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喬

鎖定
北喬,評論家,作家,詩人 [3]  ,江蘇東台人,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曾參加第二屆中國文聯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和全軍首屆美術書法理論批評班,魯迅文學院26屆高研班(文學批評)學員 [22]  。曾從軍25年,立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從事10年攝影后,1996年初漸轉向文學創作、文學研究和美術批評。在《人民文學》 [10]  《詩刊》《十月 [11]  》《解放軍文藝》和《當代作家評論》等發表小説、散文、詩歌、文學評論和書法繪畫評論等。出版長篇小説、新兵 [4] 當兵》、小説集《尖叫的河 [31]  》《走火》 [29]  、散文集《遠道而來》 [23]  《三生有幸》 [24] 詩集《大故鄉》 [27]  臨潭的潭 [6]  和文學評論專著詩山 [5] 劉慶邦的女兒國》《貼着地面的飛翔》《約會小説》等二十 [29]  [23]  。曾獲第十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 [20] 第八屆黃河文學獎 [19]  、烏金文學獎、第十屆冰心散文獎 [33]  、第三屆三毛散文獎 [14]  、首屆林語堂散文獎 [12]  、第三屆海燕詩歌獎 [13]  、第四屆劉章詩歌獎等。現居北京。
中文名
北喬
畢業院校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職    業
作家、評論家、詩人
主要成就
第10屆解放軍文藝大獎
出生地
江蘇東台

北喬主要著作

《尖叫的河》,小説集,浙江文藝出版社,2023年2月 [32] 
《走火》,小説集,中國文出版社,2023年1月 [29] 
《遠道而來》,散文集,太白文藝出版社,2021年12月 [23] 
《三生有幸》,散文集,河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4月 [24] 
《大故鄉》,詩集,中國言實出版社,2022年10月 [28] 
《初心記》,散文集,研究出版社,2022年8月 [25] 
天要下雨》,小説集,百花洲文藝出版,2014年2月
《約會小説》 [26]  ,小説評論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7月 [1] 
貼着地面的飛翔》,武警作家論,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1月
劉慶邦的女兒國》,評論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5月
詩山 [9]  ,詩評集,中譯出版社,2021年1月
新兵 [8]  ,長篇小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年1月
《當兵》, 長篇小説, 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年3月
臨潭的潭 [7]  ,詩集,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年7月
天下兵們》,系列散文,人民武警出版社,2007年5月,
《營區詞語》, 系列散文,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1月

北喬文學作品獲獎情況

北喬小説

(長篇小説)《當兵》   第七屆武警文藝獎,2004年5月
(中篇小説)《霧像煙一樣燃燒》 “99讀書人杯”世界之旅網文大賽金獎,2005年1月28日
(小小説集)《口令的味道》   鄭州小小説學會獎,2005年4月25日
(中篇小説)《有歌就唱》   《解放軍文藝》2006年度軍旅文學優秀作品,2007年3月,
(短篇小説)《家書》   1997年《橄欖綠》優秀作品獎,1998年2月
(小説)《槍娃》  《百花園》1999年度讀者推薦優秀小小説作品獎,2000年1月
(小説)《秘方》   首屆軍旅網絡文學大賽二等獎,2007年2月,
(短篇小説)《香麥》  “眾盈杯”首屆網絡文學大賽小説類一等獎,2005年7月5日,
(小説)《大拇指》   2002年中國年度最佳小小説

北喬散文

散文集《遠道而來》 第十屆冰心散文獎 [34] 
系列散文集)《營區詞語》   第十屆解放軍文藝獎,2002年1月
第五屆武警文藝獎,2001年4月
(散文)《我愛毛澤東選集》 中宣部等11部委主辦全國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徵文一等獎,2007年4月,
系列散文集天下兵們》 第九屆武警文藝獎散文類一等獎,2008年4月17日
(散文)《鞋墊》  首屆軍旅網絡文學大賽一等獎,2007年2月,
(長篇散文)《信》    第七屆武警文藝獎,2004年5月
(散文)《榮譽室光榮榜》    2006年度“橄欖杯”好作品獎。2007年2月,
(散文)《磚頭橋》,  “99讀書人杯”世界之旅網文大賽優勝獎,2005年1月28日
(散文)《一根生日蠟燭》   1997年《中國武警》優秀作品獎,1998年1月
(散文)《槍》,首屆林語堂散文獎,2013年10月
(沉默的河流),第三屆三毛散文獎 ,2021年5月 [14] 
(散文)《流動紅旗》 第九屆長征文藝獎 2021年9月 [15] 

北喬詩歌

第三屆海燕詩歌獎 , 2021年1月 [16] 
詩集《臨潭的潭》,第八屆黃河文學獎,2022年3月 [21] 

北喬文學評論

評論專著《劉慶邦的女兒》, 第十一屆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2008年11月
作家論)《鄉野風骨》, 第六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2011年5月
(文學評論)《軍事題材文學中的“槍”之話語》 第七屆武警文藝獎,2004年5月
(文學評論)《鄉情鄉土鄉味》  2004年橄欖杯好作品獎
(評論)《温暖的心靈旅程》  橄欖杯優秀作品獎,2005年度
作家論)《追求歷史的真實與詩性》 第九屆武警文藝獎評論獎,2007年1月
(評論)《和平年代軍人的一種生存狀態》   首屆軍旅網絡文學大賽一等獎,2007年2月,
(評論)《傾聽,總會有收穫》   新浪網大眾書評一等獎,2007年9月

北喬社會評價

北喬評《約會小説》(鄭潤良)

北喬將關注廣闊的當代文壇實力派作家,曹文軒、張煒、劉震雲、李洱、艾偉、賈平凹、蘇童等人的長篇新作,殘雪、葉廣苓、陳希我、陳啓文、遲子建、徐坤、畢飛宇、裘山山、劉永濤、劉醒龍、朱山坡、周瑄璞等軍內外作家的中短篇小説創作無不納入他的視野。
根據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及閲讀經驗,北喬往往能以婉轉自如的方式將讀者導引到所評論作品的精妙之處,並對作品的藝術特質作出一語中的的判斷。比如他認為張煒的《外省書》“該是內省書才對。我們應當自省、反省,聽一聽生命的回聲,但我們必須知道這樣做的準則和目的”;他認為《英雄無語》的作者項小米“給了我們一個碎片式的英雄,消解了我們仰望和膜拜英雄的姿勢與心態,那一連串的質詢、拷問和反省的呼喚,使得我們帶着平視和敬重的心情去體驗英雄的心路歷程”;他認為《花腔》的作者李洱“是在告訴我們,歷史就是一部‘花腔’,箇中的真腔實味真是難辨難品”。這些判斷,滲透着評論者真切的閲讀體驗,無疑是非常精準的。 [17] 

北喬評《貼着地面的飛翔》(王秀濤)

北喬 北喬
《貼着地面的飛翔》雖是一部評論集,但意義顯然不侷限於對個體作家創作的論述,其建構武警文學史的企圖是非常明顯的。文學史的書寫有多種模式,譬如作家論模式、文體史模式、專題史模式、混合史模式等等,而作家論模式作為最常用、最基本的文學史書寫方式,《貼着地面的飛翔》既是採取這種形式。這種著史模式的價值在於,最能體現著史者的個人色彩,而且對作家、作品的點評所體現出文學感悟和審美感受,對作家、作品的歷史定位也是構建文學史的基本前提。北喬在書中精當的藝術點評體現出的審美感悟力同樣值得稱道,文本的細讀、印象式的點評,在當下的文學批評中顯得難能可貴。當下文學批評所瀰漫的理論崇拜和理論焦慮,以及對作品細讀的忽視,在很多程度上都遠離了文學批評的最初旨歸,而北喬的這些文章則最為接近文學批評的本質,以作品為中心,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細緻呈現了作品的藝術特徵和作家的創作特色。譬如在《心靈家園的純粹陽光》一文中,他對曹宇翔的評論就頗為精彩,“曹宇翔的敍事策略定位於生活的原生態再現,以寫實性的手法精心撫摸視野之中的天地萬物,芸芸眾生。成長的風景、生活的細節,因他的用心用情而得到清晰的還原,既精煉又不失真。生活之中的感動和碎片,由於他的有心和敏感,在他的心靈之上烙下了無數的印跡,並在時光中得以永恆。以詩化的語言講述日常化的生活,用詩性的思維處理世俗之事,需要很高的藝術把握力。曹宇翔顯然具備了此種能力,才有了他凝鍊、通暢的審美與真實、富於質感的生活講述”,這段評論不但把握住了詩人創作的審美特質,而且這樣的文字也認同詩一樣,盡顯文學批評的細膩和優美。

北喬評長篇小説《新兵》(晏傑雄)

《新兵》是北喬2021年新出的一部長篇小説,主要講述了夏奇寒、唐志剛、白小柱、吳加林等十餘個人物的新兵訓練之路。作者幾乎是以全知視角構建了一組處於新兵大隊這一視域下的人物羣像,每一個人物都有着複雜的思想、特殊的經歷。在閲讀每一個人物時,我們都彷彿在親身經歷一段真實的故事,體驗性極強的敍述技巧與手法深深地吸引着讀者。而當我們跟着人物經歷反思時,不只是人物會恍然大悟,就連讀者也會有茅塞頓開的領悟。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新兵大隊中的人際交往,對於這一幫子新兵來説,與新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打交道卻成了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學習、反思、理解,以便能靈活運用。小説的背後,藴藏着具有20多年軍旅生涯的北喬對綠色軍營的美好懷念,以及對新兵生活的回望。
小説主要角色都從屬於一個集體,即新兵大隊的七班,在這個集體中人物關係處於一種微妙的不定態。隨着時間的遷移和故事的不斷髮展,不同人物之間的關係也在不停地變化,或是逐漸親密,或者產生分歧,不過在最後都被完滿地一筆帶過,説明作者並非有意展現同一個班戰友之間的多種分歧,而是着眼於新兵在大隊裏的經歷給予人物個體的人生意義,比較典型的就是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作為同在一個舞台上的角色,情節的精彩需要矛盾的碰撞來激發,而正是這些火花,隱隱之中在向讀者們透露作者的心聲,也許那正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關於人作為社會性生物的交往意義。 [18] 

北喬評《臨潭的潭》(王寧)

《臨潭的潭》上半部“高原詩經”即從各個不同視角,全景式地展示了高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地理座標,揭示高原的“性格”。而在這個呈現高原面目的過程中,作者沒有流於泛泛地記錄,而緊緊圍繞着自我內心對故鄉與高原的同一性表達,將現實情境引發的自我記憶交融一體,自省自警,隱約流露出體恤蒼生、悲憫大地的情懷,卻從不流於口號式的簡單化表達,因此讀來別有情味。
無論與是高原獨語,還是打撈記憶、回味鄉情,作者總帶有一種情不自禁,一種自然天成的起承轉合,由眼前而達於記憶,在高原與故鄉之間無障礙地切換。如果説高原的宏大、厚重、深刻,是無所不包容的“大海”,那麼故鄉同樣是包容、是寬慰、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其實作者突破了一般作家深入生活的“身入、心入、情入”的單純界面,已經將高原視為故鄉一體的存在,從內心深處無條件無障礙地接納了高原。他不吐不快,將所有細碎的情愫,寂寞的角落,逐一地與高原訴説。
作者在上部“高原詩經”中傾訴了對高原的前世今生的多重描摹和想象,那麼在下部“隱喻或遼闊”中,則由“他鄉”放歸到“故鄉”。儘管作者身心俱在高原,距離造成了審美角度的不同,詩心被放飛得更加遙遠,他一次次突破形而下層面,走向生命體驗的形而上隱喻,走向記憶與鄉愁的遼闊之門。其實,對鄉愁、雙親、童年記憶的書寫在上部“高原詩經”當中已多有體現,而下部中作者身在高原,感同身受,詩情漸漸衝破對高原一隅書寫的侷限,更多轉向了對鄉愁、童年、雙親的追憶與表達。高原與故鄉,一方面它們有着實體的意義,另一方面更隱秘的意義在於它們已成為作者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對照點,二者在一定距離上彼此呼應,助力作者尋找新的詩歌敍事視角和情感的寄託。“他鄉”與“故鄉”其實某種程度上合而為一。

北喬評北喬長篇小説《當兵》(王樹增)

北喬 北喬
北喬的《當兵》選材於武警部隊連隊官兵的生活,筆觸細膩,細節生動,情節飄逸。作者運用性格細節的才能十分突出,筆下人物性格鮮明,真實生動。尤其對餘洋這個人物的描寫,深入細微,通過這個心靈懷傷痛的青年從軍這後經歷的緊張的警營生活和驚險的戰鬥考驗,描繪了一個當代青年在部隊這個特殊的環境之內的心路歷程,從而多側面地勾勒出武警部隊基層生活的多層面圖景。其作品中濃郁的“兵味”,真實、深刻,同時令人感到親切的“味道”,是自20世紀80年代軍事文學高峯時期以來久違了的“味道”,是很多軍旅作家不肖或者不敢觸及的領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最大官階是排長,大量鮮活的人物形象是普通戰士,這樣的選材和安排,可以肯定是作者有意為之。這需要勇氣,同時也考驗作者對基層官兵生活的熟悉程度,在全軍長篇小説創作上。連年呼籲“寫基層”,但是數年不見成果,可以預見,這部作品經過精確加工之後,將會至少在“寫兵”這個角度,引起軍內文學界的關注。

北喬序北喬《劉慶邦的女兒國》(曹文軒)

北喬這回做慶邦的小説解讀,一是慶邦的小説值得去研究(在當代,像慶邦這樣講究短篇小説藝術的作家屈指可數),二是北喬所選擇的角度獨特——他並沒有企圖對慶邦的小説作出全面的價值判斷,而是擇其一脈加以細緻入微的梳理與分析,不扯別的,就讀作品,甚至就事論事,這樣就遠離了吹牛皮説大話的危險。
像北喬這樣有耐心讀文本的批評家,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他在慶邦的文字世界裏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對慶邦小説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每一個細節,都不輕易地放過,完整地將那小説説與我們,解讀與我們。他從頭説起,一路下來,就是説這些文本,讀讀説説,指指點點。我有時居然有那樣的想法:我不讀慶邦的小説也行了。同時又被他説得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看慶邦小説的慾望。
我以為這樣的批評是一種有效的批評。

北喬女兒國——鄉村裏最鮮亮的記憶(王紅旗)

北喬作為男性寫作和批評家的雙重身份,撰寫的一部散文評論集《劉慶邦的女兒國》問世了。
北喬與劉慶邦在心靈的鄉土相遇,撿拾童年記憶的碎片,以一個個女人身體和精神成長的故事,在人性的原點上重合閃光,共同構築起遠離都市奢華的最淳樸最鮮亮的鄉村“女兒國”。以詩性語言和多維視角,拓展着從本土民間“草根”探測女性生存意義的文學空間,講述着人類本真至愛的“善根”在鄉村。因為,那裏有鄉土的滋潤與厚澤。
這部散文評論集,是北喬用敍寫與評述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多重視角,通過對劉慶邦筆下的五十多位鄉村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呈現她們在遙遠的鄉村裏最鮮亮的記憶。借一幅幅女性鄉村生存場景把這種美好的記憶鋭化成女性形象的長廊,以具有鮮明個性的羣像,留給當代女性文學歷史。是可喜可賀的!以女性為主體來探索“母愛”的源頭與涅盤之痛,來表達女性在身心遠離鄉土後的雙重劫難。是發人深思的!這種切入的方法在男作家裏也是不多見的。

北喬一個人的村莊(張佳慧)

北喬 北喬
其實北喬所有的小説都可以叫做《朱灣村往事》,在他的小説裏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影子,如廢名、沈從文、蕭紅、蘇童、莫言、遲子建……這些或明或暗的影子彷佛一副副鄉土中國的縮影,愈來愈清晰,最後,它們疊合在一起——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北喬,一個從朱灣村走出來的兒童、少年、小夥、軍人、文學從業者,一直走到了京城的文學界,走向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文學刊物。可是,讀他的小説,我卻覺得他從來未曾離開過那個生他養他的朱灣村,套用聞一多的一句歌詞就是“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應該説,這是北喬小説的一種基調,朱家灣類似一個人性的演練場,慾望的集結地,更是一個靈魂的棲息所。如果從結構的把握和韻味的渲染上來講,我更喜歡他的短篇,駕輕就熟,從容自如,因其短小而更顯精巧,似乎混合了詩歌的雅緻、剔透與散文的藴藉、散淡。
這就是北喬的世界,他希望用一顆未泯的童心與自然通靈,他做到了,所以,他是幸福的。

北喬為普通士兵的“存在”作證(傅逸塵)

北喬 北喬
北喬用上百萬字極其耐心與細膩地講述和描驀武警普通士兵的生活,其寫作倫理一定是與這句俗語有關。在我的想象裏,這句俗語真實地描述了北喬內心與情感的深處之痛,雖經世事蒼桑,卻難以平復。這句俗語後來又幻化成了一種詩的意象,這意象與北喬的生命與靈魂疊印在一起,召喚着他的文學之路。數十萬字的“營區系列”作品一方面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內含,另一方面則舒緩了北喬難以平復的心靈深處的痛感。曾經的武警基層的生活肯定讓北喬無法忘懷,甚至刻骨銘心,這是北喬寫作上述作品的基礎,或者叫源頭。北喬要用一系列的作品還原那些普通士兵們的生活,要復活他們質樸的青春時光,為他們曾經的“存在”作證。寫作“營區系列”的北喬並沒有留停在感性的想象之中,他顯然把這句俗語進行了形而上的提升與概括,於是這句俗語成為了他作品的核心思想,或者叫做靈魂。北喬的敍述和描寫是沉靜耐心的,也是平實深刻的;你甚至會覺得安靜得有些笨拙,孤獨得有些悲壯,他就像一個忠實而隱忍的守園人,年復一年地看護着沉寂的營區,見證着軍旅生活的“存在”,守望着職業軍人的精神家園。荷爾德林説,文學是為“存在”作證。“存在”是文學的精神邊界,“存在”也是文學的永恆母題。那些偉大的文學一直在為人類的基本在場作出描述,解釋和辨析——這是它的根本價值所在。“營區系列”作品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見證了北喬探尋軍旅生活常態的執着努力,也體現出了北喬對新世紀軍旅文學“獵奇”之風的堅定反撥,更彰顯了北喬以此建構、解讀軍營亞文化的文學抱負。
我相信,“營區系列”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必將隨着現實“存在”境遇的不斷複雜和嚴峻而得以凸顯。也許,在這樣一條直抵精神窄門的文學小徑上,北喬依然要孤單遠行;但我從他的背影中已然依稀感受到了一絲決絕與驕傲,畢竟,對於一個文學探險者和朝聖者來説,在路上,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北喬評北喬《口令的味道》(張志忠)

北喬是一位非常年輕同時也非常勤奮的作者,先後有數部作品在軍內外獲獎。他的散文集《營區詞語》和長篇小説處女作《當兵》,都是取材於現實的軍人生活,他所擅長的,就是能夠把和平時代的營區歲月表現得有聲有色,趣味盎然。《口令的味道》所收錄的數十篇軍旅題材小小説,也充分展現了他的這一特長,短小精煉,以少勝多,構思精巧,可讀性強。作品以普通營區的兵們為着力點,以兵們的生活為場景,以兵們的故事和情感為情節,兵味濃醇。當然,能夠從被條例和命令規範得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發現生命的活潑韻律,能夠在被軍裝和正步走齊步走調教得整齊劃一的神態下發現千人千面人言言殊,首先需要的就是對營區的魂髓的理解,需要對戰士的切膚的關愛,需要剖析人心燭照靈魂的精神高度。

北喬基層官兵形象的生動寫照(汪守德)

北喬 北喬
北喬散文體的《營區詞語》參加全軍的文學評獎,就以其獨特的角度和富於機趣的闡釋,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在當年榮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那時我就對北喬的這種獨具匠心頗為讚賞。人們常説,軍營的生活是很豐富的,有着寫不完的人物,説不盡的話題,北喬所做的可以看作是一個很有説服力的註腳。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獲獎後的他沒有止步,仍然勤奮如初,孜孜以求,時隔幾年之後,又推出了這部聚焦於連隊,拿基層官兵説事的《天下兵們》。令我深為感動的是,在有的作家對部隊生活興趣降低,或越來越與基層官兵情感隔膜的情況下,北喬卻把注意力始終放在連隊,並且以不變的情懷和極大的熱忱來言説那些可愛的基層官兵。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是應當給予褒獎的。

北喬評北喬《營區詞語》(張志忠)

北喬 北喬
敢用這最沒有故事沒有情節的詞語方式(在這一點上,北喬可能是目前走得最遠的)來結撰一部作品,可以見出作者的自信和對兵營生活的捻熟。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沒有對軍營(警營)生活的長期體驗、積累和玩味,怎會敢於採用這種非常鬆散的筆法,怎會有如此創意和寫作?如同作者所言,“營區是條河,兵味十足的詞語像一條條五花八門的魚在竄遊在蹦跳”。軍營嚴格的規範,和青春特有的朝氣,激活了這羣魚,讓它們活蹦亂跳地躍出水面,卻不准它們動作太大跳上岸去,這是作者明確地意識到的。因此,缺少對軍營生活的理解和關注的人,解讀起來可能會有些隔膜,對於能夠認同者,《營區詞語》則有着“倩麻姑向癢處搔”的會意和快慰。

北喬加入協會情況

江蘇省攝影家協會(1994年6月)
徐州作家協會(1996年2月)
江蘇省法制新聞協會(1996年11月)
江蘇省作家協會(2000年11月)
中國散文學會(2004年12月)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4年12月)
北京作家協會(2005年3月)
中國作家協會(2005年11月)
中國林業文聯(2006年4月)
中國小説學會(2008年2月)
中國微型小説學會(2008年4月)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09年12月)

北喬影視編劇

2000年擔任電視連續劇《中關村風雲》(22集)策劃和編劇;
2007年,擔任中央電視台《風雪北疆行》系列專題片策劃和編劇,並完成部分攝像工作;

北喬新聞報道

北喬 北喬
精通文字、攝影和攝像,擅長典型報道,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豐富。先後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公安報》等各級新聞單位用稿3200餘篇,體裁涉及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圖片、攝像等。是20多家新聞單位的特約記者或通訊員,50多次獲獎,60多次被各級新聞單位評為先進個人或優秀通訊員。為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江蘇省法制新聞工作者協會員。有多年與媒體協作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自2002年起,負責編輯《武警森林指揮學校學報》。
2005年12月,擔任中央電視台《風雪北疆行》3集專題片總策劃和總撰稿,並擔任部分攝像工作。
主要報告文學作品
一路走來一路歌》  刊於中國作家看昌平《踏上昌平的土地》 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
《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學生,五湖四海的兵》 刊於《中國武警》2001年第3期
《特警武教頭和他們的弟子》  刊於《江南警界》2000年第5期
《圓夢》 刊於《中國武警》1999年第4期
《你的故事我的歌》  刊於《中國武警》1998年第6期
《説説我們這個當家的》  刊於《武警後勤》1997年第3期
《一舉一動總關情》  刊於《中國武警》1997年增刊
《今夜星光燦爛》  刊於《警察與體育》1996年第34期合刊
《習武迷王東剛》  刊於《警察與體育》1994年第6期
《一羣穿橄欖綠的活雷鋒》  刊於《徐州團訊》19993年第2期

北喬個人表彰

二等功
2007年12月
三等功(9次) 1989年1月 1993年2月 1994年1月
1995年2月 1995年11月  1996年11月
1997年11月  1998年12月 2004年11月

北喬其他信息

2008年3月7日,參加中央電視台軍旅文化大視野鐵打的營盤鑄造新時代的兵節目錄制,擔任嘉賓。
2021年1月,擔任第三屆豐子愷散文獎初評委員會委員。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