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

鎖定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下設二級學院。
學院由1940年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機械工程系發展而來。2002年,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校附屬工廠合併為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2009年,由“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更名為“機械與車輛學院”。 [8]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設有3個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5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領域;有教師302人;擁有實驗室面積4.6萬平方米,設備總資產近8.8億元。 [2] 
中文名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Machan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7] 
創辦時間
1940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
學校特色
985工程
主管部門
北京理工大學
現任領導
席軍強(院長)
劉檢華(黨委書記) [9]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2] 
本科專業
6個
碩士點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5個 [2]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2]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3個 [2] 
國家重點學科
2個 [2] 
院系設置
3個
地    址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歷史沿革

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機械工程科發展而成。
2002年,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校附屬工廠合併為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
2009年,由“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更名為“機械與車輛學院”。
2009年以來,撤銷原交通工程系,將機械製造自動化系、工業工程系合併組建制造工程系,將原熱能與動力工程系更名為現能源與動力系。
2012年,設立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基礎實驗與創新中心繫級單位。
2014年,暫停交通運輸學科專業招生。2016年國際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被評定為整體“亞洲一流水平”。
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為A類學科(全國並列第5)。
2018年“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19年獲批“光機電微納製造科學與技術”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機械工程進入USNews排名世界前50強。
2019年,學院下設車輛工程系、能源與動力系、製造工程系、機電科學基礎部、工程訓練中心、機電基礎實實驗教學中心和學院辦公室7個系級單位,系、部下設18個研究所。 [8]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辦學條件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設有3個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 [2] 
:車輛工程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製造工程系
本科專業:車輛工程、機械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智能製造工程 [13]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有教師302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13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高層次領軍人才40人次,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36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8人。 [2] 
國家級教學團隊:工程訓練教學團隊 [20] 
師資力量(部分)
類別
姓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級高層次領軍人才
孫逢春、項昌樂、姜瀾、劉輝、劉檢華、沈俊、李曉煒、林程、王震坡、胡紀濱、何洪文、席軍強、李軍求、閆清東、馬彪、李佳峯、陳慧巖、趙長祿、Oleksandr.Constantine
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
劉輝、劉檢華、沈俊、李曉煒、吳晗、李建威、胡潔、馬越、熊瑞、李欣、李勝、周天豐、劉淑麗、朱彤、魏中寶、楊曉光、陳斌凌、張學強、姜玉雁、王文碩、程前、於會龍、李朝將、宋孟傑楊青青、黃彪、徐彬、李明佳、吳維、黎一鍇、梁志強、孫靖雅、林倪
全國模範教師
薛慶
國家級教學名師
閆清東
參考資料: [10-12]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4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2個;有國家級精品課8門、國家級精品在線慕課3門、國家級規劃教材10本,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門;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1個,教育部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省部級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校級國際聯合實驗室10個。 [2]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電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北京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19]  [21] 
專業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裝甲車輛工程
國家級一流專業
車輛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
國防重點專業
裝甲車輛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
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
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裝甲車輛工程
國防緊缺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部新工科重點建設專業
智能製造工程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車輛工程
北京市一流專業
能源與動力工程
參考資料: [14-18] 
精品課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生產計劃與控制》、《裝甲車輛設計》、《坦克裝甲車輛機動性虛擬仿真實驗》
北京市優質本科生課程
《生產計劃與控制》、《無損檢測》
國家精品課程
《坦克學》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坦克學》
參考資料: [22-23] 
  • 教學成果
2022年,學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2019~2023年,學院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7項,承擔各類國家及北京市級教改項目9項,教育部、北京市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各1項。 [2] 
  • 學生成績
截至2022年,研究生在NATURE、CELL旗下子刊發表長文13篇,ESI高被引58篇,獲北京市、全國一級學會優博37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4篇。2019~2013年,學院學生共獲得國家級學生科技創新競賽一等獎170項、二等獎156項、三等獎116項。2018年,獲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2020年,翼昇節能賽車獲全國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冠軍。2022年,無人賽車獲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唯一五冠王。 [2]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點,1個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類新興交叉重點學科;擁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5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領域;另在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機械工程為A類學科(全國第5)、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B+學科(全國並列第9)。2022年,ESI工程學科排名全球第36名,USNews機械工程學科排名全球第29名。2023年,機械工程學科(含動力)QS世界排名第98位。 [2] 
類別
學科名稱
國家級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北京市交叉學科
光機電微納製造
工信部兩化融合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
工信部兩化融合新興交叉學科
工業與系統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學科
光機電微納製造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碳中和技術與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光機電微納製造、車輛工程、智能製造技術、動力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工業系統與工程、光機電微納製造、機電儲能科學與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機械、能源動力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智能製造技術、動力工程
參考資料: [2]  [24-26]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學術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建有國家級科研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科研重點實驗室8個。 [2] 
類別
名稱
國家級創新中心
複雜微細結構加工技術(國家級)創新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非硅微納製造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加工技術重點學科實驗室、工業知識與數據融合應用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清潔車輛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效低排放內燃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電動汽車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無人車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軍用動力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汽車動力性及排放測試國家專業實驗室、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無人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先進越野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特種車輛設計製造集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2011計劃)、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
參考資料: [2]  [27-28]  注:內容不全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基礎研究項目、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傑青/儀器專項/優青項目等70餘項。2022年,科研總經費突破5.7億元,教師系列人均到校科研經費220萬/年。牽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50餘項。2019~2023年,總計獲授權國家或國防發明專利1370項(含國際專利16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200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900餘篇。 [2]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5月,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入選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名單。 [1]  [3] 
2021年6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被中共北京市委表彰為“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4] 
2022年4月,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電動車輛第三團支部入選“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表彰對象名單。 [5-6]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席軍強
黨委書記
劉檢華
黨委副書記
倪俊
常務副院長
宮琳
副院長
倪俊、何洪文、王偉達、黃彪、章振宇、王鐸、
參考資料: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