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評書

鎖定
北京評書是一種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傳統説唱藝術。北京評書在春秋時期即有雛形,形成明末清初,奠基與清末民初,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北京評書盛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省和東北等地。 [2] 
北京評書通常是一個人表演在演出時,在台上擺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桌上放三件道具:醒木、摺扇、手帕。也有的演員不用桌椅和其他道具,自始至終立於台上表演。 [5]  代表書目有《三國演義》《楊家將》等。 [2] 
2008年,北京評書被列入北京市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57。 [1-2] 
中文名
北京評書
遺產編號
Ⅴ-57 [1] 
遺產類別
曲藝
流行地區
北京、天津、河北省和東北等地。 [2] 
代表人物
劉蘭芳袁闊成連麗如單田芳
始興年代
明末清初
經典劇目
《三國演義》《聊齋》《楊家將》

北京評書歷史沿革

北京評書
可溯之源
春秋時期,説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墨子·耕柱》:“能談辯者談辯,能説書者説書。”句中的説書指的是講故事,而不是説書藝術。 [4] 
漢代,中國民間已經開始流行説書,《漢書·藝文志》記載:“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説者所造也。” [4] 
宋代,中國各地的説書人,通過使用當地的方言,將傳承下來的講述內容,與當地所發生或流行的事件相結合,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在各地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和流派。使用普通話或與普通話相近的方言來説演的曲藝形式,被稱為“評書”;流行於北京地區的評書,被稱為“北京評書”。 [2] 
正式形成
1662年,柳敬亭曾在北京説書;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説評書。另説明末清初,江南説書藝人柳敬亭來北京時留傳下來北京評書。 [2] 
1735年(雍正十三年),王鴻興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2] 
清末民初,北京評書的奠基時期,説書場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書館、書棚子和明地書場,代表人物有雙厚坪,以及潘誠立 [2] 
1916年,北京評書研究會成立。研究會修訂了經常上演的四十餘部書目,最終確定了十三種袍帶書、十三種公案短打書、兩種神怪書.一種狐説鬼書,共計二十九部可以經常上演的書目。 [3]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隨着廣播事業的發展,評書從茶館、書棚進入了電台,廣播為評書提供了新的演出場所和演出方式,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演員的知名度,擴大了評書對聽眾的影響面,促進了評書藝術的發展。 [5]  北京評書發展到興盛時期,代表人物有王傑魁連闊如陳士和等,此時名家輩出,傑作薈萃。他們擅長講冠笏袍服、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 [2] 
發展拓新
1949年,北京評書進入到拓新時期。評書藝人邊演邊改,摒棄傳統評書中的封建糟粕,進行創新。 [5]  連闊如率先表演了短篇評書《橫渡烏江》。 [3] 
20世紀50年代,趙英頗編演了《一架彈花機》《登記》等新書目;北京宣武説唱團李鑫荃,根據同名長篇小説改編了《紅巖》《平原槍聲》《野火春風斗古城》。
1957年,四川省博物館發掘出土的一尊漢朝説書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證明漢朝已有民間説書專業藝人出現。 [4] 
20世紀60年代,李鑫荃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紅巖》《平原槍聲》;袁闊成錄製了《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巖》《赤膽忠心》《野火春風斗古城》《暴風驟雨》《保衞延安》《創業史》等。 [3] 
1966年,評書藝術停止發展。 [3] 
1979年,劉蘭芳錄製評書《岳飛傳》,數十家電台進行轉播。 [3] 
1985年,田連元在遼寧電視台錄製了評書《楊家將》,這是第一部電視評書。 [3] 
1992年,中央電視台開辦了“電視書場”欄目,邀請袁闊成演説《三國演義》《西楚霸王》;田連元演説《水滸人物》;田佔義演説《民國風雲》等書目。 [3] 
20世紀90年代,評書界評選出“四大名家”,分別是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 [3] 

北京評書藝術特點

北京評書表演形式

北京評書為一人表演。演出時,在台上擺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桌上放三件道具:醒木、摺扇、手帕。演員坐着表演,隨着時代的發展,也有的演員為適合自己表演,不用桌椅和其他道具,自始至終立於台上表演。 [5] 

北京評書表演特徵

北京評書表演時使用口頭語言來進行表演,在語言運用上,評書常常以第三人稱的敍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和規範。 [2] 
表演程序
北京評書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説段小故事,然後進人正式表演。 [2] 
表演技巧
正式表演時,以敍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説“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徵做一描述或交待;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讚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説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串口”),及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強化説演效果。在故事的説演上,為了吸引聽眾,北京評書表演者以製造懸念及使用“關子”和“釦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 [2] 

北京評書演唱特點

北京評書以長篇大書為主,後也出現過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用於晚會的短篇書。 [2] 

北京評書藝術流派

“貫口”派:以貫口取悦觀眾,表現出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風格。這一排善於“使掛子”(交戰工架的表演),採用“大開門”(模擬人物武打的動作幅度較大),突出“火功”(神完氣飽、火爆有力)。比如連闊如説的《東漢》《三國》《水滸》等。 [8] 
“方口”派:以方口取悦觀眾,表現為整齊乾淨、郎朗清澈的風格。藝人以清楚的口齒、準確的神態,鋪排情節,刻畫人物,如秋水瑩明、春江流暢般地評講出來。方口派善於塑造人物,刻畫性格,善於“使掛子”,以“小開門”(模擬人物武打的動作幅度較小)為主,“大開門”為輔,突出“靜功”(説表細膩,含蓄洗練)。比如王傑魁説的《七俠五義》《小五義》等。 [8] 
“活口”派:以活口取悦觀眾,表現為冷雋幽默、亦涼亦熱的風格。藝人以淵博豐富的知識、洞察世態的經驗、明快敏捷的機智,剖情繹理,即興發揮,針砭時弊,諷刺醜惡,幽默含蓄,莊諧得體。他們也“使掛子”,偏重於“小開門”,突出“靜功”。他們在“方口”“平口”的基本風格上,適當地運用“貫口”。而“貫口”不火,“方口”不整,“平口”不平,形成“活口”的特色。在説表細膩、交代洗練的主幹上,更多地發揮“書外書”“意外意”“情外情”“事外事”,跳脱靈活,幽默冷雋,如食橄欖,回味無窮。在他們的表演中,也貫串着酣暢淋漓的氣氛,朗朗響徹的節奏。但是,吸引聽眾的魅力,仍以幽默冷雋的“活口”為主。例如袁傑英説的《五女七貞》等。 [8] 

北京評書經典劇目

劇目種類
劇目名稱
歷史題材
《隋唐》
《三國》
《精忠》
《岳飛傳》
《楊家將》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
《西楚霸王》
《東漢》
《明英烈》
神怪題材
《西遊記》
《濟南傳》
《封神榜》
《聊齋》
-
-
公案題材
《包公案》
《施公案》
-
現代題材
《智取婁山關》
《野火春風斗古城》
《保衞延安》
《紅巖》
《飛奪瀘定橋》
-
參考資料: [3] 

北京評書流行地區

北京評書,盛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省和東北等地。 [2] 

北京評書傳承保護

北京評書流傳現狀

北京評書發展堪憂,隨着老一輩評書名家的逝去,書壇後繼乏人。同時,市場模式化運作困難、書場演出已近消失、漸漸淡出電視,僅有廣播評書、電子評書還在勉力支撐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8] 

北京評書保護措施

張少佐王玥波等在21世紀初在互聯網上作出了新的北京快板演播嘗試,為適應新的網民羣體,根據網上走紅的日本動漫等題材內容編演了諸如《火影忍者》(王玥波編演)、《海賊王》(張準編演)和《魔獸世界》(馬拉葱編演)等;利用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及網上欣賞的個體化等便利,為北京評書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9]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本溪市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獲得“北京評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鞍山市文化旅遊發展促進中心。 [11] 

北京評書傳承人物

連麗如,生於1942年,滿族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連派評書的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 
袁闊成(1929-2015),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袁闊成倡導説新書,將小舞台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台上,使評書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與李鑫荃同被譽為“説新書的帶頭人”。 [2] 
李鑫荃(1921-2004),河北安次人。1950年拜評書藝人段興云為師。1953年曾先後向連闊如、閆榮山等評書名宿學説書。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説唱團,開始編演新書。1962年在中國曲協舉辦的説新書交流會上,與袁闊成同被譽為“説新書的帶頭人”。 [6] 
劉蘭芳,生於1944年,1979年劉蘭芳與丈夫王印權整理編寫《岳飛傳》後表演的北京評書有中國100餘家電台廣播。1988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評書《評書貫口》。劉蘭芳的評書表演,聲音洪亮,神完氣足,幹練中透着豪邁。 [7] 
單田芳(1934-2018),出生於遼寧營口市,祖籍山東德平,中國曲協會員,中國通俗小説研究會會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單田芳評書的突出特點是生動、準確、鮮明,他能用生動、精煉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環境氣氛,極大地調動聽(觀)眾的想象力。因此,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華人中也有一定影響,他也贏得“單國嘴”的美譽。 [8] 

北京評書入選非遺

2008年,北京評書被列入北京市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57。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