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大荒精神

(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鎖定
“北大荒精神”歷經演變,1994年12月,北大荒精神表述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2021年9月,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偉大精神,北大荒精神被納入。2022年4月,經報中央領導批准,北大荒精神內涵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甘於奉獻”。 [5]  [11] 
北大荒精神是黑龍江墾區的廣大人民羣眾在七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用青春與汗水、鮮血和生命,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鍊出來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為規範和工作作風的集中體現。這種精神已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國人民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它將永遠激勵着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中文名
北大荒精神
含    義
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4-5] 
形成時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代    表
王震、楊清海、周光亞、李在人 [12] 

北大荒精神歷史背景

從1947年起,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先後14萬復轉軍人、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10萬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地方幹部,近百萬墾荒大軍從四面八方奔赴北大荒。其中1958年王震率領十萬轉業官兵挺進荒原,掀起了北大荒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繼承發揚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南泥灣”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馬架、睡地鋪,戰勝重重困難,在茫茫沼澤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機械化國營農場羣。 [7]  [9] 
半個世紀來,幾代拓荒人承受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戰天鬥地,百折不撓,用火熱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號劃在了祖國邊陲那曾經荒蕪淒涼的土地上,他們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容的北大荒精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以楊清海、周光亞、李在人等為代表的第一批北大荒人,肩負着建設“糧食工廠”、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創造典型、示範農民和農村建設的責任使命,點燃了北大荒開發創業的星星之火。墾荒英雄們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們已把生命融入了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這片桀驁不馴的黑土地,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性鉅變。 [1]  [12] 
老一代北大荒人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墾區的開發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黑龍江墾區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為工農商學兵結合、農林牧工副漁綜合經營、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經濟區域。墾區始終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墾區的開發建設史是共和國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墾區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這十六個字字字鏗鏘有力,發人深思。北大荒人在創造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倉的同時,更用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忠誠與堅韌為後人留下了名傳千古的創業精髓。 [2] 
北大荒博物館內大型室內浮雕《北大荒人頌》 北大荒博物館內大型室內浮雕《北大荒人頌》

北大荒精神發展歷史

“北大荒精神”歷經演變,1986年,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孫維本同志在黑龍江省轉覆軍人開發建設墾區紀念大會上為“北大荒精神”題詞:“顧全大局、艱苦奮鬥、鋭意開拓、勇於獻身”。 [10] 
1994年,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在《歷史的豐碑, 永恆的財富——關於弘揚北大荒精神幾個問題的彙報》中,首次將北大荒精神表述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此後一直沿用這一表述。 [2]  [10] 
1997年8月,江澤民同志為黑龍江墾區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繼續開創農墾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8] 
2000年8月,江澤民同志視察黑龍江墾區,並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9] 
2016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省重要講話中指出:“加強幹部作風建設,黑龍江有不少有利條件,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 [7] 
2021年9月,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北大荒精神被納入。 [3] 
2022年4月25日,中央宣傳部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批覆,北大荒精神內涵表述確定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甘於奉獻”。內涵表述的調整,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新徵程上,黨和人民對於我們建設三大一航母、築牢壓艙石、當好排頭兵、端穩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寄託了更多期望、更高要求。 [5-6]  [11] 
北大荒精神形成

北大荒精神理論形成

北大荒人在豐富發展北大荒精神實踐的同時,對北大荒精神理論的探索研究、深化總結,從來沒有停止過。
北大荒精神理論體系較為完整,內容極為豐富,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好北大荒精神理論對於全面總結幾十年來北大荒經濟社會發展的光輝成就,深入挖掘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尤其是精神動力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從弘揚北大荒精神,發揚其輻射作用的角度看,亟待解決與回答“什麼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來源是什麼”、“北大荒精神的特徵是什麼”等一系列理論問題。
北大荒人對北大荒精神的認識,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零散到系統、從淺層次到深層次、從局部到全面的過程。大致分成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7—1985年),從理論開端到理論準備階段;第二階段(1986—1993年),從理論的建立到基本形成;第三階段(1994—1999年),從理論的形成到系統成熟;第四階段(2000—),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一、第一階段(1947—1985年):從理論開端到理論準備
從北大荒開發建設開始,墾區各級黨組織就十分注重用革命的精神來鼓舞人、激勵人。
王震同志以身體力行的革命精神,在點燃北大荒第一把荒火的同時,把紅軍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尤其是南泥灣精神的火種播撒到北大荒廣袤的黑土地上。1956年12月26日,王震在黑龍江省鐵道兵農墾局黨代表會議上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並對農墾局全面發展規劃和今後的任務作了重要指示。會上,王震贈給廣大鐵道兵復轉官兵一副對聯--橫聯:艱苦奮鬥;上聯:密虎寶饒沃野千里變良田;下聯: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
1985年8月26日,王震在佳木斯賓館接見了總局領導同志時對大家説:“他快滿八十歲了,到十月份,黨中央開會的時候,他要從第一線上退下來。在離開崗位之前,他特地再來北大荒一次向新老北大荒人作一次最後的慰問。他又説:北大荒人是一代英雄,開發北大荒的艱苦是世間少有的。三十多年開出二百萬公頃土地,這速度也是世界上罕見的。”
他接着説:“中國荒地還有兩大塊,一塊是在新疆,一塊在三江平原。三江平原還有約70萬公頃土地沒有開出來,這些土地多是常年積水的沼澤,要開這些土地必須象治理黃河一樣,中間要挖、兩面築堤,除了需要大量機械之外,更重要的還要艱苦奮鬥的北大荒人的精神。”
8月28日,王震同志在八五三農場歡迎晚會上的講話時説:“同志們開始來這裏的時候,是沼澤地帶,蚊子很多,同志們吃了苦,現在看來嘛,這個苦是可以加一個‘艱’字的,叫艱苦創業,可這個創業是勝利的,沒有苦就沒有甜,先苦後甜嘛。現在還是要艱苦創業,生活的改善是要依靠我們的勤勞和智慧……
我們國家還很窮,但新中國同舊中國相比,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這些頭髮白了的人和五、六十歲的人是清楚的,小青年就不知道了。我是湖南人,我們湖南省在解放前象這樣一個旅館(指八五三農場招待所)都沒有。所以,我們中國要建設社會主義,要獨力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1986年6月17日,時任中顧委副主任的王震同志為墾區題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
1990年7月,83歲高齡的王震同志最後一次到北大荒視察。他不顧疲勞視察了一批農場、工廠,農業科學院、校,興致勃勃地看了飛機作業,大豆噴灌和麥收,並揮毫為墾區題詞:“為國家提供一百億斤商品糧和肉、奶、糖等多種商品而奮鬥。”
以“艱苦奮鬥”為開端和核心,奠定了北大荒精神的理論基礎。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北大荒的各級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豐富發展着北大荒精神的理論。
1981年1月24日全省國營農場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在講到做好調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鞏固和發展墾區大好形勢時説:“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60年代初期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國營農場建場初期的艱苦創業精神;我們的黨員、幹部應當樹立這樣的志向,帶頭安心邊疆,安心農墾事業,以大局為重,在加速墾區現代化建設中做出貢獻。”
1985年在國營農場工作會議上,在談到抓好典型,樹立正氣,發揚光大北大荒人的光榮傳統提出:“我們墾區在30多年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北大荒人的光榮傳統。概括起來就是,吃大苦,耐大勞,勇於戰勝一切困難,艱苦創業,努力進取的革命品質;上下團結一致,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同志間的真誠感情;不為名,不圖利,在平凡的崗位上任勞任怨,為人民謀利益,為國家多做貢獻的獻身精神;顧全大局,分擔困難,服從命令聽指揮,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組織紀律性。這是北大荒人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優勢,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二、第二階段(1986—1993年):從理論的建立到基本形成
北大荒精神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精神成果。一直到80年代,尚未從理論上、從抽象的邏輯思維上,給予北大荒精神以嚴格的科學界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大荒精神的傳播與弘揚。
1985年8月26日至3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同志,受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委託,來墾區慰問廣大幹部和職工,並視察了友誼、八五三、八五二農場。8月26日,王震在佳木斯賓館接見了總局領導同志時,他説:“北大荒人是一代英雄,開發北大荒的艱苦是世間少有的。三十多年開出二百萬公頃土地,這速度也是世界上罕見的。”
他接着説:“中國荒地還有兩大塊,一塊是在新疆,一塊在三江平原。三江平原還有約70萬公頃土地沒有開出來,這些土地多是常年積水的沼澤,要開這些土地必須像治理黃河一樣,中間要挖、兩面築堤,除了需要大量機械之外,更重要的還要艱苦奮鬥的北大荒人的精神。”
1986年5月上旬,時任省委書記孫維本同志,到三江平原地區,對國營農場作了調查研究。在農場總局黨委彙報會上,孫維本同志首先談到了對北大荒的幾點印象。就北大荒精神問題,他説:“走這一路接觸了一些同志,接觸了幹部、職工和家庭農場場長。從接觸這些同志當中,我感覺到國營農場確實培育了一支具有北大荒人精神的隊伍。這北大荒精神將來要把它具體化。王強同志説,今年春節間你們已經議論過這件事,歸納了幾條。什麼是北大荒精神呢?主要感覺到這支隊伍組織程度高、紀律性強,特別有突擊任務的時候,這種特性就表現更明顯,保持了戰爭年代那麼一種指那打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麼一種精神面貌。”
在這次講話中,孫維本同志為墾區提出了一個嶄新而又亟待回答的理論課題,也促進了北大荒精神理論研究和弘揚出現了第一個高潮。
1986年7月20日,孫維本同志在黑龍江省轉覆軍人開發建設墾區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系統闡述了北大荒精神的內涵並號召在全省大力弘揚北大荒精神。他説:廣大轉覆軍人在墾區的開發和建設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在這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顧全大局、艱苦奮鬥、勇於開拓、敢於獻身的“北大荒精神”。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王震同志率領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南泥灣精神”。50年代的和平建設時期,王震同志又率領十幾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南泥灣精神”在“北大荒”生根、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北大荒精神”是“南泥灣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承和發展。它的核心就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捨得犧牲個人的利益;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甘願吃苦受累。戰鬥在黑龍江墾區的廣大轉覆軍人,既是“北大荒精神”的創造者,又是“北大荒精神”的體現者,還是“北大荒精神”的傳播者。“北大荒精神”曾經鼓舞着老一代墾荒者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現在,它也同樣給新的一代建設者帶來巨大的勇氣和力量,激勵着他們再展宏圖。“北大荒精神”將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源遠流長。它不僅是墾區廣大職工的精神財富,而且也是全省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同大慶的“鐵人精神”一樣,正在鼓舞着全省人民為振興黑龍江而努力奮鬥。
此階段,劉成果同志對北大荒精神理論的系統化、經常化、典型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第一,他深刻地認識到北大荒精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據此提出“北大荒精神是我們戰勝困難的法寶”的論斷。1989年12月13日,在黑龍江省農墾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分析了墾區的形勢,提出了經濟工作目標以後,要求“要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保證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任務的完成”。他回顧了墾區不怕困難和戰勝困難的光榮傳統以後,他説:“可以這麼説,一部墾區發展史,也是墾區幹部、職工、家屬發揚北大荒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勇於開拓的歷史。北大荒精神始終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這個傳家寶。今天,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前進中的困難,困難程度也比以前輕得多,克服困難的條件比以前強得多,只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治理整頓的新勝利。
北大荒精神之所以能成為我們克服困難、指引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這是因為,北大荒精神是一種極為寶貴的資源,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是墾區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資源一旦被充分開掘出來,就會成為淨化幹部職工思想境界的一種高尚的價值觀念,成為幹部職工團結奮鬥的一股凝聚力量,最終會轉變為推進墾區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的物質能量。”
他極為重視北大荒精神的精神動力問題。1990年9月2日,在黑龍江墾區精神文明建設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他首次提出“要把北大荒精神教育和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他説:“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決不只是一個物質文明建設問題,它必然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設,涉及到北大荒精神教育。因為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就是北大荒精神在90年代的具體體現。因為我們搞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必須艱苦奮鬥,不艱苦奮鬥是實現不了的。另外,要搞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從資金方面要堅持自力更生的精神,要以自籌為主,因為將來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資金從落實的渠道看,得有70%左右靠我們自已,其他農行的貸款也好,世界銀行的貸款也好我們都是要還的。那也是我們自力更生的表現,不是國家給你投資,不是無償的,所以必須從現在起,要把自力更生這個思想樹得牢牢的。明年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就要起步,那更要靠自力更生。今年秋收以後分配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明年的資金自籌這一塊落實下來。再一個就是我們為國家、為社會提供100億斤商品糧,這本身就是我們墾區對國家的奉獻。實際上,墾區目前的經濟實力要完成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的任務是有相當困難的,但是,我們有困難,國家也有困難,國家的困難現在就是缺糧。今年專賣糧難又是假象,從長遠看,糧食始終是個賣方市場,因為國家缺200億斤到300億斤糧食,現在靠進口來補充,需要花大量的外匯。我們黑龍江墾區作為農業生的國家隊就應該主動為國家承擔這樣一個困難。全國農墾系統要增加100億斤商品糧,我們要承擔73億到80億斤。這個任務是很艱鉅的。但是我們作為機械化力量比較強、資源比較多,又是國家大量投資開發建設的墾區,又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懷、支持下發展壯大起來的,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顧全這個大局,為國家承擔這樣一個困難。所以,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實質上是爭取要為國家多做奉獻,同時也顧全國家這個大局。在顧全大局方面,即解決國家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問題,國家大局要穩定,糧食得夠吃,我們是顧全這樣一個大局。另外,在資金方面,我們也要顧全大局,我們選擇的方針是自力更生,因為國家現在資金也很困難。拿不出更多的錢,這也體現我們顧全大局的思想。至於説勇於開拓,建設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就是一種開拓,當然這個開拓,是由過去廣度開發為主向深度開發為主轉變,我們要開荒400萬畝,要改造低產田2400萬畝,這就是在新形勢下,我們勇於開拓精神的再現。而且,通過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我們將由一個墾區變成兩個墾區,因為總產要翻一番。由廣度開發為主向深度開發為主轉變,生產力水平要由機械化向現代化方向轉變。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成的同時,我們墾區要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基地,這就是商品經濟由目前的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我們的經營由目前的粗放經營將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效益將由目前的低效型向高效型轉變。這些都需要開拓,而且在建設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深化改革,還要繼續開放,這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總之,在90年代發揚北大荒精神要和建設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緊密地結合起來。北大荒精神是我們的財富、傳家寶、優勢和特色,所以,一刻不能放鬆。”
第二,在北大荒精神理論的系統化上,有了較成型的思索。1990年8月20日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形勢報告會上,他系統地闡述了對北大荒精神理論上的觀點。他提出了對“北大荒”、“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的內涵”、“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一系列理論問題上的思索。
1990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精神》(於1995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一書編寫組全體成員會上,他進一步闡述了對北大荒精神理論的認識。以此為框架,形成了1995年版本的《北大荒精神》一書。
他説:“為會麼要寫這本書?要寫這本書是我提出來的。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我想説一下我的想法,主要是有這樣幾點考慮。
我到墾區近三年時間了,一年前提出了這個想法,那是因為我到墾區後接觸了北大荒、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的事業,使我受了不少的教育。我為能有機會加入北大荒人的行列,感到高興和自豪,感到這也是一種幸運。今年中秋節時我琢磨了幾句話叫做‘欣逢良機拓大荒,苦鬥三年當福享。笑看墾區轉機到,再戰百億商品糧’。北大荒這塊事業吸引、教育了我,我內心裏想,既然我加入了北大荒人這個行列,就要學習北大荒人,發揚北大荒精神,爭取做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羣體中合格的一分子。
同時,北大荒人、北大荒的事業、北大荒精神對我來説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感情。我覺得北大荒的一切都是可愛的,北大荒可愛、北大荒人可愛、北大荒的事業和未來更可愛,北大荒的春夏秋冬四季都可愛,北大荒四季黑、綠、黃、白各種顏色都可愛。黑是黑色的土地,肥沃土地是寶貴的資源,它象徵着富有。綠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象徵着希望。所以我説目前的困難並不可怕,我們的希望在綠色的田野上。綠色的草原牧牛羊,綠色的樹木是銀行,綠色的田野產稻穀,綠色的水面是魚塘。這都是可愛的。北大荒的黃色也可愛,它會帶來豐收和喜悦,同時也象徵着奉獻。北大荒的白色是純潔的。這就説明確實對北大荒應該有感情,所以,應該把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和事業寫出來,這是一種感情的驅使,一種政治責任感的激勵。我曾在《半月談》上看到一個材料,談到了一些中華民族的精神,如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女排的拼搏精神等等,但是沒提到北大荒精神。這不是説北大荒精神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夠,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我們有責任把它系統化宣傳出去。”
劉成果同志對北大荒精神深入思考,在2002年7月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墾探索錄》中輯有的理論文章中,有較為全面的論述。
第三階段(1994—1999年):從理論的形成到系統成熟
1994年,時任省委書記嶽岐峯同志在視察墾區時首次正式提出,全省人民都要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嶽岐峯同志的號召引起了墾區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總局黨委先後召開兩次座談會,就抓緊編著《北大荒精神》一書提出了具體要求。在12月召開的農墾工作會議上,與會的近300名領導幹部對總局黨委提出的《進一步加強北大荒精神宣傳教育的若干意見》進行了認真討論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後於次年1月以文件形式在全墾區印發。
1994年12月20日,省農場總局以《歷史的豐碑,永恆的財富--關於弘揚北大荒精神幾個問題的彙報》為題,就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內涵,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第一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首次將北大荒精神表述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份文件是流傳的北大荒精神四句話、16個字的表述可考證的最原始出處。
1995年12月《北大荒精神—幾代拓荒者的真誠奉獻》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劉成果同志在序言中指出:“《北大荒精神》是第一部系統地介紹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基本特徵和科學內涵,以及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怎樣弘揚北大荒精神,使其代代相傳的專門論著。”這部書共7章12萬字,從史的角度,對北大荒精神的誕生,“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四句話16個字進行了系統闡述。
1997年,為慶祝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50週年,江澤民同志於當年8月28日為墾區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繼續開創農墾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這一時期,北大荒精神的宣傳教育掀起了高潮。弘揚北大荒精神在墾區、全省乃至全國開始叫響。
第四階段(2000—):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十五”是墾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北大荒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世紀偉業,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及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發改委等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各有關廳局委辦的有力支持。尤其得到中央領導和省部領導的關懷。
2000年8月22日中午,江澤民同志乘專機赴我省東部重要城市佳木斯市。22日下午,江澤民同志視察了農墾科學院,會見了18位老軍墾、老農墾、老知青和青年代表,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並進行了座談。江澤民同志在聽取了大家的發言後,飽含深情地説:
“北大荒,全國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
過去,我們中央的許多領導同志都到這裏來過。比如説,談到北大荒,談到全國的農墾,包括新疆,就想起王震同志。嚴格説,王震同志從延安,從三五九旅,從南泥灣就開始抓墾荒事業了……
我最大的感覺,首先要説的是北大荒的變化,這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艱苦奮鬥的結果。剛才聽到的介紹,你們的糧食產量1999年達到180億斤,提供的商品糧可供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和海陸空三軍吃一年有餘。真是了不起呀!民以食為天啊!從這一點上,我要説,建設大規模、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是保證我們國家的安全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
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建設大規模商品糧基地,這是重大的戰略措施。我們國家要實現工業現代化,也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我看北大荒的奮鬥目標就是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最重要一點,就是弘揚了北大荒精神。這個精神財富是幾代人奮鬥出來的,它的作用不是物質財富所能解決、所能替代的。你們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我給你們題的詞主要就是發揚北大荒精神,就是要繼續開創農墾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此次黑龍江之行,江澤民同志欣然為墾區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温家寶同志作為曾主管共和國農業的中央領導和現任國務院總理,極為關注黑土地。自90年代以來,他在繁忙的國務活動中,安排出時間三次視察北大荒。
第一次,1994年8月16日至19日,冒雨視察北大荒。第二次,2000年8月22至23日,陪同江澤民同志視察北大荒。第三次,2003年8月2日,視察了墾區產業化龍頭企業九三油脂有限公司。
1994年8月19日上午,温家寶同志親切接見了總局、各管理局、總局機關部分單位的領導以及離退休老幹部並發表重要講話。温家寶同志指出,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由人民解放軍集體轉業官兵,以及大批支邊青年、知識青年和知識分子率先開創的農墾事業,經過40多年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重大的建設成就,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把一片荒原建設成為北方的一個糧倉,而且經濟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們取得建設成就的同時,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這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黑龍江省第十次代表大會,是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大會於2007年4月23日開幕,4月27日勝利閉幕。大會聽取了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錢運錄代表省委所作的《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而努力奮鬥》的報告。
報告在“建設和諧文化,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一部分,特別指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繼承發揚黑龍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勵全省人民投身全面振興的偉大實踐。”
2007年5月16日至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錢運錄先後來到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羣力集中區和平房集中區,深入北大荒領先聯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大什食品有限公司、完達山哈爾濱乳品有限公司、北大荒醫藥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北大荒龍墾麥芽有限公司和北大荒設施農業園區,瞭解墾區有關企業的生產、管理、技術創新、市場開發及基地建設等情況。
錢運錄同志強調指出,黑龍江農墾既要生產物質產品,還要繼續培育精神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斷弘揚北大荒精神。省十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北大荒精神,通過弘揚北大荒精神,進一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努力提高幹部素質,強化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提高領導幹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要通過集中宣傳北大荒60年的開發建設史和相關的先進典型人物,進一步擴大北大荒精神的影響。要組織召開一系列的座談會,回憶過去,評説現在,展望未來。各級新聞媒體要推出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形成宣傳報道強勢,為弘揚北大荒精神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在新的形勢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對北大荒精神的宣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這必將極大地鼓舞北大荒人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也必將極大地豐富北大荒精神的新內涵。 [2]  [8] 

北大荒精神大事記

1947年6月,松江省營第一農場(今寧安農場)成立。1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通北機械農場(今趙光農場)成立。
1949年,一批傷殘榮譽軍人創建伊拉哈(今榮軍農場)、伏爾基河榮軍農場(今新華農場)。
1954年9月,農建二師成建制移師北大荒。
1955年元旦,北大荒第一個鐵道兵軍墾農場——八五〇部農場(今八五〇農場)成立。8月30日,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奔赴北大荒。
1956年,1.74萬餘名鐵道兵奔赴北大荒。
1958年,王震將軍率十萬復轉官兵奔赴北大荒。
1959年9月27日,毛澤東在給轉業軍人李艾迴信中提到“問候北大荒的同志們”。當年,6萬山東支邊青年來到北大荒。
1960年4月24日,鄧小平到紅色草原牧場(後劃歸大慶市)視察。
1968年6月18日,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1968~1977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
1976年2月,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成立,實現全省國營農場組織上的統一。
1983年8月7日,鄧小平視察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
1984年初,黑龍江墾區開始試辦家庭農場。
1990年,黑龍江墾區啓動 100 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
1995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突破100億斤(達102.9億斤)。
1997年1月,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更名為黑龍江省農墾總局。8月,江澤民為黑龍江墾區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繼續開創農墾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2000年1月,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機關由佳木斯市搬遷至哈爾濱市。8月,江澤民視察黑龍江墾區,題詞 “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2002年3月29日,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05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突破200億斤(達205.3億斤)。
2009年6月,胡錦濤到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加強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
2009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突破300億斤(達330.5億斤)。
2010年8月,黑龍江墾區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
2011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達407.4 億斤)。
2016年5月25日,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 “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到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指出:“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温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12月16日,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掛牌。
2020年7月6日,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掛牌。8月,北大荒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達1028.36億元,進入世界品牌500強。12月,北大荒集團有限公司不再加掛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牌子,標誌着農墾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2021年2月,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擴大)會議召開,開啓全面建成農業領域航母新徵程。
2021年6月,北大荒品牌價值達1439.85億元。
2021年8月25日,北大荒集團第一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召開。 [9] 
2022年4月,經報中央領導批准,北大荒精神內涵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甘於奉獻”。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