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的春節

(1997年舒乙著散文)

鎖定
《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舒乙於1997年創作的一篇散文 [1] 
作品名稱
北京的春節
作    者
舒乙
創作年代
現代
文學體裁
散文
創作時間
1997年

北京的春節作者簡介

舒乙,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中國著名文學家舒慶春(老舍)之子。1954年9月留學蘇聯,歷任中國林業科學院林產化工研究所實習員,北京光華木材廠科研室主任、科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常務副館長、館長,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全國第九屆政協委員,擔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會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民族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是中國老舍研究會顧問。 [2] 

北京的春節作品原文

序幕,由臘月初八起,帶有文化色彩,説輕鬆一點,帶有很大的遊戲性。
臘八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臘八粥。本來年底一切莊稼都收貨了,好像要刻意展覽一下全年收成的豐富多彩,便發明了這麼一種臘八粥。往粥裏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種豆。包括紅豆、綠豆、黃豆、花豆、薈豆,各種果仁,有核桃、粟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還有菊萄幹、桂圓、大紅棗,各種果脯。這麼一鍋粥,還得了嗎?香啊,多彩啊,好玩啊,聞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臘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個通宵,全家都幫着剝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費事的核桃仁皮。小孩子一邊剝一邊吃,吃得多剝得少,其樂無窮。粥熬好了,按老年間的規矩,要分送給朋友們,間或還有比賽顯示的意思。其實,原本佛教早有臘八熬粥供佛的規矩,用大鍋熬,裝數石米,供佛之後施捨給遠近的窮人。皇帝還有賜粥百官的習慣。傳入民間,更具歡樂性,一年辛苦之後來個慶豐收大鍋熬,豈不歡快,挺好。
最具戲劇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間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爺,此公每年臘月二十三要昇天,向老天爺彙報一年裏人間的好壞。於是,家家都買些麥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極盡“賄賂”之能事,讓他到天上只説好話不説壞話,報喜不報憂。這種近乎開玩笑的祭神儀式,家家卻都以極嚴肅的態度去操作,更顯得極富人情味兒,孩子們的嘴則是供桌上的糖瓜兒的真正歸宿。
三樣食品是春節至上元之間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餃子,立春吃春餅,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餅最好吃,烙小麪餅或蒸小麪餅均可,薄薄的,又稱薄餅,切葱絲蘸甜麪醬炒菠菜粉絲,炒黃花木耳,炒豆芽蒜黃,攤雞蛋切絲,切醬肉成絲,切小肚成絲,食時各樣都夾一點,放在餅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頓生奇效,其鮮,其美,可天下沒有第二種自制食品能超過它,堪稱食之王。
春節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過了初五不準動刀動剪,不準倒土,為的是讓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徹底休息幾天,多麼人道!
春節有許多地方可去,婦女吃完飯,看花燈,看煙火,可以集體羣遊,散步叫走百病,過橋叫走橋,取度厄運之意;競相到正陽門洞裏去摸門釘,門釘有婦女乳房的形象,摸了門釘宜生大胖小子。人們白天可以到琉璃廠去趕廠甸。可以騎驢到白雲觀或者大鐘寺去趕廟會。可以到雍和宮去看打鬼。走累了,可以摔一個心裏美大蘿蔔吃,叫做咬春,取去春困的意思。一舉一動,一投足一舉手,都那麼有講究有説詞,情、趣、美俱收其中。
作於1997年9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