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天橋中幡

鎖定
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它的主幹是一根10米長短的粗短竿,竿頂懸掛着一面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也稱標旗,旗的正面繡着諸如“萬壽無疆”之類的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有時會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考究的中幡還會在竿頂加上一層乃至數層由綵綢、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被稱為纓絡寶蓋,在舞弄起來時色彩和聲音都很優美。舞畢後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還要高高拋起,穩穩接住,動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輪換地作為支撐點。中幡的動作有霸王舉鼎、老虎撅尾、蘇秦背劍等26種之多。
中文名
北京天橋中幡
文化遺產名稱
北京天橋中幡
所屬地區
北京·宣武區
遺產編號
BJⅥ-1
遺產類別
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
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藝術團
遺產級別
技藝概述
中幡起源於晉朝,距今有着上千年的歷史記載。清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皇旗佐領,屬內八檔會之一,且受過皇封。同時,又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老北京文化尤其是老天橋文化的縮影。
北京的天橋是一個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繁華熱鬧的平民市場。清康熙年間,天橋出現了市場的雛形,清末民國初年天橋市場發展很快,各種曲藝雜耍遍佈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遊客歡迎,主要有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藝人率眾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天橋寶三跤場在寶善林先生的執掌下,與全國各地大批專業和業餘高手在此切磋技藝。“文化大革命”期間,寶三跤場隨盛極一時的天橋市場一同消失。改革開放後,第三代傳人付順祿先生之子付文剛成立了民辦民俗文化藝術團體--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使這一天橋絕活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但是天橋中幡仍然存在着後繼乏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