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勞馬

鎖定
勞馬位於波的尼亞灣,是芬蘭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古城繞聖芳濟會修道院而建,15世紀中期的聖十字教堂仍巍然屹立,這裏是典型的木結構的北歐城市;儘管在17世紀晚期遭到火災破壞,但古代民間建築的風貌猶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1年將勞馬古城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當中。
中文名
古勞馬
外文名
Old Rauma
地理位置
芬蘭,波的尼亞灣
所屬洲
歐洲
所在國家
芬蘭

古勞馬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勞馬古城(Old Rauma)
入選時間:1991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v)(v)
地理位置:N61 07 41 E21 30 42
遺產面積 : 29 ha
遺產編號:582bis

古勞馬自然遺產

遺產描述
芬蘭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芬蘭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勞馬古城是芬蘭共和國西芬蘭省的一個城市,在1442年取得城鎮地位。勞馬古城位於芬蘭西海岸,瀕臨波的尼亞灣,是芬蘭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勞馬古城北距波里50千米,南離圖爾庫92千米。轄區總面積1110.1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495.51平方千米、水域面積614.63平方千米。勞馬古城因精良的蕾絲製作工藝和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羣而著稱。古城繞聖芳濟會修道院而建,15世紀中期的聖十字教堂仍巍然屹立,這裏是典型的木結構北歐城市;儘管在17世紀晚期遭到火災破壞,但古代民間建築的風貌猶存。
199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v),勞馬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勞馬古城是北歐建築和城市主義保存最好和最廣泛的例子之一。
遴選依據標準(v): 勞馬古城是北歐木結構城市的傑出典範,並見證了北歐傳統聚落的歷史。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位於波特尼亞海灣的勞馬古城,是芬蘭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圍繞着聖芳濟會的修道院所建,15世紀中期的神聖十字教堂在這裏依然存在。它是典型的北歐木製建築結構,儘管在17世紀遭到火災的破壞,它仍然保留了古代建築的風貌。 [1-2] 

古勞馬遺產介紹

古勞馬位於芬蘭西岸,波的尼亞灣畔,是芬蘭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位於波特尼亞海灣的勞馬是芬蘭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圍繞着聖芳濟會的修道院所建,15世紀中期的神聖十字教堂在這裏依然存在。它是典型的北歐木製建築結構,儘管在17世紀遭到火災的破壞,它仍然保留了古代建築的風貌。
歷史溯源
古勞馬建於公元1422年。中古時15世紀前的勞馬,是一個圍繞着聖芬濟各修道院而發展的商貿中心,坐擁兩條通航條件良好的河流和一個天然的具有良好停泊條件的深水港,所以很多商人都樂於採用它的航運優勢以集散貨物。直至 1442年,勞馬被賜予了城鎮的地位,於是擁有了自己的行政機構。但是但不斷髮生的火災和 1550 年皇家詔令影響了古勞馬的發展。像圖爾庫、波爾沃等城鎮的市民一樣,古勞馬市民被迫遷移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新建立的城市赫爾辛基,直到 1557 年才允許返回家鄉。 1640 年和 1682 年的兩場大火,使得城市中心到港口之間的距離的逐步加大,於是古勞馬人把港口税投入到改善城市環境上,開始脱離木材出口港而重建。17 世紀,海關壁壘沿着城市建立起來,這一舉措限制了城市空間的擴展,計劃法規的調整影響了城市的發展。1713-1721 年的大恐慌年代,彼得大帝大舉入侵芬蘭,再令該古城遭受了嚴重的損害。
勞馬古城
勞馬古城(2張)
當一切打擊逐漸成為遠去的歷史之後,勞馬終於經過喘息並邁進了繁華時期。首先是18世末期,蕾絲花邊(Lace)十分流行,很多女士都喜歡將其裝飾在上教堂禮帽上。芬蘭有不少城鎮投產了這項工藝,勞馬的極品手織花邊更成為優質的名牌產品。有錢的人家紛紛建造新文藝復興風格的樓房,他們競相以此來炫耀家財;普通百姓基於經濟所限,則熱心建造顏色美麗的木房子,或淺綠,或淺紫,或粉黃,在現代人眼中,簡直就活像是浪漫童話裏的地點背景。1890年,在帆船時代最後的歲月裏,古勞馬享受了空前的繁榮。與此同時,她也擁有了芬蘭第一支帆船船隊。這座歷史城鎮中的大部分建築物體現了新文藝復興風格。
北歐最大的古木建築羣
勞馬古城區座落在芬蘭西部的古城土庫市北方不到百公里遠的勞馬港市中心,這區域擁有兩百多年曆史,六百多棟木造建築房舍,不僅是芬蘭第三個最古老城鎮,也是北歐地區保存最良好、佔地最廣的木造建築羣;而它也是芬蘭第一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鑑定認可的世界遺產。
勞馬古城和眾多歐洲中世紀時代建立的城鎮一樣,它的中心點是遠溯至十五世紀的聖方濟修道院現在稱作聖十字教堂 、古城區就圍繞着它逐漸發展而成為當時的海商貿易中心。與修道院隔着溪流相望的,就是優美秀麗的老市政廳,現在已改為勞馬博物館。博物館的中央鐘樓建於18世紀,古雅橘紅色與鵝黃色融合像童話故事般聳立着,引人目光不自覺的投射在巴洛克式樣的塔身上;這座鐘樓是歷史演進到今天,芬蘭碩果僅存的兩座完好保存原始設計的鐘樓之一。
鐘樓前方有一處正方型大廣場,從廣場擴散出去的棋盤狀街道,佔了大約28公頃的土地面積,保存了多達六百間的歷史房屋勞馬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紀結構的狹窄城市街道,形成全北歐最大的古木建築羣。各類住家、商店和小型博物館隨處可見,每棟建築還都有個古意十足的名稱;勞馬古城最可貴的,是它保存了1440年代城鎮的基本規劃,以及中古世紀的石造街道地基與建築風味;木造建築羣則歷經多次焚燬災變,因此,現今建築羣外觀是以17世紀以後,波羅的海北岸新文藝復興式的日耳曼、瑞典風格為主。 [2] 
勞馬的歷史可追溯到17世紀。沿着古老的街道延伸出的一條長長的主要交通幹線,從城市中心直伸向港口。曾經是這條古老道路加寬地帶的市場廣場,完全符合中世紀傳統。在城區,依然能夠發現其它早期的廣場,均衡的設計使人聯想起17世紀城市規劃的成就。
除了幾個著名古蹟外,諸如(建於1449-1538)和市政廳(建於1776),城中的住宅、時裝店和手工作坊等也充分表現出古勞馬豐富的建築圖景。除了教堂外,其它建築的年代晚於 1682 年的大火。這些建築以石頭為地基,以木材作為主要的建築原料,根據北歐日耳曼傳統建造而成。古勞馬保存了大量的新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狹窄的鑲板、護牆板和在窗户的周圍有豐富的花紋圖案。她是早期歐洲北方城市木質建築卓越的典範,它真正的保存了北歐傳統居住區的風貌。這座城鎮是早期北歐日耳曼城鎮建築風格和城市設計的典型,而且它是迄今為止最美麗和最大的類似城鎮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1年將勞馬古城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當中。遊人在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石板街上漫步,就可以欣賞那一間又一間用窄木板製造的古老大宅,以及其優雅的各種裝飾。木建築羣不是空洞洞的房屋博物館,絕大部分仍然有人居住,有的改成藝廊,有的改作精品店和餐廳,也給古蹟增添了幾分新生,令觀光客人不會感到枯燥。例如在馬雷娜船主大宅(Marela),遊客可參觀宅中 18 世紀的富豪家居;基律斯蒂水手之家(Kirsti),則鋪排出了 200 多年前普通階層人民的生活實況;還有 14 世紀的中古聖十字教堂,與改為勞馬博物館的市政廳,同樣是遊覽重點。
勞馬發達的航海業和工業
目前保留的木結構建築羣可追溯到17世紀,總數大約有600座。這些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多歸功於那個時代勞馬繁榮的航海業。1897年,勞馬擁有57艘帆船,居芬蘭全國之首。貨物多出口到德國、瑞典和波羅的海國家。1890年,勞馬成立了一所教師學院,後併入圖爾庫大學。目前圖爾庫大學教育系仍在勞馬設有分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勞馬發展成一座工業城市。支柱產業為造船、造紙和金屬工業。勞馬為芬蘭第五大港口,年均貨物吞吐量將近600萬噸。奧爾基洛託核電站也位於勞馬附近。勞馬在1993年和2007年先後合併了鄰近的勞馬鄉村自治市和科迪斯約基自治市,2009年又合併了拉皮自治市。
勞馬——豐富特色的文化之都
勞馬方言是芬蘭語的一門方言。受早期港口貿易影響,勞馬方言吸收了很多來自瑞典語、英語和德語的詞彙。現在,勞馬方言日漸被主流芬蘭語所同化,但仍有學者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
勞馬的蕾絲製作十分有名。在芬蘭,蕾絲花邊十分流行,很多女士都喜歡將其裝飾在去教堂時頭戴的禮帽上。芬蘭有不少城鎮投產了這項工藝,勞馬的極品手織花邊更成為優質的名牌產品。自1971年起,勞馬每年都舉辦“蕾絲周”活動。當地手工藝者在古城區展出各自的作品。蕾絲周在“黑色蕾絲之夜”達到高潮,當晚人們會穿戴黑色蕾絲製品參與音樂會等各種活動。
1999年至2007年,芬蘭規模最大的搖滾音樂節每年都於仲夏節期間在勞馬舉行。2008年,主辦方不顧80%的勞馬居民反對,把這項活動改在波里舉行。但勞馬仍在夏天舉行了規模較小的勞馬音樂節作為替代。自1994年起,勞馬每年夏天舉辦藍色海洋電影節(Blue Sea Film Festival),至今已舉辦15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