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坊村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北坊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社區,位於虎門鎮中心,距虎門鎮政府約2千米。面積1.3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內有湧口崗山,海拔約30米。東北與郭武村相鄰,東連梁屋村,南接南坊村,西與竹洲村相望,北隔虎門大道與虎門寨相望。2015年末,北坊村户籍人口1158人。 [1] 
北坊村始建於宋末。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虎洲鄉,虎門人民公社金洲生產大隊,虎門區金洲鄉,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管理區,虎門鎮金洲行政村、金洲社區。 [1] 
2015年,北坊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海產品加工、製衣、電子、五金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10家,其中外資企業5家,民營企業5家,年產值1983萬元。村集體有廠房及配套設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總收入2543萬元,純收入1276萬元,資產2.23億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 
中文名
北坊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社區
地理位置
虎門鎮中心
面    積
1.35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1158 人(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北坊村歷史沿革

北坊村始建於宋末。
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虎洲鄉,虎門人民公社金洲生產大隊,虎門區金洲鄉,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管理區,虎門鎮金洲行政村、金洲社區。 [1] 

北坊村行政區劃

北坊村為東莞市虎門鎮金洲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金洲社區行政區劃代碼441900121021。 [2] 

北坊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北坊村位於虎門鎮中心,距虎門鎮政府約2千米。面積1.3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內有湧口崗山,海拔約30米。東北與郭武村相鄰,東連梁屋村,南接南坊村,西與竹洲村相望,北隔虎門大道與虎門寨相望。 [1] 

北坊村人口

2015年末,北坊村户籍人口1158人,其中男558人,女600人;80歲以上40人,最年長者96歲(女)。外來暫住人口5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74人。 [1] 
北坊村 北坊村

北坊村經濟

1949年,北坊村譚燦光開辦復興草蓆廠。北坊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莞草為主,兼種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及果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坊村有耕地1009畝,曾大面積種莞草,盛產年種有321畝,總產量達3423擔。1990年5月,北坊村引進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20世紀60年代初,種植的蔬菜有圓椒(燈籠椒)、椰菜花、黃芽白(大白菜)等,曾大量出口香港。20世紀90年代,隨工業的發展和農村城市化建設加快,傳統農業生產逐年衰退。2010年,全村已沒有耕地。
2015年,北坊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海產品加工、製衣、電子、五金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10家,其中外資企業5家,民營企業5家,年產值1983萬元。村集體有廠房及配套設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總收入2543萬元,純收入1276萬元,資產2.23億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 

北坊村社會事業

北坊村教育事業

民國三十年(1941年),金洲(含北坊村)興辦“仰農學校”。該校位於北坊村“八家廳”。後與南坊村私塾合併,改設在南坊村譚氏宗祠,簡稱“樹德堂”。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金洲北坊村民譚亮暉捐資辦學,稱“東莞縣赤龍鄉金洲村第十二保國民小學”,簡稱“金洲小學”,首期招生100人,校址在北坊岡陵公祠內。 [1] 

北坊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北坊村內有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所,公園1座。 [1] 

北坊村基礎設施

民國三十六(1947年),北坊村民譚亮暉等聯合捐資建造新湧木橋。當年曾代表虎門參加在重慶召開的工商年會。1973年,北坊村通電。1976年,通電話。1984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互聯網。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1] 

北坊村交通運輸

北坊村有鎮道連升路、培英路、教育路穿經村境。 [1] 

北坊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北坊村因村莊建在金洲靠北的牛山西邊,故名北坊村。 [1] 
  • 傳統民居
北坊村有廣府傳統民居5座。 [1] 
  • 世居村民
北坊村世居村民有譚、陳、王等姓,以譚姓為主。譚氏先祖約於南宋時期遷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遷至東莞虎門。 [1] 
  • 本地方言
北坊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1] 
  • 村史民約
1997年,北坊村民譚燦光纂修《北坊村簡易村史》,2011年金洲社區制訂《村規民約》。 [1] 
  • 相關歷史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令沿海居民向內陸遷移五十里,大小船隻一律禁止出海。金洲(含北坊村)居民被迫向內遷移,致很多民眾露宿野外,死者眾多。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才允許被迫遷移的沿海居民遷回原籍。清嘉慶元年(1796年),北坊村民譚鎮基在北坊村河上建石橋1座。民國十七年(1928年),金洲(含北坊村)、海南柵、寧洲等鄉農民武裝與地主豪紳武裝民團發生衝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虎門民眾自衞中隊金洲(含北坊村)聯保自衞小隊成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艦炮擊虎門,沿海居民(含北坊村)向內地、山間疏散。民國三十年(1941年),中共金洲(含北坊村)黨小組成立,屬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中共北柵支部領導。1958年,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率中山大學中文系400餘名師生到虎門蹲點,部分大學生與北坊村民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 [1] 

北坊村風景名勝

  • 北帝古廟
北帝古廟,始建於清末,重修於1988年,供奉北帝,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北帝誕,信徒都到此上香拜祭。 [1] 
北帝古廟 北帝古廟

北坊村地方特產

北坊村傳統節慶食品有油角、煎堆、炒米餅、響丸、粽。 [1] 

北坊村榮譽稱號

2008年12月,金洲(含北坊村)被廣東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衞生村”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