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南春酒坊遺址

鎖定
劍南春酒坊遺址,位於四川省綿竹市城關外西的諸葛祠、茶盤街、棋盤街和滾子坡兩側,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線分佈。西北起自諸葛祠,東南抵至王麻巷口,長約五百餘米,寬約二百四十餘米,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 [1] 
劍南春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羣。據調查,該遺址是由茶盤街、棋盤街兩側的多個清代作坊構成的“前店後坊”式格局的酒坊遺址,分佈面積大、作坊多,保存較好。劍南春酒坊遺址的發掘成果不僅豐富了中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名優白酒“劍南春”的釀造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這些重要發現在中國近代城市工業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 
2006年5月25日,劍南春酒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四川綿竹劍南劍南春酒坊遺址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竹市城關外西的諸葛祠、茶盤街、棋盤街和滾子坡兩側
所處時代
清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184-1-18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劍南春酒坊遺址歷史沿革

四川綿竹在歷史上是一個釀酒大縣。據史料記載,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綿竹設酒務監官或酒務税丞管理酒税。
明末農民起義,人口鋭減,經濟凋敝,有關綿竹釀酒的記載無徵。
康熙年間,綿竹釀酒業復甦,有釀酒作坊九十餘家,其中大麴作坊18家,“朱(天益)、楊、白、趙”四大酒坊最為著名。至乾隆年間,“綿竹大麴”已經聞名遐邇。“綿竹大麴”曾獲宣統三年(1911年)第一次商業勸工會頭等銀質獎牌。
民國十一年(1922年),“綿竹大麴”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
1961年,綿竹大麴更名為“劍南春”。 [1] 
天益老號酒坊是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也是劍南春的前身。1985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對天益老號酒坊進行維護時,發掘了刻有“永明五年”的紀年磚。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認為天益老號酒坊的地下窖池的建造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南齊永明五年(487年)。 [3] 
2002年,劍南春集團進行棋盤街兩側的第一生產區的改擴建前的拆遷工程,其中重點對“天益老號”酒坊所在的第一拆遷區周圍的民居進行搬遷、環境整治,並適當維修保護單位。在棋盤街以“天益老號”酒坊為中心,形成集保護釀酒文物、展示釀酒遺存和延續傳統釀酒生產工藝的酒文化一條街。
2003年4~8月和2004年8~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劍南春酒坊遺址進行兩個年度的勘探和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200平方米,勘探面積近五萬平方米。2003年度對三個拆遷區內的建築垃圾進行了清理,並對拆遷區域進行考古勘探,在第一拆遷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地點位於“天益老號”西南側,與“天益老號”酒坊相鄰,發現了清至民國時期的酒窖、爐灶、晾堂、糧倉、蒸餾設施等重要的釀酒遺蹟。2004年8~11月,再次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南側發掘,該次發掘與2003年發掘區相連。發掘出酒窖、爐灶、水井、池子水溝等遺蹟,還有房屋、牆基、路基等和作坊有關的建築遺蹟。另在棋盤街西側(第二拆遷區)的地表揭露區域,在揭開現代居住面後即發現成組分佈的酒窖,各組酒窖之間有牆基相隔,表明原屬於不同的釀酒作坊。該區域內共發現窖池4組、爐灶1座、水井2口,另外還有房屋、牆基、水溝、磚池等相關遺蹟。兩年共清理出土一大批和白酒釀造工藝密切相關的遺蹟現象,展現了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棄用水的排放等釀酒工藝全過程。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北側發掘區探方內揭露出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 [1] 

劍南春酒坊遺址遺址特點

劍南春酒坊遺址建築規模

劍南春酒坊遺址位於綿竹城關外西的諸葛祠、茶盤街、棋盤街和滾子坡兩側,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線分佈。西北起自諸葛祠,東南抵至王麻巷口,長約五百餘米,寬約二百四十餘米,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從五路口至棋盤街南端王麻巷口,長260米、寬240米的範圍內,既是傳統釀酒作坊區,也是現在劍南春酒廠的第一生產區。該處在勘探發掘前的地面建築,主要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延續下來的民居,其次是利用原釀酒作坊建築改建成的居民住房,約佔遺址面積的70%;部分規模較大、分佈較集中的清代至民國時期作坊,經改造、合併或擴建成現在的釀酒生產車間酒庫,這一部分建築約佔30%。據民國《綿竹縣誌》記載,僅棋盤街、滾子坡兩側在清代初年就有二十餘個釀酒作坊,主要生產“綿竹大麴”,被改擴建的窖池中包括了這些生產“綿竹大麴”的著名作坊。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是這些釀酒作坊之一,也是唯一未經改造、現仍在生產劍南春白酒的老作坊。 [1] 
劍南春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羣。據調查,該遺址是由茶盤街、棋盤街兩側的多個清代作坊構成的“前店後坊”式格局的酒坊遺址,分佈面積大、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由於現代建築佔壓較少,地下遺存保存較好,有利於今後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展示。
劍南春酒坊遺址的生產要素齊全,內容豐富。在已發掘出的遺蹟中,不僅有反映釀酒工藝全過程的生產設施,如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盛酒坑、池子、糧倉(制曲晾房)等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同一遺址大麴窖、小曲窖均有發現,不同窖池生產着不同品種的酒類,這在過去是沒有發現的。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佈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該遺址在清代前期已有很大規模,在近百年的社會變革中,部分作坊經過淘汰、合併、改造。今劍南春集團生產車間仍在傳統釀酒作坊區,始建於康熙初年的“天益老號”酒坊仍在使用傳統生產工具、傳統生產工藝生產優質劍南春酒。從康熙年間至現在的三百餘年中,傳統生產工藝始終在該遺址傳世運轉。 [2] 

劍南春酒坊遺址所處年代

根據地層關係和出土物推斷,這批遺蹟的年代為清代全民國時期,且以清末到民國這一階段為主,大麴窖JF、灶Z4可早到清代早期。根據文獻記載,綿竹釀酒歷史十分悠久,宋代已是釀酒大縣。同時,這次發掘在遺址部分區域揭露出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從考古發掘地層情況看,棋盤街的釀酒遺蹟最早出現在清代地層中,至20世紀50年代一部分作坊被廢棄,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出土情況相吻合。由於未對遺蹟進行解剖,直接的疊壓和打破關係還不甚清楚,目前只能根據被疊壓關係推測其廢棄年代。根據地層關係和遺蹟的平面佈局相互關係,將主要的釀酒遺蹟分為甲、乙、丙3組。甲組遺蹟包括開口於第一層下的小曲窖(JA、JD)、灶(Zl)、晾堂(L2)和盛酒坑(K1),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被廢棄。乙組遺蹟包括開口於第二層下的小曲窖(JE、JC)、灶(Z2、Z3)、池子(C1、C2)和水溝(G1),這組遺蹟使用至清末民國前後廢棄。丙組遺蹟包括開口於第三層(清代末期地層)下的大麴窖(JF)、灶(Z4、Z5),均打破第四層(清代早期地層),這組遺蹟的年代上限不會超過清代早期,也不會晚於清代晚期,估計在清代中期。其中大麴窖(JF)被灶(Z5)打破,因此,大麴窖(JF)的年代稍早。 [2] 
劍南春酒坊遺址

劍南春酒坊遺址文物遺存

  • 水井
水井1口,內壁用條形卵石逐層疊砌,直壁,口大底小。井口僅存東側卵石,根據井口殘存的卵石推測,井口徑約0.7米。西側緊鄰Z2,清理至深1.7米時停止發掘,井深及井底情況不明。工作面及井圈毀壞不存,但在填土內發現了大量的三合土塊、紅砂石板和圓弧形石制井圈,可推測J1原有三合土夯築的井台,工作面系由石板平鋪。 [1] 
  • 酒窖
酒窖共7組26口,除一組為大麴窖外,其餘均為小曲窖。地穴式結構,大麴窖坑壁和底部用黃泥土塗抹而成,小曲窖為三合土夯築。
JF為大麴窖,由東西並列的兩個窖坑組成,坑口呈長方形,壁直且向下內收,口大底小呈鬥狀。坑底四周較中部下凹,中部平坦。窖壁用純淨的黃泥土塗抹,表面敷有一層厚約一釐米的灰白色膏泥。窖底用黃土夯築質地堅硬,因酒糟浸蝕略顯灰白。JF1坑口長2.85~2.9米、寬1.98~2.04米,坑底長2.05~2.1米、寬1.52~1.58米,最深處1.5米;JF2坑口長2.8~2.9米、寬1.9~2.1米,坑底長2.2米、寬1.45米,最深處1.5米。坑口局部殘存有卵石和殘磚,可能作為踩踏面,或酒窖經過增修和改造。
JA為小曲窖,由14個窖坑組成。窖坑之間由寬0.15~0.2米的三合土隔梁相間,窖壁和窖底亦為三合土夯築,壁上抹有白灰,局部脱落。窖坑均為長方形,坑口長1.3~1.98米、寬0.8~1.14米,窖深1.14~1.58米。除JA8外,其餘各窖底部均有一孔與鄰窖相通。JA8一端有3層台階,底處有若干小孔與相鄰酒窖相通,坑底嵌入一陶缸底部。 [1] 
  • 爐灶
爐灶5座,灶坑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曲尺形兩種。 [1]  Z4由工作坑、火膛和煙道組成。工作坑呈長方形,用三合土加工而成,壁面抹白灰,長1.5米、寬0.58米、殘深0.8米,其後端有兩級梯步。火膛上部結構毀壞,近底處殘存壁磚2層,底為磚鋪。煙道位於火膛前端,僅存底部。從紅燒土分佈遺蹟判斷,煙道後期經過改建,早期煙道應為長條形,殘長1.4米;改建後煙道略向西彎曲,前寬後窄,殘長2.1米、寬0.3~0.56米,僅尾端殘存少許青磚砌的壁。Z1由煙道、火膛、工作坑和貯藏坑4個部分組成。灶坑平面呈曲尺形,內框總長4.66米、寬2.06米,工作坑深1.46米,貯藏坑較淺,深0.8米。灶壁用三合土砌成,表面抹白灰,坑底由青石板鋪成。火膛平面呈橢圓形,火膛下部由卵石和長方形青磚砌成,爐箅未見。工作坑一端有4級台階,可供上下。貯藏坑底部由於長期使用而呈下凹狀。煙道位於火膛頭端,與火膛通過一狹縫相連,煙道總長1.4米、寬0.05~0.3米、深0.32~0.46米,中部被現代房基打破。煙道壁用長方形磚砌成,表面抹有耐火土。 [2] 
  • 晾堂
晾堂2座,一座為條形青磚平鋪而成,另一座為三合土結構。L2晾堂東部和南部因被後期破壞,邊界彎曲呈不規則狀。晾堂走向與酒窖JA一致,已清理出的範圍長寬均為7.5米,已發掘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晾堂系三合土結構,厚約三釐米,表面較平整,上面刻劃有均勻的方格,局部可見有白灰痕。因長期受酒糟中酸性液體的腐蝕,晾堂表面有許多細小的坑凹。 [2] 
  • 出土遺物
發掘出土遺物二百餘件,主要為陶器、瓷器,另有少量石器、銀器和錢幣。大多數瓷器為民窯燒製,品種有青花、粉彩、青釉、白釉、黑釉、褐釉、藍釉和紅釉瓷。器形主要有碗、盤、碟、杯、壓手杯勺、水盂、罐、壺等。其中以青花瓷為主,紋飾題材種類繁多,以折枝和纏枝花卉紋、草葉紋等植物類圖案最為常見,此外,還有云紋、水波紋、壽喜紋、人物山水、動物類和梵文等題材。題款見有“永樂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同治年制”等紀年款,“德昌祥造”、“王榮昌”、“宣”、“正”、“俞”、“文”等名號款,以及“福”、“壽”、“喜”等吉語款,還有少量圖記款。引人注目的是,出土器物中酒具佔較大比例,包括酒杯和酒壺,這正表明該遺址作為酒坊遺址的顯著特徵。 [2] 

劍南春酒坊遺址文物價值

劍南春酒坊遺址 劍南春酒坊遺址
劍南春酒坊遺址的考古發現,是繼全興水井坊和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後,國內又一次近代城市工業考古工作。發掘成果不僅豐富了中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名優白酒“劍南春”的釀造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這些重要發現在中國近代城市工業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 
劍南春酒坊遺址生產要素齊全,不僅有反映釀酒工藝全過程的生產設施,如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盛酒坑、池子、糧倉(制曲晾房)等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遺蹟表明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棄用水的排放等釀酒工藝全過程,工藝流程遺蹟比較完整,是一處保存較好的酒坊街區遺址,遺址年代為清代至民國。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佈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不僅豐富了中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名優白酒“劍南春”的釀造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這一考古發現,對於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佈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4] 

劍南春酒坊遺址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劍南春酒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劍南春酒坊遺址 劍南春酒坊遺址

劍南春酒坊遺址所獲榮譽

劍南春酒坊遺址被評選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4] 

劍南春酒坊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劍南春酒坊遺址位於四川省綿竹市城關外西的諸葛祠、茶盤街、棋盤街和滾子坡兩側,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線分佈。 [1] 
  • 交通信息
可坐綿竹公交1路、2路、11路、15路、810路前往劍南春酒坊遺址。
參考資料