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功利之學

(中國哲學史與倫理思想史用語)

鎖定
功利之學亦稱“事功之學”。中國哲學史與倫理思想史用語。與理學重義輕利學説相對。
中文名
功利之學
定    義
中國哲學史與倫理思想史用語
以北宋李覯發其端。提出人非利不生”,“焉有仁義而不利”《李直講文集·原文》的觀點。南宋永康學派的陳亮和水嘉學派的葉適等集功利思想之大成。承認“道”存在於事物之中,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反對程朱學派諱言功利和空談性命義理之學。陳亮説:“至於艱難變故之際,書生之智,知議論之正當,而不知事功之為何物,知節義之當守,而不知形勢之為何用。宛轉於文法之中,而無人能自拔者。”(《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葉適則説:“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習學記言》卷二十三)講求實施利民之術,主張兼重義利。清顏元針對宋儒不謀利計功之説提出:“後儒乃雲正其誼(義)不謀其利,過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無用之學。予嘗矯其偏,改雲;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四書正誤》又説:“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計功,是空寂,是腐儒。(《言行錄》)對功利與道義兼重的思想作了概括 [1] 
參考資料
  • 1.    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