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

鎖定
美國海軍重型巡洋艦——北安普敦級(6艘)。“北安普頓”號(CA-26Northampton)為二戰美國海軍“北安普頓”級重型巡洋艦首艦。1922年,五大海軍強國簽署《華盛頓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依據這個條約,催生了一批排水量在1萬噸,裝備203毫米主炮的所謂“條約型巡洋艦”。
1924年,美國國會依據《華盛頓條約》批准建造8艘這樣的巡洋艦。但當時的美國沉溺於相信“條約的和平”,對海軍毫無熱情的第三任總統柯立芝只撥了2艘的款,建造了美國海軍第一種條約型重巡洋艦彭薩科拉級。到1926年初,日本海軍在條約型巡洋艦建造勢頭上大大領先,不僅有4艘古鷹、青葉級,4艘妙高級也接近完工,另有妙高後續型也開始研製。於是,美國也計劃在1927年度建造6艘彭薩科拉級的後繼巡洋艦以應對日本的挑戰(美方稱為FY29計劃)。這就是北安普敦級巡洋艦。
中文名
美國北安普頓級巡洋艦
級    別
巡洋艦
標準排水量
9150噸
滿載排水量
11602噸
寬    度
20.14 m
吃    水
5.92米
艦載機數量
4架
長    度
182 m
最高航速
32.5節
所屬國家
美國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建造背景

本級艦的設計開始於1926年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之後,最初希望將主炮數量修改為八門(當時國際上慣用的設計方案),增強抗打擊能力和載機數量。主炮的設計有三座三聯或四座雙聯裝兩種方案,都會導致前甲板、船體和幹舷的加大。內部火控室也將由兩個增加到四個。最後四座雙聯的設計將導致艦體過於狹長,影響結構強度而採用了九門炮的設計方案。建造過程中一部分排水量被節省下來用於加強防護力,側舷裝甲被增加到7英寸以保護彈藥庫,但主機和炮塔裝甲只能防禦6英寸炮彈。加裝了部分指揮設施使之能勝任艦隊旗艦的職責。雖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削減,建成時仍然超過倫敦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1萬噸的限定。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在FY29計劃中通過了建造六艘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的決議,前三艘作為小隊旗艦,後三艘作為艦隊旗艦,用於防護的重量達1057噸。
動力部分、主副炮武裝與彭薩科拉級相同,最薄弱的環節是對空防禦,因為柯爾特開發的37mm高炮來不及裝備到本艦,此外還保留了兩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最後,對載機部分進行了調整,在後煙囱的周圍安裝了具備防爆功能的機棚,使飛機的操作更加方便,也保護脆弱的機械免遭本艦火炮射擊時的破壞。機棚裏共可存儲四架水上飛機,還可在彈射器上攜帶兩架,但通常只會裝載四架飛機上艦——彈射器上的飛機往往是艦上最容易起火的物體。戰前進行的改造主要是增強了防空能力。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產品設計

“北安普頓”級比“彭薩科拉”級更注重耐波性能,因此將平甲板型改為艏樓型。而在火力方面,主炮仍然採用“彭薩科拉”級上裝備的55倍口徑203毫米火炮。為了增強抗打擊能力和載機數量,最初希望將主炮數量減少為八門(當時國際上慣用的設計方案),於是提出了四座雙聯裝的安排方案,然而由於這樣的設計將導致艦體過於狹長,影響結構強度而陷入困境。此時,麥克布萊德海軍上校提出了三座三聯裝主炮設計方案。這不僅可以解決了前一個方案帶來的問題,而且三座三聯裝炮塔與四座雙聯裝炮塔的重量也幾乎差不多。最後該方案獲得通過,也形成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海軍重巡比較標準的主炮配置模式。副炮則最初計劃安裝兩座雙聯裝51倍口徑的127毫米火炮,但後來還是照搬“彭薩科拉”級的副炮,為制式的25倍口徑127毫米炮。在防空火力方面,因為柯爾特開發的37毫米高炮還沒完成,對空防禦卻很薄弱。開戰前,該級的軍艦曾經加裝了28毫米高射炮以加強對空能力。
相對於“彭薩科拉”級,由於炮塔減少而節省下來的一部分重量被用於加強軍艦的防護力(“北安普頓”級3座炮塔總重750噸,“彭薩科拉”級4座炮塔總重875噸),使用於防護的重量達到了1057噸。儘管如此,主機艙和炮塔的防護仍然顯得薄弱。
除了主副炮和魚雷武裝之外,該級的動力部分也完全照搬“彭薩科拉”級的動力裝置,但是機械室相對縮小,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料。為了加強航空偵察能力,該級在後煙囱的周圍安裝了具備防爆功能的機棚。此外該級還加裝了部分指揮設施使之能勝任艦隊旗艦的職責。設計完成後,在FY29計劃中通過了建造六艘該級重巡洋艦的決議,前三艘作為小隊旗艦(首艦“北安普頓”號即是),後三艘作為艦隊旗艦。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初涉戰場

作為首艦,“北安普頓”號於1928年4月12日由位於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的伯利恆鋼鐵集團開工,1929年10月5日下水。下水儀式由前總統加爾文·柯立芝的夫人主持,1930年5月17日正式完工,由海軍上校沃爾特·N·佛努擔任第一任艦長。當年夏,她滿載船員在地中海進行訓練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隨後跟隨艦隊出沒於加勒比海和運河區進行訓練,偶爾還曾與其他級別的巡洋艦參加太平洋地區的演習。起初她被當作輕型巡洋艦而編號為CL-26,1931年重新命名為CA-26。
1932年起,她調到太平洋執行任務,進駐聖佩德羅,後又跟隨太平洋艦隊進駐珍珠港。在戰前,“北安普敦”號接受了防空火力的加強,但是由於28毫米火炮生產數量不足,在1940年先裝上了4門單管76毫米火炮應急。在1941年,這4門炮被拆除,改裝為4座4聯裝28毫米防空炮,成為該級最後一艘完成28毫米炮上艦的軍艦。
1941年9月7日,日後揚名萬里的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在“北安普頓”號升起將旗,成為第5巡洋艦分隊的司令。同年12月7日,日本人悍然發動了對珍珠港的偷襲,但是這次襲擊並沒有傷及“北安普頓”號,因為當時作為第5巡洋艦分隊旗艦的她,在11月28日與“鹽湖城”號、“切斯特”號重巡洋艦以及9艘驅逐艦掩護“企業”號航空母艦前往威克島。她們執行向威克島的守軍運送12架F4F野貓戰鬥機的任務,編隊番號為第8特混編隊(TF8),由威廉·F·哈爾西中將指揮。運輸作業一切順利,可當他們返航時,在距離瓦胡島200海里處得知珍珠港遭到襲擊,不得不退避。次日早晨,他們返回珍珠港時,目睹了港內的慘象。
1941年12月14日,“北安普頓”號隨編隊離開珍珠港,他們奉金梅爾上將的命令增援威克島守軍。當天在瓦胡島以北的海域,油輪為他們補充燃料時,由於風浪極大她與“克雷文”號驅逐艦發生了碰撞,但是情況並不嚴重。19日,“北安普頓”號又隨編隊出航,抵達約翰斯頓島以西,中途島以南的陣位,為附近的第11和14特混艦隊提供掩護。1942年1月9日,“北安普頓”號所在編隊接到命令,加入第17特混編隊,護衞一支運輸船隊去薩摩亞。這支船隊運載着海軍陸戰隊員,他們將駐守在那裏,抵禦日軍可能的進攻。在11日離開珍珠港時,按照具體的行動計劃,她和“鹽湖城”號重巡,“鄧拉普”號驅逐艦組成TG8.1,由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指揮,成為可以單獨作戰的一支力量。由於出發時已經發現日本的6艘航母於1月6日離開母港南下,因此氣氛十分緊張。然而老天眷顧,25日,編隊完成任務,安全從薩摩亞返航。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炮擊任務

從薩摩亞返航的編隊一直保持無線電靜默,因為根據潛艇的偵察,馬紹爾羣島地區日軍的防禦並不是很強,附近也沒有日軍航母,因此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要求他們對該地區實施打擊,以振作士氣。31日,接近馬紹爾羣島海域的TG8.1,突然接到命令離開編隊,直奔號稱馬紹爾羣島中防禦最堅固的沃特傑島(Votje),執行【yixia.net】性質的炮擊任務。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發動對沃特傑島的攻擊。
1942年2月1日清晨,“北安普頓”號率領TG8.1編隊出現,在沃特傑島附近海面。她們排列成一字縱隊,“鄧拉普”號驅逐艦打頭,“北安普頓”號居中,“鹽湖城”號跟在最後。在“鄧拉普”號向瀉湖內開火的同時,“北安普頓”號的9門203毫米主炮開始怒吼了。這是戰爭爆發之後,她第一次向敵人開火。但是“鹽湖城”號炮塔電線短路引起了火災,為了避免遭到潛艇襲擊而撤出了戰鬥,留下的“北安普頓”號承擔起了全副重火力射擊任務。持續的炮擊除了破壞了一些燃料供應設施外,還擊沉了巡邏炮艇豐津丸(TojocuMaru),巡邏艇第十湘南丸(ShonanMaru#10)。5日,編隊返回珍珠港,受到熱烈的歡迎。儘管這次炮擊給敵人造成的損失並不打,但是由於記者們的添油加醋,説成“珍珠港復仇”,從很大程度上給美國軍民打了一支強心針。
1942年2月12日,在珍珠港休養的“北安普頓”號險些遇到了一次意外。一架在訓練中的陸軍航空兵的P-40戰鬥機突然在空中失控,朝她所在水域墜落下來。由於軍艦根本無法移動,所以只能看着飛機墜落。幸運的是飛機在右舷艦體四分之一處,大約100碼的距離上掉進海里。
1942年2月14日,逃過自己人“暗算”的“北安普頓”號又匆匆上陣,隨編隊出擊被日軍佔領不足兩個月的威克島。這次還有個小插曲。本來編隊是要在2月13日星期五以13特混編隊的番號出戰,由於哈爾西的強烈反對,終於取消了這個不吉利的數字和不吉利的出發時間。
1942年2月24日,“北安普頓”號還是在斯普魯恩斯少將的指揮下開始實施炮擊作戰。這次她一開始就遭到日軍飛機的反擊。當她和友艦“莫里”號驅逐艦出現,在距離威克島16海里處時,空中出現了3架日軍飛機。“北安普頓”號的防空火力立即開始射擊,其28毫米防空炮擊落了其中1架。其餘兩架最終也被驅散,她沒有受到任何損傷。挫敗日軍飛機的進攻之後,“北安普頓”號開始以全副火力射擊威克島上的設施。儘管遭遇日軍火力的還擊,她和友艦以更強大的火力覆蓋了該島,擊沉了位於礁湖中的護衞艇第五福龍丸(FukjuMaru#5)和第一三保丸(MihoMaru#1)。當她返航的時候,來自島上的日本飛機再次對她發起了攻擊,但是被擊退。1942年2月3月4日,在掩護了“企業”號對馬庫斯羣島的空襲任務之後,“北安普頓”號與友艦向東返航。10日,返回珍珠港。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勞碌奔波

4月8日,“北安普頓”號成為轟炸東京秘密行動的一分子,陪伴“企業”號出擊。雖然此次行動一切順利,但是誰也沒想到這次出發成為一場連續奔波勞碌的開始。25日,完成任務的編隊剛返回珍珠港就緊急裝載補給,於30日奉命出發南下增援先期抵達珊瑚海海域的美軍編隊。然而當她所在的編隊日夜兼程於5月8日趕到圖拉吉島東方450海里處的時候,珊瑚海海戰已經結束。就在她無所事事地在南太平洋巡弋的時候,16日編隊接到了立即趕回珍珠港的命令,於是再次星夜兼程返航。26日中午,當“北安普頓”號與編隊一起抵達珍珠港之後,才知道日軍想要進攻中途島,而且時間比增援珊瑚海時更緊迫。接下來,又是一次緊急裝載補給品的過程,艦長威廉·W·錢德勒海軍上校督促船員自己動手將大量的橙子、火腿、鮮蛋等食品和彈藥搬到船上。他們在3天內完成了全部工作。此時,原來以“北安普頓”號為旗艦的斯普魯恩斯少將離開了她——由於哈爾西中將的推薦,他去了“企業”號指揮整支特混編隊。斯普魯恩斯少將的參謀奧利維上尉到“北安普頓”號上取走了將軍的全部私人物品。
1942年5月28日,“北安普頓”號和友艦正式出航。包括她在內的所有巡洋艦被合編成TG16.2,由第6巡洋艦分隊司令托馬斯·C·金凱德少將指揮,負責掩護“大黃蜂”號和“企業”號的安全。由於在這次戰鬥中,雙方水面艦隊沒有發生戰鬥,而“大黃蜂”號和“企業”號又沒有遭到日軍飛機攻擊,所以她基本沒有發揮什麼作用。除了監守崗位,艦長錢德勒上校和官兵只能觀察“約克城”遭受襲擊時的防空炮火和煙柱,併為之祈禱。6月13日她和編隊完好無損地回到珍珠港。
戰鬥結束後,自1942年4月份以來一直在海上奔波的“北安普頓”號終於獲得了休整的機會,船員們也獲得了令人垂涎的長假。
浴血南太平洋
8月17日,“北安普頓”號加入第17特混編隊,進軍所羅門羣島。她掩護“大黃蜂”號航母參與了一系列的護航運輸和襲擊作戰,其中包括9月中旬的運輸護衞任務,10月5日空襲布干維爾島布因和肖特蘭島。而在9月15日的運輸中,在聖克里斯托巴爾東南,“北安普頓”號所在編隊遭到I-19號的襲擊,“奧布賴恩”號驅逐艦在距離她800碼處沉沒。這不啻是個警告。隨後她又作為第5巡洋艦分隊司令H·H·古德少將的旗艦,掩護“大黃蜂”號於10月15日空襲在聖伊莎貝爾島萊卡塔灣(RekataBay)的日本水上飛機基地。
10月26日,聖克魯斯海戰爆發,“北安普頓”號作為“大黃蜂”號的護航船隻參戰。當天8時48分,雷達發現有大批日機逼近其掩護的“大黃蜂”號,她和其他三艘巡洋艦、六艘驅逐艦立即在距離“大黃蜂”號2000碼處佔據防空陣位,瞭望哨全神貫注地注視着西方15海里外雙方機羣的混戰。等到日軍撕破己方F-4F戰鬥機組成的防禦圈後,她立即以艦上全副防空火力開火阻擊。但是敵機如蜂,防禦還是被多次突破。就在“大黃蜂”號被炸成重
傷,失去作戰能力後,美軍根據中途島作戰的經驗,決定拖曳該艦返航。排水量大和馬力強勁的“北安普頓”號成為首選。很快拖航索安置完畢,第17特混編隊司令莫瑞海軍少將也離開了地獄般的“大黃蜂”號,來到“北安普頓”號上,這樣她還擔負起了編隊旗艦的職責。
當天14時55分,“大黃蜂”號的船員發現不明飛機接近。那正是日軍新的攻擊波次,由“隼鷹”號的入來院良秋大尉率領,包括8架零戰和7架97式艦攻。其中2架97式艦攻向“北安普頓”號撲下來,投下了魚雷。由於拖航時速僅有3節,而拖曳鋼索大大影響機動能力,因此她不得不切斷拖曳鋼索,加速規避。雖然“拋棄友軍”的她躲過了日軍飛機的攻擊,但是“大黃蜂”號再度被擊傷。特混編隊司令莫瑞少將下令留下驅逐艦將其擊沉,其他軍艦先行撤退。“北安普頓”號艦員眼睜睜地看着他們付出辛苦努力保護的軍艦消失在視線之中。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最後一劫

“北安普頓”號的下一次軍事行動是阻止日軍船隊增援瓜島,但是沒想到這場戰鬥成為她與這個世界的永訣。當時日軍為了給瓜島守軍運送糧食,出動了驅逐艦攜帶裝載糧食的圓桶,靠近瓜島塔薩法隆加角,將圓桶釋放,用小艇拖上自己人控制的海灘,使得這些餓的半死的傢伙能填飽肚子。針對日軍的行動,美軍派出了一支巡洋艦與驅逐艦的混合編隊——TG67.2。“北安普頓”號隸屬TG67.2.3,同時隸屬該部的還有“檀香山”號輕巡。
根據偵察機提供的情報,“北安普頓”號跟隨編隊於11月29日晚離開努美阿。30日夜晚自西向東進入了戰場。21時06分,美軍首先發現目標。8分鐘後美軍驅逐艦也發現日軍,隨後申請批准魚雷攻擊。由於驅逐艦艦長與編隊司令的爭執錯過了最好的魚雷發射時機,之後的魚雷攻擊宣告失敗。這時,美軍編隊司令下令巡洋艦開炮,結果火炮的閃光成為日本驅逐艦的魚雷射擊目標。隊列前的3艘巡洋艦均中雷受創,退出了戰鬥。
當時,“北安普頓”號是隊列中最後一艘巡洋艦,她跟隨着TG67.2.3編隊旗艦“檀香山”號輕巡的尾跡前進,她們還在繼續戰鬥。她們從未交火一側穿越戰鬥隊列之時,透過濃煙和火焰,朝日本驅逐艦進行有序地開火。不久,在她的視界裏丟失了“檀香山”號,隨即海面上有2條魚雷的軌跡出現,在瞭望人員的視線裏。這是隸屬於第15驅逐分隊的日本驅逐艦“親潮”號或“黑潮”號發射的(美軍資料説是“江風”號驅逐艦發射的,但從時間上來看21時28分和29分先後發射魚雷的“黑潮”和“親潮”號才可能是罪魁兇手),艦長立即採取左舵避讓。然而日本93式氧氣魚雷的航跡不明顯,導致他們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很近了。
21時39分,規避不及的她還是被這兩條魚雷命中左舷後部。爆炸撕裂了甲板和防禦隔壁,形成大洞。除了右舷外側的那個螺旋槳之外,其餘三個都被炸壞,喪失了作用,這導致航速迅速喪失。同時,船體開始大量進水,逐漸向左側傾。更為糟糕的是一股柴油從破裂的軍艦艦體裏噴射而出,被火點燃,進一步使得127毫米副炮的炮彈爆炸。這一連串事態的惡化使艦體中部劇烈燃燒,火焰直衝天空。
在魚雷擊中她的4分鐘以前,田中的驅逐艦按照命令撤退了,日本人的撤退結束了這場戰鬥。然而對於美軍巡洋艦上的官兵而言,搶救軍艦和滅火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在這些巡洋艦中,受創最重的就是“北安普頓”號。由於甲板上劇烈燃燒的大火,因此防止破損船體進一步傾覆的工作變得極其困難。很快傾斜增大到23度。此時,艦長基德上校認為,不需要那麼多人留在艦上,他下令除了損管人員其餘人離開甲板,由“弗萊徹”號和“德雷頓”號驅逐艦救走。由於棄艦時的有序,因此僅有很少人喪生,生還者在1小時之內被驅逐艦救起。在12點鐘的時候,消防水龍的壓力幾乎降到了0,傾斜增大到36度,最後的損管人員也開始撤離。隨後,她的船尾開始沉入水中。
12月1日凌晨12時40分,“北安普頓”號終於在南緯9度12分,東經159度50分的海面上消失,成為鐵底灣水域第5艘沉沒的重巡洋艦。原因除了由於條約限制而造成略顯單薄的艦體防禦結構不合理之外,美軍對日本魚雷威力的估計不足,戰術運用的呆板,以及官兵缺乏經驗都是重要原因。此外,美軍在總結此戰的教訓時還認為,在與輕型艦隊交火時,203毫米火炮的射速顯得太慢,不能充分實施火力壓制。
雖然“北安普頓”號過早地沉沒了,而且在太平洋戰爭前期的戰鬥中,並沒有取得什麼特別突出的、驕人的戰績,但是在美國海軍最黑暗、最艱難的那段時間裏,正是以“北安普頓”號為代表的一批美國軍艦浴血奮戰,提前扭轉了太平洋戰役的進程,為之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她在二戰之中一共獲得6顆戰役之星。
1991-1992年,美國在鐵底灣找到了“北安普頓”號的艦體。她整個筆直地插在大約2000英尺的海底,基本完好無損,就和當年被擊沉時一樣。她也許在那裏找到了永恆的歸宿吧。
“北安普頓”號基本數據:艦長183米,水線長177.4米,最大艦寬20.1米,最大吃水5.92米。標準排水9050噸,滿載排水12150噸。安裝8台懷特·佛斯特型鍋爐,4台帕森斯型蒸汽輪機,4軸,輸出功率107000馬力。最大航速32.7節(一説32.5節),載重油3064噸(一説3067噸),航速15節時續航力10200海里。武備3座3聯裝203毫米炮,8座單管127毫米炮,另載4架水上飛機(一説3架),2台飛機彈射器。水線裝甲76.2毫米,甲板裝甲50.8-76.2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63.5毫米(一説57毫米),司令塔203毫米。艦員621人。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各艦簡介

序號艦名開工下水完成狀態
CA26Northampton
北安普頓
1928.4.12
1929.9.5
1930.5.17
1942.12.1,戰沉
CA27Chester
切斯特
1928.3.6
1929.7.3
1930.6.24
1959.8.11,解體
CA28Louisville
路易斯維爾
1928.7.4
1930.9.1
1931.1.15
1959.3.1,解體
CA29Chicago芝加哥
1928.9.10
1930.4.10
1931.3.9
1943.1.30,戰沉
CA30Houston休斯頓
1928.5.1
1929.9.7
1930.6.17
1942.3.1,戰沉
CA31Augusta奧古斯塔
1928.7.2
1930.2.1
1931.1.30
1959.3.1,解體

北安普頓級巡洋艦性能諸元

排水量9,150噸(標準)/11,602噸(滿載)
主炮三聯裝203mm*3,127mm*4
魚雷三聯裝533mm*2
尺寸長182.96米/177.4米(水線),寬20.14米,吃水5.92米
功率107,000馬力
續航力10,000海里/15節
航速32.5節
載機4架,兩部彈射器
艦員6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