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勸(拼音:q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篆文,也見於《莊子》《尚書》等先秦著作。形聲字,從力,雚聲。本義指勉勵人或因勉勵而努力,與“懲”(懲戒)相對。由此引申為鼓勵,又引申為勸説,泛指用道理説服人。勸在古代漢語中多用於指鼓勵、獎勵(做好事);現代漢語偏重於勸阻、規勸(別做壞事)。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quàn
繁    體
部    首
又、力 [3] 
五    筆
CLN(86);CET(98)
倉    頡
EKS
鄭    碼
XSYM
筆    順
橫撇、點、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去聲·十四願 [5] 
總筆畫
2+2
四角碼
7442₇
統一碼
529D
注音字母
ㄑㄩㄢˋ
異體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勸”的本義是鼓勵、勉勵。小篆作圖1,楷書繁體作圖4,皆為從力,雚(guàn)聲。右部的“”字作形旁,指力量、氣力、精力;右部的“”本義是猛禽驚視的樣子,於此作聲旁,表音。較早的楷書(圖3),右上草字頭中間是兩短橫,現代的楷書寫作一橫。繁體“勸”字有19畫,書寫速度慢。宋元以來即有作“勸”者,《簡化字總表》以之為“勸”的簡化字。像這類以“又”作為一個代號來簡化的字,往往成了一個半記號字,很難用傳統的“六書”來分析其字形結構。類似的還有“觀”“雞”“鄧”“難”等等。
“勸”由本義鼓勵、勉勵又引申指受到鼓勵。如《莊子·逍遙遊》:“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由鼓勵引申為勸導、勸説、用道理説服別人,這些意義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uàn
動詞
勉勵;鼓勵。
encourage
《國語·越語上》:“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清·惲敬《讀張耳陳餘列傳》:“析於理,故理順;慎於文,故勸懲明。”
勸學;勸善;勸勉
説服,講明事理使人聽從。
advise;urge
《尚書·顧命》:“柔遠能邇,安勸大小庶邦。”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説;勸導;勸解;規勸
受到鼓勵;勤勉;努力。
try hard
《管子·八觀》:“賞慶信必,則有功者勸。”
《管子·輕重乙》:“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
《莊子·徐無鬼》:“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

助;輔助。

《尚書·盤庚中》:“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
《周禮·考工記·輈人》:“勸登馬力。”鄭玄注:“輈和勸馬用力。”

名詞
(Quàn)姓氏用字。



形容詞
堅決有力。

《戰國策·宋衞策》:“齊攻宋,宋使臧子索救於荊,荊王大悦,許救甚勸。”

guān
動詞
通“觀”。細看,看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去願切(quàn)
勉也。從力雚聲。 [8] 

説文解字注

“勉也”注:《廣韻》曰:“獎勉也。”按勉之而悦從亦曰勸。
“從力,雚聲”注:去願切,十四部。 [8] 

廣韻

去願切,去願溪 ‖ 雚聲元3部(quàn)
勸,獎勸也。勉也。助也。敎也。又姓。 [9]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勸;部外筆畫:17
《唐韻》去願切。《集韻》《韻會》區願切。並音券。《説文》:勉也。從力,雚聲。《廣韻》:獎勉也,助也,敎也。《書·禹謨》: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又悦從也。《論語》: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2] 
又《戰國策》:荊王大悦,許救甚勸。注:勸猶力也。《集韻》:或作勌。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29D;下:U+52F8) 字形對比(上:U+529D;下:U+52F8)

書寫演示

勸書寫演示 勸書寫演示
【規範】“又”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➊“又”窄“力”寬,頂部“又”低,底部“力”低。❷“又”,㇇(橫撇)和長點在橫中線下側相交。❸“力”,㇆(橫折鈎)從豎中線起筆;撇從右上格高處起筆, 撇尖伸向“又”下。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wăn
王力系統
ǐwan
董同龢系統
juăn
周法高系統
jwan
李方桂系統
khw
janh
西漢


東漢




jan


j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w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w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wɐn
擬音/王力系統

ǐwɐn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ɐn
擬音/周法高系統

iu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jwɐ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五願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去願切
kʰjuɐn
集韻
去聲
二十五願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區願切
kʰiuɐn
禮部韻略


去聲





區願切

增韻


去聲





區願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撮口呼

次清

kʼiuɛn
中州音韻


去聲
先天





葉圈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一霰


次清
區願切
k‘ye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a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y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ua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uɜ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yĩ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y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ʰy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ʰiø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ɕʰy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yẽ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ʰuĩ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yɔ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i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y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in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uan
11
陰去
文讀
kʰŋ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ɯ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kʰuɔ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yɪŋ
22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kʰu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3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09.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8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1]
  • 5.    平水韻 十四願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30]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2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79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12.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9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9.
  • 11.    “勸”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12.    愛廉説 | 古代舉善進賢的教化之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司法部紀檢監察組[引用日期2023-02-04]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