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鎖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簡稱“信息科大”,位於北京市,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管、理、經、文、法6個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北京市共建高校 [39]  ,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111計劃”、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北京市屬高等學校數字校園示範校,是“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首批成員,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47]  ,具有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推薦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由原機械部所屬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原電子部所屬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在2008年合併組建,辦學歷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2011年9月,學校獲批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6個校區,佔地1200餘畝的新校區已經正式啓用;設有14個學院(部),開設44個本科專業;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有專任教師1065人,全日制本科生11019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091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8人,留學生137人。 [1]  [40] 
中文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外文名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簡    稱
信息科大、BISTU
創辦時間
1937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入選) [2] 
111計劃(2017年入選)
省部共建大學 [41] 
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高校 [1] 
主管部門
北京市
現任領導
解江凌(黨委書記) [18] 
本科專業
44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3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8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博士後
科研工作站1個
科研流動站1個 [1] 
院系設置
14個學院(部) [40] 
校    訓
勤以為學,信以立身
校慶日
5月18日
地    址
小營校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小營東路12號
健翔橋校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35號 [26] 
清河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育新花園西路
酒仙橋校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六街坊1號院 [23] 
金台路校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院 [24]  展開
地址
小營校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小營東路12號
健翔橋校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35號 [26] 
清河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育新花園西路
酒仙橋校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六街坊1號院 [23] 
金台路校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院 [24] 
新校區:北京市昌平區太行路55號 [25]  收起
院校代碼
11232
主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截至2022年7月)
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截至2022年7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歷史沿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校前身

  •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
1.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37年,設立的北平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1946年初,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開始籌備,1946年5月正式建立,招生開學。學校為高級職業學校,設機械、電機、礦冶三科,學制三年。
1949年1月31日,北平獲得解放。5月4日,由北平市長葉劍英簽署公文:“遵華北人民政府函,本年5月4日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劃歸企業部領導,請企業部派員接管。”原在解放區的華北大學工學院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10月10日,遵重工業部令改名為“國立北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歸中央人民政府企業部領導。北平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遷至前門外香廠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1月,重工業部部長陳雲簽署重密字第122號文,將華北大學高職部與國立高工合併。6月,北平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改為北京市財經學校。
校史沿革 校史沿革
1951年1月,國立北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更名為北京重工業學校。
1953年1月,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重工業部將北京重工業學校分設為機器製造學校和鋼鐵工業學校兩所學校。 [32]  北京機器製造學校遷入北京東郊小莊。
1955年,北京市財經學校移交給第一機械部,改名為北京工業管理學校。
1958年7月7日,為了適應機械工業發展的需要,第一機械工業部決定將北京機器製造學校、北京工業管理學校、北京幹部學校合併建立北京機械學院,合併後,三校拆除了各自的圍牆成為統一的校園,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小莊。
1969年10月22日,第一機械工業部軍管會決定北京機械學院搬遷陝西漢中。是年,成立北京機械學院北京留守處。
1972年,北京機械學院與陝西工業大學合併更名為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留守處更名為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留守處。
1980年1月,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35] 
2.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
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精密儀器製造學校、北京機牀與工具製造學校。
1960年,兩校合併為北京精密機械製造學校。
1961年7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決定將北京精密機械製造學校與北京汽車製造學校、北京軸承工業學校合併,定名為北京機器製造學校。
1969年至1979年學校,由一機部教育局劃歸北京市機械局管理,更名為北京機械學校。
1980年,學校由北京市機械局劃歸一機部教育局。
1984年3月26日,經教育部同意,將北京機械學校改名為北京機械專科學校。同年5月5日,又改名為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 [35] 
3.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
1986年,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 [35] 
4.北京機械工學院
1990年11月,學校更名為北京機械工業學院,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
1998年9月,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 [3] 
  •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1.北京大學第二分校
1978年11月22日,北京市召開高等學校擴大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北京市創辦36所分校,北京大學第二分校是其中之一。 [35] 
2.電子工業管理幹部學院
1984年1月30日,電子工業部發文正式成立電子工業管理幹部學院。 [35] 
3.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
1956年9月,由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提議,教育部批准,酒仙橋的幾家工廠和四機部11所、12所創辦北京酒仙橋業餘工學院。首任院長由二機部十局長蔣崇璟擔任。 [34] 
1969年4月18日宣佈解散,1983年2月恢復辦學,定名為北京業餘無線電工程學院。
1992年,更名為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 [35] 
4.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1985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第二分校升格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
1996年12月,原電子工業部所屬的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業管理幹部學院、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三所在京院校合併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2000年,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劃轉北京市管理。 [3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合併之後

2003年8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08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11年9月,學校獲批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4] 
2016年12月,學校獲評為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2017年,學校首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簡稱“111計劃”)。
2021年11月,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33]  12月18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新校區啓用大會在新校區文理樓報告廳舉行;20日,首批部分師生、部分學院和機關將正式搬遷入住新校區。 [21-22]  [2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辦學條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設有14個學院(部),開設44個本科專業。 [5]  [40]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專業名稱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設計、工業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器人工程 [42]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智能感知工程 [43]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 [44]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經濟學類(含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類(含財務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品牌管理))、會計學、質量管理工程 [45]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電子商務、審計學(計算機審計方向)、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38] 
行政管理學、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
英語
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統計學 [4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 [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065人,其中73%具有博士學位,63%具有高級職稱,擁有博士生導師53人,碩士生導師509人。學校擁有“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7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2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北京學者3人,入選“北京市人才項目”4人。長城學者5人,北京市屬高校拔尖創新人才4人,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7人,北京市屬高校優秀青年人才17人,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4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19人,中青年骨幹88人,北京市“高創計劃”教學名師4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8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3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人,北京市師德榜樣、師德先鋒、優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首都勞動獎章和首都教育先鋒先進個人11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管理人員4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實驗教學指導教師2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服務保障人員2人,北京高校優秀大學生學科競賽指導教師1人;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5個,“北京市戰略科技人才團隊”3個,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拔尖團隊和市屬高校創新團隊13個,北京市優秀德育先進集體3個。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高等數學教學團隊(許曉革) [7]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機械工程教師團隊 [8]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祝連慶
全國優秀教師
蘇中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電子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李鄧化)、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曲立)、工程圖學教學團隊(王建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團隊(董明利)、機械設計教學團隊(郝靜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周金和)、軟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建賓)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專業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北京市級一流專業17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3個。3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9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0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21門,北京市高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5門。學校獲得“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4種,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8種,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20套,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案”5個。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單位1個,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5個,北京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2個,北京本科高校產學研深度協同育人平台1個,北京高等學校優秀本科教學實驗室1個,北京高校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3個。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軟件工程、財務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子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興通訊有限公司實踐教育中心(通信工程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合建)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
自動化、通信工程、網絡工程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通信工程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智能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機械電子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與計算科學、網絡與新媒體 [37] 
北京市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文管綜合實踐教學中心
北京市屬高校一流專業
測控技術與儀器
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以信息類為主的特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注:名單不全
類別
課程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計算機導論、通信原理、e時代的新課堂-在線教育概論 [20] 
北京市精品課程
機械原理、工程製圖、數據庫系統基礎、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高等數學、運營管理等 [9] 
  • 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學校2014年獨立獲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在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中,我校獨立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與兄弟院校聯合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強化特色,服務首都,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10]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有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學科2個,參與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學科1個,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建設項目1個。 [1] 
  •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北京市重點學科
機械電子工程、精密儀器與機械、技術經濟與管理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北京市重點建設二級學科
應用數學、測試計量與儀器、信號與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企業管理 [11] 
  • 學位授予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點
儀器科學與技術 [27] 
二級學科博士點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精密儀器及機械、生物傳感與醫學儀器 [28] 
一級學科碩士點
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點
光學工程精密儀器與機械、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機與電器、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信息檢索與內容理解、軟件工程、國民經濟學、數量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安全、管理科學與工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計算機語言學、智能傳感與信息處理、生物傳感與醫學儀器、數字文化傳播、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理論、先進裝備動力學及控制、先進製造設備、工業設計、車輛工程
專業學位授權點
電子信息類、機械類、工程管理、工商管理(MBA)、會計、新聞與傳播 [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校榮譽

時間
名稱
2022年4月
2022年首都勞動獎狀 [29-30]  、“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 [3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術研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研機構

校園風采
校園風采(7張)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擁有省部級與行業重點科研機構32個,其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1] 
省部級與行業重點科研機構
類別
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實驗室
光纖傳感與系統北京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傳感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機電系統測控實驗室
網絡文化與數字傳播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光電測試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綠色發展大數據決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慣性與聲學傳感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光電信息與儀器工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先進光電子器件與系統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智能決策與大數據應用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高端裝備智能感知與控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知識管理研究基地
2011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世界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重點科研機構
文物大數據實驗室(北京市文物局)
智能微系統實驗室
與其他高校共建的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學)
材料基因工程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學)
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
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清華大學)
國家經濟安全預警工程北京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
未來區塊鏈與隱私計算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行業科研機構
多軸複合機牀關鍵部件研究應用技術實驗室
現代光電測試技術實驗室
TRS軟件開放實驗室
計算機開放系統實驗室
信息與通信系統實驗室
信息獲取與檢測實驗室 [1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研成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16張)
截至2024年1月,2007至2009年,學校連續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2017年,再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 [1] 
2020年,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總量達到29項,其中獲得3項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4項,獲2項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 
2022年,學校獲2項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首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全年新增各類科研項目250餘項,授權各類知識產權169項,其中發明專利94項。 [36] 
類別
名稱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不完全統計)
現代儀器製造柔性研發平台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2007年、第一完成單位)、消費類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評價技術平台(2008年、第一完成單位)、非牛頓流體流變學特性測試技術研究及應用(2009年、第一完成單位)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不完全統計)
國防軍工項目(涉密)(2008年、第一完成單位)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不完全統計)
複雜幾點裝備運行安全保障及故障預報技術(2012年)、動物源性食品檢測方法和可追溯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2012年) [14] 
注:內容不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6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121萬餘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共計353萬餘冊,中外文紙質現刊1027種;有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超星電子圖書、新東方多媒體英語學習庫、軟件通、IT技能在線學習平台、經濟信息類數據庫等中文數據庫和SCIE、CPCI、EI、SD、Springer、Emerald、EBSCO、IEL、ACM、TF、SPIE等外文數據庫共計73個,建有數字圖書館,有服務器20台,存儲設備可用容量157TB。 [15] 
  • 學術期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是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等多家數據庫來源期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主要刊登信息技術、現代製造技術、光機電一體化、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基礎科學研究、知識管理與技術經濟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學術論文。 [1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學校國際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已與百餘所國外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實現了本、碩、博全方位的聯合培養模式。學校設有經教育部批准的與美國奧克蘭大學共同舉辦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聘請了英國工程院院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專家和學者擔任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和榮譽教授,聯合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牽頭成立先進光電子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先進光電子器件與系統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國家“111計劃”。 學校是首批中國東盟信息港電子信息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聯盟成員。學校國際交流學院設有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的國際學生學位培養項目,為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等,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的校友遍佈世界各地。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文化傳統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校標誌

  • 校徽
校徽 校徽
學校的校標基本構圖由“信息科大”漢語拼音的聲母組成,標誌外圈的四個線條組成的圖案代表宇宙的宏觀世界,標誌的中心圖案代表宇宙的微觀世界,圖案以冷、暖兩色調組成,暖色代表活力創新,冷色調代表智慧科技。整個圖案寓意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探索、追求宇宙宏觀與微觀世界的真理。 [1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園文化

  • 校訓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9張)
勤以為學,信以立身
“勤以為學”是要求師生養成勤勞、勤奮、勤儉、勤懇的美德,並把它內化為每一個體的性格和品格,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勤是眾德之首,萬善之源,是興家的法寶,立世的本源,也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勤以為學”是廣大師生學習與工作、成人與成才的先決條件和行為法則。
“信以立身”是要求廣大師生要養成誠信、忠信、守信、篤信的美德,具有堅定的信念、信仰、信心,養成信用、信實、踐諾的個體品格和行為習慣,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信是五常之一,是一切道德或美德養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既可指個體單純外的守諾行為,也可指個體由內而外顯的誠信之實、守信之道。“信以立身”所揭示的做人做事要訣在於“信”,即誠信、忠信、守信、踐諾,既要身心和諧,表裏如一;又要言行一致、踐諾履約。
勤以為學,信以立身體現了高校德育“會做人與善做事”的價值指向,彰顯出“勤奮治學,誠信做人”的德育願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郭福 [48]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黨委常委
李華濤、杜世智、牛志英
校長助理
林國策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