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宮

(東漢皇宮)

鎖定
北宮是中國東漢時期的皇家宮殿,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北隅,是東漢皇權的象徵,東漢政治、經濟、文化的中樞。 [6] 
秦朝時,洛陽已有北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重建, [5]  至八年(公元65年)建成。 [4] 
北宮既是東漢皇帝登基、處理日常朝政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也是皇室成員接受教育和生活起居之所。北宮內設有專門的學術機構,不僅藏有大量的典策文章,而且網羅了當時最傑出的人才。 [5-6] 
北宮的範圍大致為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200米,面積約180萬平方米。 [1]  北宮內設有東宮、西宮(或稱長秋宮長樂宮(或稱永樂宮)和長信宮等宮,分別用作皇帝朝宮、帝后寢宮、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居住的宮院。 [3] 
中文名
北宮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
所處時代
漢朝
佔地面積
1800000 m²

北宮歷史沿革

北宮秦朝始建

秦時洛陽已有北宮。《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又:“高祖置酒雒陽南宮。”《正義》引《括地誌》雲:“南宮在雒州雒陽縣東北二十六里雒陽故城中。《輿地志》雲秦時已有南北宮。”
《玉海》亦曰: “蓋秦雖都關中,猶放東都之制,建宮闕於洛陽。”這是説秦朝為了鞏固在關東地區的統治,仿效西周在關中建立鎬京,又於洛陽設置東都、築造宮室以實施監控的做法。
秦莊襄王元年( 前 249)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隨後將當地賜給
呂不韋為食邑,“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户”。
考古發現,秦對洛陽城的擴建很可能即出現在這個時期,此後這座城市的規模與基本建築設施一直延續到西漢王朝的終結。“自高帝迄於王莽,洛陽南北宮、武庫皆未嘗廢。 [8] 

北宮東漢重建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李通為固始侯,拜大司農。光武帝每征討四方,常令李通居守京師洛陽,鎮撫百姓,修宮室,起學官。當時的南、北宮必定經過一定規模的維修乃至重建,以妥善安置新政權。
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夏,北宮重建。《後漢書·明帝紀》:“是歲,起北宮及諸官府。”又《後漢書·鍾離意列傳》:“永平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宮。”北宮與南宮相去七里。 [5] 
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冬十月,北宮建成。 [4] 

北宮諸帝徙居

北宮建成後,漢明帝由南宮移居北宮;而漢章帝晚年又由北宮移居南宮; 和帝又由南宮移居北宮; 順帝則由北宮移居南宮,復歸北宮,後又徙居南宮; 桓帝由南宮移居北宮,復歸南宮,後又徙居北宮;靈帝由北宮移居南宮何太后與少帝劉協由南宮移居北宮。
漢章帝建初八年(82年)馬氏家族被排擠出京師後,章帝離開北宮,改為在南宮居住。據史料記載,元和元年(84年)時章帝已經徙居到了南宮。(《東觀漢記》記載黃香拜尚書郎,“數陳得失,賞賜常增異同位。時車駕居南宮”。《後漢書》則雲:“元和元年,肅宗詔(黃) 香詣(南宮) 東觀,讀所未嘗見 書 …… 拜尚書郎,數陳得失,賞賚增加。”另外,“章和元年(87年)正月,乃召(曹)褒詣嘉德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該嘉德門即洛陽南宮嘉德殿之門。)
隨後竇太后臨朝、和帝繼位也是在南宮,直到永元四年(92年) 六月,和帝移幸北宮,下詔收捕竇憲及黨羽。
自建武元年(25) 光武帝定都洛陽到初平元年(190) 漢獻帝西遷關中,東漢皇帝在洛陽居住共計 165 年,其中在南宮居住約為 66 年,在北宮居住約 99 年。在北宮居住的99年分別是:明帝10 年(65 ~ 75) 、章帝約 9 年(75~約 84) 、和帝13年(92~105) 、殤帝1年(105~106) 、安帝 19 年(106~125) 、順帝約 10 年(126 ~136) 、桓帝 19 年(146 ~ 148,150~ 167) 、靈帝17年(167~184) 、獻帝 1 年(189 ~ 190)。 [8] 

北宮宮殿特點

東漢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重要時期,建築也發生了大的變化,作為當時最高水平的宮殿,表現的最為明顯。由於木結構技術的發展,樑柱構架的穩定性提高,促使原來以土結構為核心的土木混合結構向以木結構為骨幹的土木混合結構轉化。最終捨棄了大夯土台——墉,而直接在地面上建造宮殿羣。 [2] 

北宮宮院佈局

北宮宮門

北宮宮院的南面有應門,東面為雲龍門,西面是神虎門。 [3] 
北宮與南宮平面復原示意圖 北宮與南宮平面復原示意圖 [3]
崇德殿和德陽殿分別是北宮中的東宮和西宮正殿,即崇德殿在東,德陽殿在西,相去五十步; [3]  但陳蘇鎮認為,“崇德在東,德陽在西”一句有誤,因為德陽殿在崇賢門內,崇德殿在金商門內,而崇賢門是東門,金商門是西門,因此應作“德陽在東,崇德在西”。 [7] 

北宮朝宮

北宮示意圖 北宮示意圖 [7]
東宮作為朝殿宮院,以德陽殿為前殿,其後有章德殿等建築。 [7] 

北宮寢宮

西宮是帝后寢宮,以崇德殿為前殿,其後也各有一組建築。 [7] 
張衡《東京賦》描述崇德、德陽以北的建築説:“其內則含德、章台、天祿、宣明、温飭、迎春、壽安、永寧,飛閣神行,莫我能形。”此八殿有“飛閣”相連,顯然是一組建築。其中“含德”居八殿之首,應是重要建築,卻不見於史傳便不合情理。
而章德殿是北宮中皇帝日常居住和辦公的場所。當皇帝居北宮時,黃門令所掌管的應是以章德殿為中心的一個建築羣。因此,陳蘇鎮認為“含德”或為“章德”之誤,在北宮由黃門令掌管的“省中”,章德殿是主體建築,此外還應有相當於南宮“丙舍”的建築。《東京賦》提到的“章台”以下七殿有可能就是北宮的“丙舍”。 [7] 
皇太后居住的宮院永樂宮,在德陽殿宮院的西北部。

北宮園林

宮院北部有濯龍園和濯龍池,漢明帝馬皇后在園中置有織室,而漢桓帝也曾在濯龍園宮設置祠堂祭祀黃老,故此園也稱濯龍宮。
北宮東北部有禁苑芳林園,園內有天泉池,也稱天淵池。

北宮官署

北宮的東部有東掖庭、永巷署、鈎盾署、尚書枱等官署,西北部有朔平署。 [3] 

北宮宮殿範圍

漢魏洛陽故城現地面遺存主要為北魏時期遺蹟,東漢洛陽城的南、北宮遺址,由於被村莊和農田及後期多個朝代遺址的覆壓,目前尚未進行全面的勘探和發掘,因而無法確定其準確的範圍。
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對東漢洛陽城的宮城範圍進行了復原研究,在其所著《中國古代都城概説》一文中,認為北宮的範圍大致為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200米,面積約1.8平方公里(180萬平方米)。 [1] 

北宮建築分佈

北宮建於漢明帝時期,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焚燬。曹魏時重建,改稱洛陽宮,一直使用至北魏。
洛陽北宮 洛陽北宮
北宮的平面接近長方形,四面築圍牆,面積約0.924平方公里。宮城闢三門,在南門外立闕。宮內有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陽殿,居全宮西側,台基高二丈,東西近百米,可容萬人。其他建築還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園濯龍園等。北宮與南宮之間有“複道”相通,以備緩急。

北宮宮門

北宮有宮城四面環繞,宮城四角築有角樓。宮牆外設多座衞士所居的區廬。宮牆在東、南、北三面各開一門。
  • 南朱雀門:門外立
  • 東東明門
  • 北朔平門

北宮德陽殿

德陽殿是高台建築,位於北宮西側,是北宮的主體建築。
德陽殿復原圖 德陽殿復原圖
文獻載德陽殿在崇賢門內,而崇賢門又在雲龍門內,薛綜注“崇賢,東門名也”,據此推測崇賢門應是西宮德陽殿宮院的東門;德陽殿兩側有西閣和東閣,即南北向的廊道,而西閣與臨近的黃門北寺曾發生火災,大火延及廣義門和神虎門,顯然廣義門可能是宮院西閣上的宮門,與北宮西門神虎門也很近。德陽殿南面有前殿章德殿,後面有宣明殿,還有温明殿、壽安殿。德陽殿作為北宮中殿之至尊者,東西三十七丈,合今一百多米,可容萬人,建成時漢明帝曾在此召集百官舉行宴饗大會。

北宮崇德殿

崇德殿:位於德陽殿之西 [7]  ,兩殿東西並列,相去五十步。

北宮芳林園

北宮濯龍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