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萊義民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製作的青銅雕塑)

鎖定
《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於1884年至1886年塑造的青銅像,現立於法國加萊市市政廳前。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羣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這六個市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繫着。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着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奧古斯特·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鋭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着人民的心 [1] 
中文名
加萊義民
外文名
The Burghers of Calais
作    者
奧古斯特·羅丹
創作時間
1884年至1886年
雕塑類型
圓雕
所在地
法國加萊市市政廳前
高    度
208.5×239×190.5釐米
材    質
青銅

加萊義民雕塑內容

《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神情剛毅。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着悲憤,兩手緊握着城門鑰匙,他茫然望着前方。右邊第三個市民,用雙手遮住眼睛。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舉手向天,目光向下凝視,半開着的口似乎要説着什麼。他身邊的一個市民,年紀較輕,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市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面的三個市民沒有前面的那麼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 [1] 

加萊義民創作背景

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裏,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所以加萊市邀請奧古斯特·羅丹製作一個雕塑來紀念此事。但奧古斯特·羅丹瞭解到歷史後,答應只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1] 

加萊義民藝術鑑賞

形象
局部圖
局部圖(2張)
《加萊義民》六位勇士站在一起,但每人的臉部都朝向不同的方向。第一位在全神貫注地思索隱藏在國王這一要求下的殘暴和狠毒。第二位,也就是最年長的一位,已下定決心,儘管他肩膀彎曲,滿面愁容,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第三位手持鑰匙,昂首挺胸。他的手臂剛健有力,體現出堅定的決心。他痛苦萬分,但如果需要他獻出鑰匙和生命,他是絲毫也不會畏縮的。第四位是個温柔的青年,我們只能在背景中看清他。他順從地向上舉起雙手。他沒有疑慮,沒有懊侮,也沒有任何悲哀。如果犧牲一己的生命就能保全全城,那麼他情願去死。他面向另外兩個絕望的人這兩個人在照片中無法看清,似乎在安慰他們。奧古斯特·羅丹在這座紀念碑式的羣像雕塑中表現英雄人物的方法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的方法。在《加萊義民》中,奧古斯特·羅丹側重於刻畫英雄人物即使內心十分痛苦,但為了真理、正義和愛,也能作出巨大的犧牲的心理狀態。他希望這座紀念碑能表現真情實意,而不是矯揉造作 [2] 

加萊義民歷史傳承

1895年,《加萊義民》被安在法國加萊市加萊切裏烏公園前面的一個大基座上,這與奧古斯特·羅丹的意願背道而馳。直到後來,雕塑才移到市政廳前,而底座按照奧古斯特·羅丹的意願設計的很低矮。《加萊義民》現立於法國加萊市市政廳前 [3] 

加萊義民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年)法國雕塑家。深受多那太羅和米開朗琪羅的影響,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先學繪畫後攻雕塑,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加萊義民》、《巴爾扎克像》等。著有《藝術論》,是他創作經驗和理論的總結 [4] 
參考資料
  • 1.    法國:羅丹是一切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9-12-31]
  • 2.    蘇音. 加萊義民——雕塑上的一場革新[J]. 世界文化, 1989(2):1-1.
  • 3.    Monique Laurent.Rodin:New York: Konecky & Konecky,1988:89
  • 4.    李昕編著,青少年課外知識全知道[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4: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