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大青年研究

鎖定
《北大青年研究》雜誌創刊於2005年初。 [1]  多年來,雜誌編委會和編輯部立足學生工作領域的豐富實踐和不懈創新,緊密圍繞“依靠實踐、服務實踐”的辦刊方針,不斷規範編輯流程、不斷夯實發展基礎、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刊物平台,竭誠服務於學校人才培養和輔導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努力打造專業化、學術化的學生工作和青年工作研究主陣地 [2]  。近年來,通過貫徹落實“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環境育人”等科學理念,集北京大學全校之力建設《北大青年研究》雜誌平台,切實發揮了高校青年工作的理論“孵化器”和實踐“助推器”的基礎作用。
中文名
北大青年研究
創刊時間
2005年初
辦刊方針
依靠實踐、服務實踐
類    別
雜誌平台

北大青年研究創刊緣起

北大青年中心
北大青年中心(3張)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提出必須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並對高等院校適應新變化、新形勢,切實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北大學生工作隊伍已經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特殊羣體學生教育管理工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如何歸納總結日常實踐,將其中具有推廣價值的優秀經驗進行理論提升,以進一步指導工作的新發展、新跨越,成為這一時期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為深入學習、貫徹和落實中央文件精神,進一步瞭解和掌握當代青年大學生羣體的思想狀況,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推動學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和專業化發展,在時任北大黨委副書記、雜誌編委會主任張彥同志的具體主持和全力推動下,2005年春《北大青年研究》正式創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同志發來賀信,寄望雜誌不斷探索青年工作的新領域、新方法和新思路,把青年理論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時任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提出“讓青春的智慧在這裏閃光”,時任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為雜誌題寫刊名 [3] 

北大青年研究研究對象

北大青年研究
北大青年研究(3張)
《北大青年研究》的刊名含義有三:一是就北大青年狀況所開展的研究,二是對北大青年發展和青年工作所進行的研究,三是立足北大放眼全國所探索的青年研究。從內容上看,《北大青年研究》不僅包括原《北大學工通訊》等對學校學生工作最新動態的資訊報道與信息傳遞,又兼具原《北大青年工作研究》對涉及青年工作熱點問題的前沿探索;同時,雜誌進一步吸取了兩者優勢,實現了兩者內容的有機整合,進一步明確了自身着眼於“青年工作創新與青年羣體發展”的辦刊定位。
自創刊起,雜誌始終將北大青年作為自身研究的對象,以關注青年工作的時代話題和前沿問題為主線,將目光投向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大學生思想引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學生社團及青年自組織管理等方面,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事熱點,全面分析和研究高校青年在成長髮展過程中直面的問題,以及該時期學生工作的重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已出版的29期雜誌積極關注不同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況與新變化,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和成長成才需求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緊密依靠北京大學學生工作的實踐基礎,通過全面的觀察與深入的調研,努力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助力“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題教育活動的持續推進。
辦刊過程中,《北大青年研究》雜誌日益明確了它在北大學生工作轉型跨越的大背景下的三項核心功能,即:統一學生工作系統的指導思想、拓寬學工隊伍的專業視野、提升學工隊伍的整體研究實力。雜誌不僅鼓舞並推動了北大學生工作者從切身視角入手,基於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積極助推學校學生工作日益精進;同時藉助雜誌平台,將成熟的工作理念與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方法思路推向全國,在高等教育戰線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 

北大青年研究組織結構

在多年的辦刊實踐中,《北大青年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獲得了學校機關職能部門及基層院系輔導員的廣泛參與,基本形成了由編委會牽頭、統領雜誌發展規劃大局,以編輯部為基礎、負責日常具體事務,以全校學工隊伍為依託、打造廣泛作者羣的體系化組織結構和科學化運轉方式。
雜誌編委會由學校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校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以及全國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權威刊物主要負責人共同組成,編委會主任由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擔任。編委會每年召開一次全會、若干次專題會議與雜誌成果轉化會,探討刊物的發展和當前青年工作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調整雜誌定位和發展方向;編委會形成的決議由雜誌編輯部具體落實執行,使得雜誌始終站在青年問題研究的前沿,以前瞻性眼光探索新時期青年工作和學生工作。
《北大青年研究》以全校學生工作系統為依託,已基本形成一支龐大的作者隊伍,他們來自全校與學生成長髮展相關的一線崗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現狀與學生工作領域熱點問題具有深入認識,具備較好的理論概括與抽象能力。雜誌作者根據自身工作和時代特點,着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動發現和探索現階段學生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溝通思想、交流經驗、展示成果,取得了積極效果。
作為專業化、學術化的研究陣地,《北大青年研究》提倡並鼓勵基層輔導員和一線學生工作者對豐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同時近年來不斷推動理論成果的轉化與交流,通過研討會等形式,搭建溝通橋樑,深入推進學生工作問題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雙向互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青年研究中心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利用相關院系的專業學科資源,積極開展以青年工作時代問題與前沿問題為主題的課題研究,如2012年聯合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BBS的科學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研究》 [3] 

北大青年研究編委會

封面題字: 楊 辛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顧 問:王義遒 林鈞敬 張 彥
編委會主任:葉靜漪 陳寶劍
副主任:
陳佔安 李文勝 徐善東
張慶東 陳永利
委 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 勇 馮支越 孫 華 關海庭
陳建龍 劉海驊 宇文利 吳豔紅
楊愛民 陳徵微 趙為民 劉明利
金頂兵 查 晶 祖嘉合 冒大衞
夏學鑾 蔣廣學 霍曉丹 魏中鵬
劉書林(《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常務副主編)
劉俊彥(《中國青年研究》主編)
彭慶紅(《思想教育研究》常務副主編)
謝成宇(《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副社長)
盧麗君(《中國高等教育》編輯部主任)
寇紅江(《北京教育·德育版》副主編)
夏曉虹(《高校輔導員》常務副主編)
周文輝(《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社長)
李藝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長)
鄭 端(《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主任)
陳九如(《高校輔導員學刊》副主編)
毛殊凡(《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總編室主任)
主 編:蔣廣學
編 輯:李婷婷 張 鑫 張 勇
藺 芳 唐 舒 馬麗晨
周培京 唐 博 張會峯
張 瑩 宋 鑫 陳 威
王麗雅 何 峯 於 瀟
李 妍 於 晨 郭玲伶 [4] 

北大青年研究工作隊伍

《北大青年研究》雜誌工作隊伍主要由專兼職編輯團隊以及全體學工幹部為主體的作者羣構成。雜誌始終堅持辦刊宗旨,充分利用刊物平台,竭誠服務學工系統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戰略,不斷提升學術化、專業化水平,全力發揮理論“孵化器”和實踐“助推器”作用。
1.完善專兼職編輯團隊建設,着力提升編輯專業化水平
《北大青年研究》編輯部設在北大青年研究中心,雜誌主編由中心主任擔任,已基本構建了由青年研究中心、學工部、校團委和醫學部學工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擔當常任編輯,院系及相關單位代表擔任流動編輯的工作機制。專兼職編輯在充分參與每期雜誌專題擬定、組稿以及文字編輯、校對、外推等工作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與學校學生工作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的緊密聯繫。 [5] 
編輯部堅持“專業化”辦刊標準,結合編輯出版學科的專業規範及國家頒佈的相關條例規定以及編輯過程中的實踐經驗,通過編寫和修訂《<北大青年研究>編輯部工作手冊》,對出刊流程和編輯規範進行系統梳理,並以“精緻化”理念為指導不斷總結經驗、進行增訂完善。邀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劉曙光、《北京教育·德育》資深編輯包和春等雜誌編輯專家主講期刊撰稿與編輯規範,進行專題培訓;參加《思想理論教育》和《北京教育》等期刊主辦的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隊伍能力。
2.全面覆蓋廣泛作者羣,有效拓寬理論研究視野
雜誌作者羣覆蓋了學生工作系統的全部幹部教師,以及黨辦校辦、教務部、人事部、國際合作部、保衞部、特殊用房管理中心、餐飲中心等管理服務部門的一線學生工作者,此外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學院、醫學部等教學單位的專家學者也從教學安排、學術研究的角度對青年工作進行了獨到思考。
為不斷提升北大學工隊伍的能力素質以及北大學生工作的整體水平,青年研究中心和雜誌編輯部嘗試發揮實踐“推進器”作用,不僅積極引導理論成果轉化,實現認識對實踐的反推作用,同時藉助人物榜樣、典型方法、系統理論的“槓桿效應”,努力實現“外部信息、資源、力量”的內化效應,積極構建內驅型自主創新機制,打造學習型編輯部和作者隊伍。
為加強同兄弟院校的合作,青年研究中心和雜誌編輯部還積極組織發起“高校青年工作研究陣地建設交流研討會”,開展深度交流,向兄弟院校展示北大學生工作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同時借鑑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思路、好模式 [3] 

北大青年研究段性成果

經過七年多的積累和發展,《北大青年研究》在刊物文章水平提升、作者隊伍擴大,以及工作實效性增強、學工隊伍能力素質提高和對外輻射影響擴展等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取得了可喜階段性成果。
1.文章質量逐年提高,理論研究成果豐碩
多年來,依託雜誌平台推出了大批由我校各系統幹部教師撰寫,具有實踐意義、理論價值和學術水平的理論成果。2011年雜誌共刊發文章102篇,總字數約50萬字,經編輯部推薦被校外核心和權威期刊轉載的文章達63篇,轉載率首次突破60%。發表範圍包括《高校理論戰線》、《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青年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核心期刊和《北京教育·高教》、《北京教育·德育》、《高校輔導員》、《高校輔導員學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領域內權威期刊。
在雜誌刊發文章的基礎上,雜誌編輯部分別於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出版發行了《跨越與轉型——北京大學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選編》、《實踐與探索:北京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文選編》和《創新與發展——北京大學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選編》等系列專著,全面呈現了北大學生工作的發展歷程,也成為學工系統理解傳統、交流思想、創新工作的全新教材。
2.作者隊伍迅速擴充,理論研究熱情高漲
《北大青年研究》的稿源鎖定學生工作隊伍、學校管理部門、專家教師羣體,通過充分整合學工經驗與理論實踐的相互轉化,提高雜誌整體文章水平。每年都會湧現大批優秀作者,為雜誌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以及新鮮的工作思路與創新理論成果。在每年的年度編委會上都會對優秀作者進行表彰和鼓勵,為作者隊伍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和羣體的擴大提供了示範性榜樣。在多方努力下,北大學工隊伍對理論研究呈現出持續高漲的熱情,每期徵稿都能收到近60篇高水平文章。編輯部嚴格按照專業刊物的標準,認真把關和編校,切實保證文章的質量,用稿率接近50%。
3.工作時代性增強,貼近青年成長髮展
《北大青年研究》除了關注德育工作、第二課堂建設的工作實踐的前沿發展以外,同時堅持將傳統育人理念方法與當前形勢熱點相結合,面對新機遇新挑戰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尤其關注如何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引領學生健康發展為主題的經驗、方法和規律探索。
以近年為例,針對網絡化發展形勢,雜誌以理論研究反推工作實踐,大力推動輔導員掌握各種新媒體信息發佈、傳播、溝通手段,儘快適應以人人網、微博為代表的多媒體交流、互動新平台,為實現“全方位育人”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用微博、校內、飛信和BBS與學生進行溝通已成為北大學工隊伍的基本方式,網絡話語的主動權進一步穩固。
4.對外輻射影響加強,雜誌品牌效應凸顯
近年來,雜誌文章外推數量穩步大幅增長,且去向主要為校外核心和權威期刊,影響力和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編委會成員中有多位校外編委,包括《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常務副主編劉書林、《中國青年研究》社長劉俊彥、《思想教育研究》常務副主編彭慶紅、《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副社長謝成宇、《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編寇紅江、《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社長周文輝、《高校輔導員》編輯部主任夏曉虹、《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主任鄭端等。
青年研究中心和雜誌編輯部在做好編務工作的同時,也充分利用雜誌平台開展各類交流研討和成果推廣活動,以進一步擴大《北大青年研究》服務對象和範圍,有效提升青年理論研究對學生工作實踐的反哺能力。開展的各項活動受到了多方面社會媒體的特別關注。2011年舉辦的“北大青年研究成果轉化與學生工作實踐推進”座談會,被《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香港鳳凰網等主流媒體大量報道、轉載。當年,中國青年報以《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引導青年實現“集體成長”》為題,專題報道《北大青年研究》雜誌集實踐探索與方法研究為一體,準確把握青年思想和文化傳播規律,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六、雜誌發展前瞻
立足於雜誌的未來發展與學工隊伍研究能力建設,雜誌將圍繞以下四個方面謀發展、求突破,在“精緻化”理念的指導下夯實理論研究平台建設,進一步提升學工隊伍的研究能力與素養。
第一,實現雜誌編輯與平台建設的統一。積極發揮理論交流功能,穩步提升輔導員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形成工作持續發展和個人不斷成長的良好格局。
第二,實現實踐探索與學科探索的統一。針對理論發展和實踐發展的雙重需要,整合北大學術資源和學科優勢,既做好“理論孵化器”,同時發揮“實踐推進器”作用,助力成果轉化與運用。
第三,實現理論研究“科學化”與“專業化”的統一。既要大力提升學工理論研究的科學化水平,也要積極增強隊伍研究的專業化能力,並在“精緻化”理念的指導下,推進刊物的持續創新發展,建設好北大學生工作隊伍交流思想、共同進步的平台。
第四,實現全國視野與國際標準的統一。一方面,北大作為走在全國高校前列的排頭兵,應當在全國範圍內起到示範引領的模範作用,尤其在理論研究領域內給全國其他高校的學生工作提供借鑑與示範;另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擁有國際化的廣闊視野,國際化背景下的理論研究工作也應當參照全球標準,逐步形成符合世界一流大學要求的學工創新視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