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無喙蘭

鎖定
北京無喙蘭(Holopogon pekinensis X. Y. Mu & Bing Liu):是腐生小草本,具根狀莖和肉質纖維根。莖直立,無綠葉,上部被乳突狀疏柔毛。總狀花序頂生,具數花至多花;花直立,萼片相似,背面常被疏毛;花瓣3枚相似,且先端2裂;蕊柱較長,花粉團2個,粒粉質,柔軟;柱頭頂生;蕊喙不存在。此種的花部特徵非常原始,唇瓣無明顯分化,與花瓣萼片近似,
腐生性蘭花,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中的特殊真菌提供養分。2017年在北京被發現。
中文名
北京無喙蘭
拉丁學名
Holopogon pekinensis X. Y. Mu & Bing Liu [9]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8] 
蘭科
無喙蘭屬
北京無喙蘭
分佈區域
北京
保護級別
極危 [1] 

北京無喙蘭物種簡史

北京無喙蘭
北京無喙蘭(4張)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在對北京另一珍稀蘭花——山西杓蘭進行長期跟蹤調查時,在延慶山區發現了這個珍稀的蘭花物種。經細微結構分析、查詢文獻、與俄羅斯專家溝通及中國國內蘭科專家確認後,才正式發表了此新物種。相關學術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植物分類學界主流刊物《植物分類》上。專家認為,這一蘭花新種的發現,是對北京野生植物多樣性研究的重大貢獻,使北京地區的野生蘭科植物增至18屬24種。使無喙蘭屬在中國的種類增至3種、在全球的種類增至7種。 [2] 

北京無喙蘭形態特徵

北京無喙蘭是腐生小草本,具短縮的根狀莖和成簇的肉質纖維根。莖直立,無綠葉,上部被乳突狀疏柔毛,中部以下具數枚圓筒狀鞘。總狀花序頂生,具數花至多花;花序軸被乳突狀疏柔毛;花苞片膜質;花梗較長;花直立,扭轉或不扭轉;萼片相似,背面常被疏毛;花瓣3枚相似或中央1枚變為特化的唇瓣,後者明顯大於花瓣且先端2裂;蕊柱較長,頂端稍擴大,背側多少有龍骨狀脊;脊一般粗厚,向上延伸而成花絲;花葯通常以基部着生於花絲上,直立或近直立;花粉團2個,粒粉質,柔軟,無花粉團柄,亦不附着於粘盤上;柱頭頂生;蕊喙不存在。 [3] 
此種的花部特徵非常原始,唇瓣無明顯分化,與花瓣萼片近似,形態上的近緣種為遠在千里之外的烏蘇裏無喙蘭(Holopogonussuriensis Kom. & Nevski 產俄羅斯)。 [4]  無喙蘭屬鳥巢蘭屬Neottia)關係很近,有學者認為它應歸為鳥巢蘭屬的異名,但也有研究表明此屬可能與頭蕊蘭屬Cephalanthera)近緣,應該獨立(Chen et al., 2016),此處維持其獨立。 [5] 
該物種植株高18-25釐米;根狀莖短縮,具成簇的肉質纖維根;花瓣3,具有突出的中脈,無修飾唇,相似,狹長圓形,長3-4×0.8-1.0毫米;花柱頭直立,長2-3毫米,花絲比較短; 花葯卵圓形長圓形,0.4-0.5毫米;花粉橢圓形。 [6] 

北京無喙蘭生活習性

蘭科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嚴苛,在繁育關鍵環節需要多重條件同時滿足才能繁衍生息。“北京無喙蘭”為腐生性蘭花,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土壤中的特殊真菌提供養分。因此,它對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 [2] 

北京無喙蘭分佈範圍

2017年,在中國北京地區被發現。 [2] 

北京無喙蘭種羣現狀

通過多年綠化建設,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北京市林地面積達到109.16萬公頃,森林面積達到75.6萬公頃,城市綠地面積達到8.2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2.3%。建立了17個園林綠化系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3.11萬公頃,約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99%。累計恢復建設濕地4800公頃,建設濕地公園10處、濕地保護小區10處。全市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小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 [2] 
截至2017年10月31日,研究人員僅發現17株“北京無喙蘭”個體,數量稀少,十分珍貴。 [2] 
2020年,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在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裏進行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 [7] 

北京無喙蘭最新報導

北京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考人員在此地發現了唯一以北京命名的蘭科植物——北京無喙蘭。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