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化州石龍古遺址

鎖定
化州石龍古遺址位於化州城區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
中文名
化州石龍古遺址
地理位置
化州城區東北隅的舊城嶺
佔地面積
100000 m²
始    建
南朝
東西寬
330米
南北長
300米
周    長
1260米
景點簡介
化州石龍古遺 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長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裏。冼太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裏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絃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蹟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樑就樹”的傳説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僕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説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蹟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説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生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説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 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鑑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