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拼音:jìn、jì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3]。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力巠(jīng)声。“劲”本义指强有力的,引申指强烈、猛烈。又用作名词,指力量、力气;引申指精神、神情;又引申为兴致、趣味、效力、作用等。“劲”用作名词时今读为jìn。 [4]
- 中文名
- 劲
- 拼 音
- jìn、jìng
- 繁 体
- 勁
- 部 首
- 力 [14]
- 五 笔
- CALN(86);CAET(98) [1]
- 仓 颉
- NMKS [1]
- 郑 码
- XBY [1]
- 笔 顺
- 横撇、点、横、竖、提、横折钩、撇
- 字 级
- 一级(编号:0926) [3]
- 平水韵
- 去声二十四敬(jìn、jìng) [2]
- 四角码
- 1412₇ [1]
- 注音字母
- ㄐㄧㄣˋ、ㄐㄧㄥˋ
- 统一码
- 52B2 [1]
- 笔顺编号
- 5412153
- 造字法
- 形声字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异体字
- 䑒、𠡍、𠡕
- 笔画数
- 2+5(部首+部首外)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形声字。“劲”在战国文字中桨燥凝写作图1、图纸体击2。字形由颈枣遥热形旁“力”和声旁“巠”两部分组成。“力”作形旁,表示本义与力量有关;“巠”为声旁,指示读音。图1为战国古玺文,图二字形1所从之“力”,乃“力”之反写;其声符左下竖画中间加点为饰,是战国文字的特点。字形2也有饰笔,且为左形右声。小篆以后作右形左声。繁体之“勁”巩击地实承秦汉篆隶的结构,只是笔势上有所变化。“巠”旁简化作“𢀖”,因此“勁”也类推简化为“劲”。 [4]
“提端劲”的原义是强有力,读jìng。“疾风知劲草”中的“劲草”就是指循颈榆坚韧的草。
“劲”用作名词,指力量。读作jìn。例如“手劲”“使劲儿”。浑身充满力量的人,必付樱牛定精力充沛,所以还延伸成精神、情绪、神情。例如“机灵劲儿”“不对劲儿”,其中的“劲”全部是在精神面貌上有向上的意户谜思。 [13]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jìng | 形容词 | 强健有力。 | strong;powerful | 《孙子·军争》:“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 | |
猛烈;强烈。 | strong | 劲风;劲雪 | |||
刚强;正直。 | |||||
坚固,坚硬。 | 《韩非子·十过》:“于是发而试之,其坚虽菌簬之劲弗能过也。” | ||||
动词 | 加强。 | ||||
jìn | 名词 | 力量,力气。 | strength; energy | 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银凤停住手,聚着全身的劲,大声吼叫:‘爸爸,是我哇——’” | 用劲;手劲 |
精神;情绪。 | spirit;drive; zeal | 邓友梅《在悬崖上》:“我很喜欢她这种爽快劲,便也毫无顾忌的发表意见。” | 干劲;起劲 | ||
神情;样子。 | air;manner; expression |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八段:“稻子熟过了劲,荒在地里,稻粒爆了一地。” | |||
趣味;兴趣。 | interest; relish; mood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赶他死了,我说,这还守个什么劲儿呢!” | 带劲 | ||
效力;作用。 | effect;potency | 药劲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6])
古籍解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吉正切(jìng)
彊也。从力巠声。 [9]
说文解字注
“彊也”注:《广韵》:“劲,健也。”
“从力,巠声”注:吉正切,十一部。按,以上三篆,移其旧次。 [8]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劲
又《正韵》:亦作缮。《礼·曲礼》:急缮其怒。 [7]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工”的末笔横改提。“𢀖”窄“力”宽,顶部“𢀖”低,底部“力”低。“𢀖”的折点抵竖中线,撇尖抵横中线,点收笔田字格中心;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提的提尖抵竖中线。“力”,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长撇撇尖伸向“𢀖”下。 [1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i̯ĕŋ | |
王力系统 | 耕 | k | ǐeŋ | |
董同龢系统 | 耕 | k | jeŋ | |
周法高系统 | 耕 | k | jieŋ | |
李方桂系统 | 耕 | k | jingh | |
魏 | 耕 | jieng | ||
晋 | 耕 | j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i̯ɛ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ǐɛ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jɛ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iæ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jä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ǐɛŋ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0-11])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劲 | 劲 | 梗 | 去声 | 四十五劲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居正切 | kjɛŋ | |
集韵 | 劲 | 梗 | 去声 | 四十五劲 | 见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坚正切 | kjæŋ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劲 | 居正切 | |||||||||
增韵 | 去声 | 劲 | 居正切 | |||||||||
中原音韵 | 敬 | 去声 | 庚青 | 见 | 齐齿呼 | 全清 | kiəŋ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庚青 | 叶经去声 | |||||||||
洪武正韵 | 劲 | 去声 | 十八敬 | 见 | 古 | 全清 | 居正切 | kiəŋ | ||||
分韵撮要 | 竞 | 阳去 | 第七英影应益 | 见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1-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in | 51 | 去声 | 劲头 |
tɕiŋ | 51 | 去声 | 劲敌,未注明异读原因 | ||
tɕin | 51 | 去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ɕiẽ | 21 | 去声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iẽ | 55 | 去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n | 35 | 去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in | 13 | 去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in | 53 | 去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ŋ | 55 | 去声 | |
晋语 | 太原 | tɕiŋ | 45 | 去声 | |
吴语 | 苏州 | tɕin | 412 | 阴去 | |
吴语 | 温州 | tɕiaŋ | 42 | 阴去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dʑiaŋ | 22 | 阳去 | |||
湘语 | 长沙 | tɕin | 45 | 阴去 | |
湘语 | 双峰 | tɕiɛn | 35 | 阴去 | |
赣语 | 南昌 | tɕin | 45 | 阴去 | |
客家话 | 梅县 | kin | 52 | 去声 | |
粤语 | 广州 | kɪŋ | 22 | 阳去 | |
粤语 | 阳江 | kɪŋ | 54 | 阳去 | |
闽语 | 厦门 | kɪŋ | 11 | 阴去 | |
闽语 | 潮州 | kẽ | 213 | 阴去 | |
闽语 | 福州 | keiŋ | 213 | 阴去 | |
闽语 | 建瓯 | keiŋ | 22 | 阴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