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斯帕里尼龍

鎖定
加斯帕里尼龍在1992年,第一批化石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格羅河省的辛科薩爾託斯市(Cinco Saltos)附近發現。
中文學名
加斯帕里尼龍
拉丁學名
gasparinisaura
動物界
鳥臀目
亞    目
頜齒類
加斯帕里尼龍

加斯帕里尼龍該科種類

加斯帕里尼龍 加斯帕里尼龍
中文名稱( chinese )→ 加斯帕里尼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gasparinisaura
發音( pronounced )→ gas-pa-reen-ah-sawr-ah
含義( meaning )→ 佐蘭(zulma)·加斯帕里尼(gasparini)的恐龍
目( order )→ ornithischia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頜齒類
cerapoda角足龍類
ornithopoda鳥腳亞目
類(infraorder)→ euornithopoda真鳥腳類
iguanodontia禽龍類
euiguanodontia真禽龍類
屬( genus )→ gasparinisaura 加斯帕里尼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g. cincosaltensi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晚期 coniacian to santonian
分佈( found in )→阿根廷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雜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80釐米(幼體?)
推測體重( mass )→ ...
發現者( discoverer )→ coria & salgado, 1996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coria & salgado, 1996

加斯帕里尼龍物種學史

正模標本(編號MUCPv-208)在阿納克萊託組(Anacleto Formation)地層裏發現,地質年代約83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早期。這個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缺少大部分脊柱。副模標本(編號MUCPv-212)是一個尾巴化石、部分後肢骨頭。
模式種辛科薩爾託斯加斯帕里尼龍G. cincosaltensis),是在1996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描述、命名的。屬名意為“加斯帕里尼的蜥蜴”,是以阿根廷女性古生物學家佐蘭·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為名,字尾是女性字根;種名是化石發現處附近的辛科薩爾託斯市為名。
在1997年,發現三個其他標本,都是幼年個體。編號MUCPv 213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編號MCSPv 111標本是一個部分顱後身體骨骼。編號MCSPv 112標本是一個頭顱骨、骨盆、後肢骨頭。在2008年,在這三個幼年個體的標本都發現胃石的存在。

加斯帕里尼龍形態特徵

加斯帕里尼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其身長約1.7米,而體重約130公斤。
加斯帕里尼龍的小型頭部稍微延長、略呈圓形。眼眶非常大,在頭顱骨的相當高位置。顴骨前方有個細長骨突,被上頜骨淚骨夾住;顴骨後段高而寬廣。方顴骨有個長升突,接觸鱗狀骨,這是種原始特徵。頜部關節的位置低矮。上下頜的每邊約有12顆大型牙齒。前肢的外形瘦長。腸骨短而低矮,恥骨狹窄。後肢則相當長而強壯,股骨短,脛骨腓骨較長。腳掌長,第一蹠骨後縮呈夾板狀,這是種進階型特徵。尾部具有三角形的人字形骨,外形低矮、成板狀,方向向後,這特徵在真鳥腳類裏相當獨特。
在加斯帕里尼龍化石發現的胃石,由約100到40個圓形、光滑石頭所構成,平均直徑約8公釐,以小堆方式集合在腹部區域。這些石頭約佔全身體重的0.3%,已足夠在胃部協助磨碎食物。古生物學家認為蜥腳下目不會吞食胃石以協助磨碎食物,因為它們的體積過大,胃石磨碎食物的效率過低。
加斯帕里尼龍最初被命名時,被分類為原始禽龍類,是真禽龍類的最原始物種。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們是更原始的稜齒龍類。無論如何,它們屬於鳥腳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