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公祠

(安徽省合肥市境內景區)

鎖定
包公祠,全名包孝肅公祠,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是紀念北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佔地面積為1公頃。 [1-2] 
包公祠為白牆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築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長廊;東面有一六角龍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 [1] 
1981年,包公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中文名
包公祠
地理位置
安徽省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每日9:00—17: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 公頃
著名景點
蠟像館、廉泉井等

包公祠歷史沿革

包公祠
包公祠(3張)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仁嶽和尚在合肥老城區內的興化寺內闢西屋為祠,供奉包公遺像。這是包公祠的最早雛形,因而合肥的包公祠也是國內外包公祠、廟的祖庭。 [3]  [8]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時任廬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香花墩上為包家後裔及城內百姓興建讀書場所,名“包公書院”。 [3] 
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御史楊瞻重修“包公書院”,並定名為“包公祠”。 [3] 
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先後於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兩度受戰爭破壞,因戰火而被毀。 [7]  [12] 
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鴻章獨自捐資2800兩白銀重建了包公祠堂。 [3] 

包公祠建築格局

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龍、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祠兩側外廊門拱上刻有“頑廉”、“懦立” 四個醒目大字,在“包公孝肅祠”大直匾下黑漆大門上,書有紅底金字的對聯“忠賢將相”、“道德傳家”。祠堂西南的流芳亭,相傳包公幼年時常來此讀書,以為紀念。祠堂東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內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記》。 [10] 

包公祠主要景點

  • 祠堂正殿
包公祠(祠堂正殿) 包公祠(祠堂正殿)
祠堂正殿端坐着包公塑像,高約八尺。包公濃眉長鬚,雙眉微蹙,神情端莊嚴肅。包公塑像兩邊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衞。祠堂上方高懸的“色正芒寒”橫匾,彰顯了包公執法如山、鐵面無私的品格,匾額是李瀚章所題,荊濤所書。 [3-4] 
  • 包公刻像
包公刻像是一塊刻有包公全身像的石刻。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廣東督學徐琪,在包家後代的家中看到包公畫像,於是請工匠以包拯的畫像為範本,臨摹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之上。 [3] 
  • 《重修包孝肅祠記》石刻
《重修包孝肅祠記》石刻在祠堂旁側,上面有一篇《重修包孝肅祠記》,是李鴻章的手筆。 [3] 
  • 包公故事蠟像館
包公故事蠟像館在祠堂正殿東邊,內有三組蠟像故事,人物塑造逼真傳神。 [6] 
  • 六角亭和廉泉井
包公祠(包公故事蠟像館) 包公祠(包公故事蠟像館)
六角亭在祠堂東南角,玲瓏小巧,內有古井名曰“廉泉井”。亭子則是李鴻章侄孫、光緒年間舉人李國蘅所修。 [3] 

包公祠歷史文化

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內有廉泉井,李國蘅曾為撰文《香花墩井亭記》,文中記述了昔日一太守遊覽包公祠,喝此井水,頭疼不止,後得知太守是個贓官,才有此報應,李國蘅曰“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故名廉泉井。此井在包公祠內,雖非包公所挖,但後人為紀念包公,亦稱為“包公井”。 [11] 

包公祠所獲榮譽

1981年,包公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包公祠參觀信息

  • 開放時間
每日9:00—17:00。 [5] 
  • 門票價格
包公祠導遊圖 包公祠導遊圖
免費。 [9] 
  • 交通線路
乘坐合肥地鐵1號線,在包公園站下,向正北方向出發,沿馬鞍山路走100米,左轉走1.0千米,右轉走20米,到達包公祠。
乘坐合肥公交6路合肥公交17路合肥公交109路合肥公交119路合肥公交154路在大鐘樓東下,向正東方向出發,沿蕪湖路輔路走310米,到達包公祠。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