《黛玉思親》等曲目,志在發奮學習梅花,欲要高攀一層。志淑燕和那欣對唱的新梅花《龍女聽琴》動聽悦耳,徐少蘭、張雅君以及徐存智等先生也喜唱梅花大鼓。更有王文瑞先生弟子七十高齡的老藝人杜三寶先生到票房走票,擊鼓高唱<目蓮僧救母>和《百鳥朝鳳》,由此可見北京票友中“梅花大鼓”這朵花不致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