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葉鳳尾蕨

鎖定
劍葉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5-6]  ,高可達24-60釐米。根莖短,斜升或橫卧;葉片長圓狀卵形,羽片下部有短炳,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小羽片長尾狀倒卵形或披針形,葉幹後草質,灰綠或暗褐色 [7]  。因其葉簇葉生於根莖,為羽狀複葉,形似鳳尾,故又得名“鳳尾草” [8] 
劍葉鳳尾蕨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浙江等地,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地也有分佈 [9]  。常生於海拔150-1000米的林下或溪邊潮濕的酸性土壤中 [10]  。較喜温暖,適宜的生長温度應在15℃以上,喜半陰不耐旱,喜疏鬆、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一般繁殖方式為分株法或播種孢子繁殖 [11] 
劍葉鳳尾蕨根莖或全草可入藥,味淡、微苦,性微寒,有清熱利泄、涼血止痴、解毒消痛等功效 [12]  ,中醫用其治療白帶異常、黃痘、咽喉腫痛等症狀,壯醫用其治療感冒、痴疾濕疹等等症狀 [13]  。劍葉鳳尾藤葉形優美,葉色素麗,適用於盆栽或吊盆栽培,裝飾窗台、陽台、案頭和書桌。也可用於插花配葉和瓶景配材 [14] 
中文名
劍葉鳳尾蕨
拉丁學名
Pteris ensiformis Burm.
別    名
三叉草 井邊茜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4] 
鳳尾蕨科
鳳尾蕨屬
劍葉鳳尾蕨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平陽)、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四川、雲南南部也分佈於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北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波利尼西亞、斐濟羣島及澳大利亞。
命名者及年代
Burm.,1786

劍葉鳳尾蕨植物學史

因其葉簇葉生於根莖,為羽狀複葉,形似鳳尾,故又得名“鳳尾草” [8] 

劍葉鳳尾蕨形態特徵

劍葉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7張)
劍葉鳳尾蕨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5-6]  ,植株高可達24-60釐米。根狀莖細長,斜升或橫卧,粗4-5毫米,被黑褐色鱗片。葉密生,二型;柄長10-30釐米(不育葉的柄較短),粗1.5-2毫米,與葉軸同為禾稈色,稍光澤,光滑;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0-25釐米(不育葉遠比能育葉短),寬5-15釐米羽狀,羽片3-6對,對生,稍斜向上,上部的無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葉的下部羽片相距1.5-2(3)釐米,三角形,尖頭,長2.5-3.5(8)釐米,寬1.5-2.5(4)釐米,常為羽狀,小羽片2-3對,對生,密接,無柄,斜展,長圓狀倒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鈍圓,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全緣,上部及先端有尖齒;能育葉的羽片疏離(下部的相距5-7釐米),通常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長,頂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兩對羽片有時為羽狀,小羽片2-3對,向上,狹線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側下延,先端不育的葉緣有密尖齒,餘均全緣主脈禾稈色,下面隆起;側脈密接,通常分叉。葉幹後草質,灰綠色至褐綠色,無毛。因其葉簇葉生於根莖,為羽狀複葉,形似鳳尾,故又得名“鳳尾草” [8]  [1-2] 

劍葉鳳尾蕨產地生境

劍葉鳳尾蕨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浙江等地,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地也有分佈 [9]  。常生於海拔150-1000米的林下或溪邊潮濕的酸性土壤中。較喜温暖,適宜的生長温度應在15℃以上,低於10℃的低温會嚴重阻礙植株的正常生長,抑制幼葉的萌發,劍葉鳳尾蕨生長適宜温度為22℃-32℃。相對濕度65%以上,喜半陰不耐旱,喜疏鬆、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光照強度在500-1200勒克斯之間植株生長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3]  常生於海拔150-1000米的林下或溪邊潮濕的酸性土壤中 [10] 

劍葉鳳尾蕨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為分株法或播種孢子繁殖 [11] 
孢子繁殖:劍葉鳳尾蕨的孢子繁殖比較迅速,也是最簡易便捷的方式,選取成熟的葉片,將其葉片邊緣成熟的孢子部分剪下來,用毛刷將孢子刷下收集起來。劍葉鳳尾蕨孢子萌發力強,一般不需要進行前處理。育苗土壤多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製而成,常用配方為腐殖土:壤土:河沙=3:1:1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需過篩後拌勻,蒸汽滅菌後才能使用。待牀土水分滲透後,將孢子粉均勻撒播於牀面上,不要覆土,可稍稍淋水,使孢子與土面相接。播後在牀面覆蓋地膜,保温保濕。光照強度以散射光為宜,切忌暴曬。光照時間每天要在4小時以上,牀土温度控制在25℃-30℃,從播種到出葉只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
當孢子體長出3-4片葉後移栽,仍用混合土作為基質。一般情況下,在母株的根部都會有孢子散落下來自然萌發的植株,因此,在不需要大量苗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移植此類小苗。 [3] 

劍葉鳳尾蕨栽培技術

劍葉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3張)
人工栽培時,由於劍葉鳳尾蕨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葉片萌發及生長,一般採用椰糠(或碎花生殼)+粗沙+腐殖土的栽培方法,二者以1:2:2比例混勻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墊置一層碎陶片,以利排水及增加根部供氧量,盆內填土直至盆高2/3高度,然後放入植株,向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莖2釐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每次淋水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栽培基質。 [3] 

劍葉鳳尾蕨病蟲防治

劍葉鳳尾蕨病害發生較少。常發生葉斑病,可用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劍葉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
常見蟲害為介殼蟲,温暖濕潤環境,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生。介殼蟲寄生於植株葉片邊緣或葉背面,幼蟲期很短,行動緩慢,當移動到葉背時,即開始結殼。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體內的汁液。介殼蟲繁殖速度快,多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並引起植株枯萎,嚴重時整株植株會枯黃死亡,同時誘發煤污病。被害葉片出現斑點,影響生長及觀賞。防治方法:將3%的呋喃丹顆粒劑或15%鐵滅克顆粒劑埋於根周圍基質內,一般直徑10釐米的盆施藥2-5克,也可以在若蟲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劑1000倍液噴殺。 [3] 

劍葉鳳尾蕨主要變種

叉羽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 var. furcans Ching ex Ching et S.H.Wu)
能育羽片頂端一至二回分叉,裂片長2-3釐米,開展。分佈於中國四川(重慶)。生長在海拔400米的山坡岩石旁。
少羽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 var. merrillii (C. Christensen ex Ching) S. H. Wu)
葉片分裂度較簡單,通常為一回羽狀,或基部多少為二回羽狀,羽片2-4對,基部一對羽片單一或2-3叉,間或為羽狀,不育葉的羽片或小羽片邊緣有細鋸齒,先端圓鈍、急尖或漸尖,中部的側生羽片狹披針形,長4-6釐米,寬約1釐米。分佈於中國台灣(台北)、廣東(珠江口沿海島嶼)、海南、廣西(臨桂、桂平、藤縣)。生長在林下陰處。在中國廣西藤縣,用其根狀莖治痢疾。
白羽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 var. victoriae Bak.)
羽片中央沿主脈兩側各有1條縱行的灰白色帶。分佈於中國海南(崖縣、南山嶺)。也分佈於印度北部、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生長在海拔300米的林下。可作為園藝品種。 [1] 

劍葉鳳尾蕨主要價值

劍葉鳳尾蕨藥用

劍葉鳳尾蕨根莖或全草可入藥,味淡、微苦,性微寒,有清熱利泄、涼血止痴、解毒消痛等功效 [12]  ,中醫用其治療白帶異常、黃痘、咽喉腫痛等症狀,壯醫用其治療感冒、痴疾濕疹等等症狀 [13] 

劍葉鳳尾蕨觀賞

劍葉鳳尾藤葉形優美,葉色素麗,適用於盆栽或吊盆栽培,裝飾窗台、陽台、案頭和書桌。也可用於插花配葉和瓶景配材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