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橋柏拉圖派

鎖定
17世紀英國的一個唯心主義思想流派。其成員是一批宗教家和哲學家,他們企圖用柏拉圖主義代替日益衰落的亞里士多德主義作為基督教的理論基礎,以調和基督教道德和文藝復興的人道主義(見人文主義),調和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成員中絕大多數出身劍橋大學並在劍橋工作,因而被稱為劍橋柏拉圖派。
中文名
劍橋柏拉圖派
外文名
Cambridge Platonists
類    型
唯心主義思想流派
成    員
一批宗教家和哲學家
形成時間
17世紀30年代

劍橋柏拉圖派簡介

劍橋柏拉圖派 Cambridge Platonists
17世紀英國劍橋大學內一批反對加爾文主義的神學家。1633-1688年,由英格蘭劍橋大學的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組成,其中心主要在基督學院和以馬內利學院。該派立場搖擺於清潔派和聖公會高教會派之間,試圖通過尋求哲學和神學之間的關係將柏拉圖,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理想主義應用於宗教研究。

劍橋柏拉圖派代表人物

本傑明·惠科特(Benjamin Whichcote)、拉夫·卡德沃思(Ralph Cudworth)、亨利·莫爾(Henry More)、史密斯(John Smith)、坎伯蘭(Richard Cumberland)、格蘭維爾(Joseph Glanvill)、諾利斯(John Norris)、卡爾福維爾(Nathaniel Culverwell)以及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等。

劍橋柏拉圖派歷史沿革

劍橋柏拉圖派形成於17世紀30年代,開創者是B.威契科特(1609~1683)。威契科特雖然沒有對柏拉圖的學説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闡述,但是他熱衷於柏拉圖的倫理思想,引導他的追隨者研究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被公認為劍橋柏拉圖派之父。在他的信徒中,J.史密斯(1616~1652)首先試圖系統地表述劍橋柏拉圖派的觀點,H.莫爾(1614~1687)和 R.庫德沃斯(1614~1687)最終完成了這項工作,成為這一派最主要的思想代表。劍橋柏拉圖主義者J.沃辛頓(1618~1671)、G.拉斯特(?~1670),S.帕特里克(1620~1707)和 E.福勒(1632~1714)主要是牧師而不是哲學家,他們在擴大劍橋柏拉圖主義的影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一些深受威契科特的影響,但沒有完全接受劍橋柏拉圖派的倫理和宗教觀點的思想家,例如P.斯特里、N.卡爾弗韋爾、R.坎伯蘭和牛津大學的J.格蘭維爾等,他們往往也被看做是劍橋柏拉圖派的成員。到了80年代,劍橋柏拉圖派逐漸走向衰落。出身牛津而一度接近劍橋柏拉圖主義的J.諾里斯的思想,可以説是劍橋柏拉圖派的最後的餘波。

劍橋柏拉圖派主要思想

反對加爾文關於整個人類都己墮落的思想;認為人作為被上帝賦予理性的創造物並不僅僅具有推理能力,而且還藴藏着內心之光;認為作為事物內在本質和理想世界法則一部分的正確和錯誤都帶有明顯的個人意志的特徵,而這種個人意志甚至連上帝的意志也無法改變;聲稱上帝的啓示只是對現存真理的一種補充。承認哲學的有限性;相信某些知識是無法用理性理解的,因為它是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表現;堅持認為除了人心靈中無限的意識外沒有什麼可以解釋宗教現象。由於劍橋柏拉圖主義者採用神秘主義的方法理解上帝,因而使他們免於被自然神論者的理性主義所窒息。該派主張在教會內部要相互寬容和理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頓與劍橋柏拉圖派重要成員如莫爾、卡德沃思尤其是巴羅有着良好的關係,但他卻從一開始便拒絕接受這個學派的唯理智論神哲學學説並以此為基礎建構自己的自然哲學,倒是採納了波義耳式的建構自然哲學新體系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