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勐海胡椒

鎖定
勐海胡椒(Piper chaudocanum C. DC.)是胡椒科胡椒屬藤本灌木;莖、枝有膨大的節,揉之有香氣;維管束外面的聯合成環,葉互生,全緣;托葉多少貼生於葉柄上,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或稀有兩性或雜性,聚集成與葉對生或稀有頂生的穗狀花序,花序通常寬於總花梗的3倍以上;苞片離生,盾狀或杯狀;通常着生於花序軸上,稀着生於子房基部,子房離生或有時嵌生於花序軸中而與其合生,漿果倒卵形,無柄或具長短不等的柄。花期3月。
產於雲南南部(勐海)。攀援於樹上。老撾和越南南部也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中文名
勐海胡椒
拉丁學名
Piper chaudocanum C. DC.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2] 
胡椒目
胡椒科
胡椒屬
勐海胡椒
分佈區域
中國雲南南部、老撾、越南南部
命名者及年代
C. DC,1910

勐海胡椒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除花序軸外均無毛;枝有縱稜,干時變淡黑色,直徑約2毫米。葉硬紙質,有細腺點,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5-13釐米,寬3-5釐米,頂端漸尖,有小尖頭,基部鈍至漸狹,兩側有時稍不等;葉脈羽狀,中脈每邊發出3條上升的側脈互生,纖細,最上1對離基4-5.5釐米從中脈發出,網狀脈明顯;葉柄長10-12毫米,如不等基時,兩側差距1-2毫米;葉鞘延長,遠長於葉柄之半或有時幾與葉柄等長。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與葉對生。雄花序長8-9釐米,直徑約2毫米;總花梗長25-30毫米;花序軸被毛;苞片長圓形,腹面貼生於花序軸上,邊緣和頂部分離,長約12毫米,寬約0.5毫米;雄蕊3枚,外露,花葯卵形,盛開時短於花絲。雌花序在果成熟期長達13.5釐米;花序軸和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漿果近球形。花期3月。 [1] 

勐海胡椒生長環境

勐海胡椒主要產於東南亞地區和巴西,多栽培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地和緩坡地,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pH值5.5~7.0、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適宜。胡椒“怕冷、怕旱、怕漬、怕風”。世界胡椒種植區年平均氣温大致在25~27℃,月平均温差不超過3~7℃,在我國,年平均氣温21℃的無霜地區能正常生長和開花結果,而以年平均氣温25~27℃最適宜;胡椒最忌積水,但要求有充沛而分佈均勻的雨量;胡椒對光照的要求因品種和年齡而異,多數栽培種不需要廕庇。

勐海胡椒分佈範圍

產於雲南南部(勐海)。攀援於樹上。老撾和越南南部也有。

勐海胡椒植物學史

勐海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脈的熱帶雨林。公元前第四世紀已有栽培。中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馬來羣島,此後又由荷蘭人傳入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19世紀中葉,印度支那也開始種植,現已遍及亞、非、拉近2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消費國為美國、德國、法國、泰國。高質量得黑胡椒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和巴西等地,白胡椒以蘇門答臘和沙撈越這兩地區得最好。我國於1951年從馬來西亞引種於海南島瓊海縣試種,1956年後,廣東、雲南、廣西、福建等省區也陸續引種試種成功,栽培地區已擴大到北緯緯25度。
在印度,勐海胡椒自史前時代便被用作香料。J. Innes Miller寫到,雖然胡椒也生長於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但它最主要的來源是在印度,特別是在馬拉巴爾海岸地區,也就是現今的喀拉拉邦。被稱做“黑色黃金”的胡椒子是貴重的貿易貨物,它還被作為實物貨幣使用。在英語中,胡椒子的單詞“pepercorn”至今都還有“空有其名的租金”之引申義。
勐海胡椒的古代史經常會與蓽撥聯繫(並混淆)在一起。羅馬人知道這兩種植物,但他們只用一個“piper”來描述兩者。實際上,直到抵達新大陸並發現辣椒後,蓽撥才不再受到歐洲人的歡迎。因為某些辣椒在乾燥後的形狀和味道上都與蓽撥相似,而且辣椒還可以在更廣泛的地區栽培,這些對歐洲人來説都是極大的便利。
在中世紀結束前,歐洲、中東與北非市場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的馬拉巴爾地區。在16世紀,胡椒開始在爪哇島、巽他羣島、蘇門答臘島、馬達加斯加島、馬來西亞與東南亞的其他地區進行栽培,但這些地區種植的胡椒大多用於與中國的貿易,或者用於滿足當地的需求。馬拉巴爾地區的港口還是遠東地區香料貿易在印度洋的中轉港。
勐海胡椒與來自印度和遠東地區的其他商品一起,開創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些珍貴的商品是促使歐洲人去尋找印度新航線並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同時,在尋找新航線的過程中,歐洲人發現並殖民了美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